象任何其它事物一样,摄影也有一大套“清规戒律”,如应该如何如何。其中有两条规律则是任何人都毫无疑问要遵循的:其一是照片要有正确的曝光;其二是聚焦要准确,照片要清晰。 大多数的摄影者都有意或无意地认为这是两条理所当然的规律,因此他们在摄影时总是依样画葫芦地把曝光和聚焦作为衡量他们作品的最重要标准,至于照片的其它艺术因素——构图、题材、内涵,都置于次要地位。的确,准确适度的曝光是摄影者所追求的目的之一,而且一张焦距准确而清晰的照片,往往是一张成功的照片。但是,对于精益求精而要想取得创新的摄影家们来说,就应该破除那些早已被人们所接受的常规摄影技巧的“戒律”。 摄影者可以合理地超脱常规,用一些不同的方法,通过对曝光和清晰度的控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最主要的方法是运用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来加强照片的气氛或有意使运动中的被摄体影象虚化,增强“动感”。 怎样才能算是正确的曝光呢?只要照片(或透明片)上能充分反映出从亮部到暗部的色调层取就算是曝光正确的照片。对黑白照片来说,其表现是黑白分明,以及黑白之间中间影调清楚。彩色照片应精确地还原出各种色彩以及色层暗部的细节。 但是在实际摄影过程中,摄影者发现有时使用“正确”曝光却往往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此外,有时还会遇到另外一些场合完全出乎自己的意料,在自己技术控制范围之外的情况,比如拍摄一只以天空为背景的乌鸦,其结果制作出一张只是非常亮和非常暗的高反差照片。另一方面在拍摄有些照片时,由于被摄景物的反差范围太宽,不可能在使用的特定胶片上表现出所有景物的层次。当然在各种情况下摄影者都会作出自己的抉择,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来进行拍摄。如这张照片究竟是应该充分表现出题材的真实性,还是着重表现摄影者自己的观点?是应该进行客观摄影(不加任何修饰)还是应在暗房中对其中某一部分进行特殊处理?摄影者拍摄的照片越多,可能这类问题就会发生得越多。对大多数人来说,打破常规对于他的作品并不是根本性的改变,相反,仅是摄影者 在拍摄过程中所发展的微小变化,同时这也并不意味着抛弃被摄物。只要稍稍越出雷池一步,就可以把一张本来是很平常的照片变成一张令人面目一新的作品。 凡是用两种不同的曝光拍摄同一题材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曝光稍有一点不同,就会产生差别相当大的不同效果。其中一张照片也许会拍得十分理想,正合心意;而另一张,虽然构思、角度和背景等各种因素都很理想,仅仅会因为一档光圈之差,成为一张失败的照片。于是,由此得到启发,人们发现了运用各种曝光而取得不同效果的新的摄影方法。而人像摄影又是最适合运用这种方法做实验的一个题材。因为这种题材容易选取,变化的可能性也大。而且人们通常在充足的光线下进行正确的曝光拍摄人像、但是如果使照片稍稍暗一些或亮些,这将对摄影家,对被摄者和对鉴赏照片的人来说,都会富有更强的表现力。例如,拍摄一幅具有忧郁沉思气质的肖像,可以选择使用较暗的光线或拍摄成低调人像。但如果要着力表现被摄者的眼睛的话,使用较亮的光线或拍摄成高调人像,因为这样可以更突出人物的性格。在有些情况下还可适当地使用强定向光,使被摄者的脸部一侧受光,另一侧不受光。 甚至进行静物摄影或拍摄没有生命的物体,有时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技巧,不必循规蹈矩,这样可以使被摄体的形象更加突出。比如在一定情况下,一棵树的剪影会表现出一种特殊效果。而如果使用一般正确的曝光,效果将是平淡无奇的。拍摄荒凉旷野如果用曝光不足技巧,那么它那阴沉暗淡的色调会给人以更加空旷沉寂的感觉。拍摄草原风光,如果采用过度曝光,那么草原将会变成一个面目全新的漂渺的仙境。 过度曝光也可以使一个阴沉的景象或物体变得光明,富有朝气。而在白天自然光下,使用缩小二或三档的不足曝光,可以获得类似月光下景色的效果。电影摄影师经常使用这种技巧,他们称之为“白天的黑夜”。在使用彩色胶片摄影时,不同的曝光甚至使出现在景物上的颜色的变换有更好的效果。轻度曝光不足可以使色彩显得更加饱和,红色更红,蓝色更蓝,黄色更黄,使照片比原物显得更加鲜艳悦目。 在另一方面,轻度的曝光过度可使照片富有轻淡柔和的色彩。但过度的曝光将会使照片显得象退了色的老照片一样。不过有时为了某一特殊的目的,也许正好需要有这样的效果。 当然仅仅凭不同的曝光是绝不能产生出好的照片来。同时也还需要考虑其它的因素,如按快门的时机,选择什么样的背景,采用什么样的角度,主体的位置应摆在什么地方等等。而且如果不考虑当时的光线,被摄物体本身光线的反差,胶卷的曝光宽容度,当然也是根本谈不上使用变换曝光这一技巧的。一切事物都要看它的效果好坏。有时拍出的照片看起来不一定曝光正确,但是,只要它符合摄影者原有的意图,那么它就不失为一幅成功的作品。 聚焦准确,形象清晰,这似乎成了一条天经地义的真理,摄影者要想打破这种束缚,似乎更加困难。因为一般看来,摄影艺术的最大一个特点是可以把物体的细节逼真地表现出来。由于上述束缚,摄影者总是把聚焦这个因素看得头等重要,不断地寻求最精确的镜头,以求最清晰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因为这样一来只能使摄影者的摄影技巧单一化,失去掌握另一种新的表现方式的机会,他的作品也将会单调枯燥,他会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对自己的作品感到厌烦,说不定有一天对摄影也感到厌倦了。 优秀的摄影艺术家们的作品使人们大开眼界,使人们懂得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清晰度不高的照片往往产生的效果反而比一般照片要好得多。这就跟绘画艺术一样。在画廊参观画展时,人们下定会发现有些画家的作品就具有这种特点,即把作品创作得更虚化一些,更具有艺术性。画家们在画肖像时有时采用的手法类似摄影家们称之为“柔焦”的技巧,在画一匹奔马时有意地将马的轮廓画得模糊一些,以示马的快速动作,这跟摄影家用慢速度拍摄快动作一样,产生虚化的效果。 许多摄影大师们的作品,在一般人眼里也许会认为它们“不够清楚”。当然有许多照片是在胶片和镜头速度特别慢的情况下拍摄的,有时慢得以致照片中有些动作不可避免地产生模糊的效果,但这并不会减弱主体形象的表现力。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摄影家们有意要取得这种效果的。各种程度的虚化影家或稍缺少清晰度的特点,在体育摄影中表现得尤为特出,特别是赛马的镜头。它们那些创新的特点是十分值得研究和借鉴的。 初试以上这几种特技手法的摄影爱好者们,可以用任何移动的物体作为拍摄的实验对象——人物、动物、行驶的车辆和流动的水等等。要注意使用比正常稍慢的快门速度,最好使用三角架以避免摄影机不必要的振动。至于人物肖像的摄影尽量使镜头稍稍偏离准确的焦距一点,这样可取得柔和的效果,或者也可采用特别的“柔焦”镜以达到所需要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