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大阎王:包公寇准范仲淹2007-10-09 08:18:10 来源: 东北新闻网(辽宁)
![]()
在地方方言里,有不少有关阎罗王的歇后语,比如:“阎罗王做生意——鬼都不上门”“阎罗王请人——鬼正敢食”意思是说阎罗王设宴请客,只有鬼才敢去吃。常用来比喻某些东西不敢吃,某笔款子不敢拿等。还有,“阎罗王寨墙——鬼城”。而且,在重庆的酆都,就有一座人们凭想象建造的“阴曹地府”,有“鬼城”之称。人们凭想象,用类似人间的 阎罗王,简称阎王,又叫“阎摩罗王”、“阎魔王”等。阎罗王最早出现在印度的史诗《梨俱吠陀》里,那时他还是一个 中国古代原本没有关于阎王的观念,佛教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后,关于阎王的信仰也逐渐传入了中国,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信仰 十殿阎罗是中国佛教所说的十个主管地狱的阎王的总称,这一说法始于唐末。分别是: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转轮王。其中第五殿主宰就是阎罗王,据说他“本居第一殿,因怜屈死,屡放还阳伸雪,降调此殿”。 在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里面,人死后要去阴间报到,接受阎王的审判。阎王是阴间的主宰,掌管人的生死和轮回。而且,阎罗王在百姓心中很有威信,在农耕社会,阎王通常被人们认为是正直刚毅而铁面无私的,阎罗王的 一说为隋将韩擒虎。韩擒虎是隋初大将,据称他在13岁时打过猛虎,所以取名叫擒虎。李世民(唐太宗)主持的《隋书》记述他病重临死前夕,“其邻母见擒(擒虎,唐人讳虎字,故省略“虎”字)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来迎王”。忽然不见,又有人疾笃,忽惊走至擒家曰:“我欲谒王。”左右问曰:“何王也”?答曰:“阎罗王”,擒子弟欲挞之,擒止之曰:“生为上柱国,死做阎罗王,斯亦足矣。”因寝疾,数日竟卒。”《二十四史》里也有韩擒虎死做阎罗王的传说。晚唐敦煌变文《韩擒虎话本》,也描述韩擒虎在灭陈后,五道将军持天符请他出任阴司之主的事。 二说为北宋名相寇准。《涌幢小品》中记载他的爱妾茜桃临死前说:“吾向不言,恐泄阴理;今欲去,言亦无害。公当为世主者阎浮提王也”。另有《翰苑名谈》亦记载:“寇准卒,有王克勤者,见公于曹州境上,向从者,曰:‘阎罗处政。’” 寇准以秉直见闻于民间。《通俗编》还说:大概在他生前已经流传此说,所以当时就有人在驿舍侧,挂起寇准图像,上面写有“今作阎罗王”字样。 三说为北宋名相范仲淹。范仲淹生前为官清廉,为百姓所称道,在其死后,有 四说为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包拯。“俗传包拯为阴司阎罗王,其说在宋时已盛,《宋史·包拯传》云: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侍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范烟桥《茶烟歇》)。元明杂剧、平话也有不少包拯下阴司审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