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进步要靠“正反馈”

 飘然独行 2007-10-09

孩子进步要靠“正反馈”


       心理学家凯习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选择12名学龄前儿童,让他们解决比较困难的问题,结果这些儿童很快放弃,而且显得极不耐烦。接着他又换了一种方法,让这些孩子解决从易到难,难度逐渐递增的问题,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验者不断称赞他们的解决办法,尽量避免失败的可能,结果这些孩子学得兴趣盎然,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两条正确的教育策略:一是家长在帮助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要掌握先易后难,小步跑不停步的原则,这就是循序渐进;二是家长对孩子的成功要表示赞赏,以激励孩子取得更大进步,孩子遇到困难要鼓励,即使失败也要谅解,促使孩子再做尝试,直到“转败为胜”。畅销全国的“数学咪咪宝”就是依此原理制成的,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用动物进行学习研究的心理学家桑代克,用他著名的“桑代克迷箱”的实验向人们证明,人类与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都是一样的,即通过尝试错误来学习,所不同的仅仅是复杂性程度不同而已。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不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错误中逐步成熟起来的吗?爱迪生为发明电灯也尝试了一千多次的错误?

       既然孩子在学习上发生错误是那么理所当然,那么家长对孩子的错误就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鼓励,对孩子提出特力所能及的目标,避免孩子产生失败情绪,让孩子充满信心地去学习,而不是一味指责。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用他的实验告诉人们:鼓励作为一种正反馈有力地促进学习的进行;而体罚、心灵施暴作为负反馈,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导致后继学习根本无法进行。

       当然,正反馈是不把“物质奖励”包括在内的,物质奖励不是一种好的强化学习的方法。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4家单位对全市13个区县1万多个家庭进行调查表明,上海起码有25%的家庭对孩子爱搞“物质奖励”,只要孩子读书好,尤其在期中、期末考,升学考中考出好成绩,孩子几乎所有的物质要求都可以得到满足,如高级名牌服装、自行车、游戏机都成为家长手中的“刺激物”。可令人沮丧的是,父母的悬赏往往毫无效果,重赏之下并无“勇夫”!

       究竟是什么原应使物质刺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呢?让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心理学家挑选出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然后将他们内分为两组。A组的孩子们得到了一个许诺,谁画得好,就给谁奖品;而B组的孩子们则只被告知,想看一看你们画得怎么样。两个组的孩子们都高兴地画了自己喜爱的画,画完之后,A组的孩子们得到了奖品,B组的孩子们只得到几句平常的赞语。三个星期后,心理学家发现,A组的孩子们大多不愿再自觉去画,他们绘画的兴趣明显地降低了,而B组的孩子们则和以前一样愉快地绘画。

       心理专家告诫家长:奖品固然可以一时强化某种良性行为,但它又存在使人只对所获奖品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本身失去兴趣的可能。也就是当父母许诺给孩子一双耐克运动鞋时,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运动鞋,而对学习的兴趣却受到严重削弱,他的下一阶段学习行为的发生需要更强的刺激物。

       知识是那么的美妙,知识本身提供给人们无穷的乐趣和力量,以至于真爱知识的人会自觉置身物外。让知识本身来激励孩子吧!

       我们提倡鼓励孩子,并不是说不能批评孩子,问题是批评要得当。

       有一次,一位3岁的小男孩在客人家的床上又蹦又跳,这时他的妈妈走近他,用轻得几乎让人听不见的声音在小男孩耳边询问:“你觉得不经客人允许就随便在客人床上乱蹦,可以吗?”母亲的声音十分轻柔,脸上带着和蔼的微笑,但小男孩却像听到了严厉的批评,马上停止了乱蹦,孩子心悦诚服。这位母亲使用了询问式批评。

       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询问式批评易于被批评者接受,因为它将被批评者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只有这种平等,使双方都觉得轻松、愉快。批评一方采用的是启发、暗示等委婉的方式,甚至是幽默的方式来让孩子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孩子恢复理智。

       任何有效的批评都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的,父母采用耳语,弯下身子说话,甚至把孩子找到僻静处悄悄说话,都体现出家长应有的修养和冷静。

       俗话说:“伤树不伤皮,伤人不伤心。”孩子的自尊心是稚嫩的,孩子在学习上的错为本来就是学习的一部分,请用“温柔”的批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