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广中国文化,不可操之过急

 Fancy-陈 2007-08-13

推广中国文化,不可操之过急

 ●在历史上,中国文化从来都是以自身魅力,而非刻意向外推广而获得其他民族的青睐

 ●中国文化不仅仅只有剪纸、方块字、花拳绣腿、唐装汉服,更应该包括中华文明能够绵延数千年不断的进程中所蕴藏的生命力以及现代中国蒸蒸日上的活力

 ●中国文化被不同文化的人群所接受,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也需要推广者的耐心

满城尽带黄金甲 电影海报

  对外文化推广出现操之过急的势头

    相对于在世界上受到广泛关注的经济领域,中国在文化上的影响总体来说依然薄弱。文化界的从业者们正在做出积极努力,以期扭转这一情形。但是,需要注意到的是,目前我们的对外文化推广,出现了有些操之过急的势头。

    比如,最近有报道说,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发展有过快的势头,相关配套工作,包括教材编写、合格师资配备等方面远远跟不上。在影视方面,海外销售的数额虽有上升,但很多海外影片题材比较单一,制作粗糙,缺乏较深的内涵和打动人心的深层文化力量。在出版方面,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缺少内容、编辑、装帧、翻译和印刷质量都较高的图书。这种急躁势头显然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广泛而持久的传播。由于太过急躁,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乃至反感,甚至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说成是在扩张“软实力”或制造所谓的“中国文化威胁论”。

  文化推广不取决于传播能力

    正如优秀产品的推广,首先需要产品本身质量过硬,优秀文化的推广,首先也要求推广者提供别人所需要的优秀文化。一种文化能得到其他民族的青睐,其吸引力更多的是来自文化本身的魅力,而不是推广能力。在历史上,中国文化从来都是以自身魅力,而非刻意向外推广而获得其他民族的青睐。比如,日本历史上派遣“遣唐使”、“宋学使”等远渡重洋来学习中国文化;18世纪的欧洲,人们希望摆脱宗教和封建专制的压抑,从崇尚自然的中国哲学精神中汲取了不少的力量。

    如果文化缺乏内涵,过多依赖推广能力,很可能无法真正深入人心并获得持久的共鸣和影响,甚至会引起人们的反感。近几十年来,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实力强劲的媒体力量,美国的商业大片和快餐文化在全球扩张非常快。但是,这看似成功的文化影响背后,却并没有得到他国的真正认可。如今,面对美国文化,很多国家的民众都会感到一种不舒服甚至有一种文化上的威胁感。在欧洲,不少电影工作者、文学家、艺术家都在努力创作自己的作品,推行“慢餐”文化,以对抗美国文化对欧洲的巨大冲击。这绝不仅仅是集体自发的行为,也不是简单的文化保守主义,而是欧洲文化人的自觉,更是欧洲文化希望寻求进步的体现。在他们看来,美国文化缺乏底蕴,充满商业气息,它会慢慢地吞噬欧洲文化。

    那些推广本国文化比较成功的经验表明,只有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的内涵,才能更有利于传播。比如,从韩国制作的电视剧《大长今》、《商道》等,可以看到制作者们深入而准确地把握了韩国传统文化精髓。这些作品能够在韩国之外的很多地方引起广泛的反响,就是因为其传递的文化精髓引起了共鸣。同样道理,日本的动漫、游戏制作在包括欧美在内的许多地区很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动漫制作本身反映了某种深层的文化思考。

    纵观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广自身文化,但凡成功推广的案例,还有一个特点,即经历了较长的过程。比如,德国歌德学院用了50多年时间,在全球发展了144个分支机构。英国文化委员会用了70多年,建立了200多个国外分支机构。而据中国有关方面计划,在2010年前,要在全球建成500所“孔子学院”,这是不是有些急功近利呢?这个计划是否建立在对世界各国实际需求做了仔细调查的基础之上呢?是否经过了对自身推广能力的充分论证呢?我们是不是过多地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呢?

中国需要文化推广战略

    不可否认,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越来越大,但是,这种兴趣更多是来自于神秘感、陌生感和新鲜感。如今,我们所呈现给外国的,多数是中国文化的一些比较表层的东西,或是比较陈旧的东西,比如功夫、舞狮、杂技以及民俗表演等等。这些文化展示的确能推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但却很难真正打动人心。新鲜感一过,剩下的可能更多的是感官疲劳、厌倦,最典型的例子是影视界的功夫片。几年前,《卧虎藏龙》中表现的中国功夫,一度在西方引起了轰动。几年来,功夫片、古装片纷纷上马,《英雄》、《无极》、《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一部比一部“惊艳”,而在国际上获得的认可度却每况愈下。其根源就在于急躁冒进,盲目复制,虽叫座却不叫好。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外认识中国文化的热情也会持续提升。这对我们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什么才是我们能向外推广的真正的优秀文化?中国文化不仅仅只有剪纸、方块字、花拳绣腿、唐装汉服,更应该包括中华文明能够绵延数千年不断的进程中所蕴藏的生命力,以及现代中国蒸蒸日上的活力。比如,中国人的养生之道是怎样的?中国人的伦理道德是怎样作用于社会的?为何中国家族中常以“富不及三代”为警言?“士农工商”的区别怎样塑造中国政治框架?类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哲学,是怎样协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又是怎样贯穿整个文明始终的?当代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源泉是什么?

    正如西方文明对世界最重大的影响,不是ABC、嬉皮士、麦当劳等表层文化事物,而在于文艺复兴以来所提倡的民主、自由、人权和主权观,中国文化要想对世界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也绝不应仅仅体现在语言、功夫、舞狮等表层的文化形式,更要能体现出数千年中华文明的人生观、世界观,更要能体现出在传统基础上创造而出的新思想、新理念。而这恐怕不是短期内在外国办数百所教汉语的学院、拍几部能在国外上映的影视剧、搞几场在外国某城市上演的大型晚会、举办几次中外友人的联欢就能够实现的,它需要我们作出能够水滴石穿的长远努力。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进程中自然发展而成的,这就决定了文化推广的方式。它不像军事或政治影响那样,通过某种推销或强制手段让别人臣服,而是一种软性的、浸润性的力量。要让文化真正走进别人的心里,被不同文化的人群所接受,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也需要推广者的耐心。正如杜甫的诗句所形容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要做到这些,笔者认为,中国需要制定一个长期的文化推广战略,像经济发展战略那样,分阶段地推行各个步骤:先疏理、总结和提炼中国自身的文化精髓,再从长远角度评估文化推广将产生的各类正负影响,考察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真正需求,再循序渐进地完善各类中国文化的推广实体,比如,孔子学院、图书出口等,以期达到中国文化推广的最佳效果。(郑汉根 王文作者分别是曾旅居欧洲多年的资深记者、本报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