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与攀钢,兼说整体上市 【 原创:望河山 2007-08-19 19:52 多彩总汇 浏览/回复:75383/492】 一、钛产业的重要原料 1. 高钛渣。目前国内仅有攀钢集团能够生产。 用途: ● 高钛渣→四氯化钛(金红石)→海棉钛→钛材 ● 高钛渣→四氯化钛(金红石)→氯化法钛白粉 ● 高钛渣→硫酸法钛白粉 07年1月1日我国对高钛渣进口实行零关税,可见高钛渣的紧缺,也可见我国对高钛渣的重视。 2006-7-2 四川日报消息:亚洲最大钛渣炉———攀钢高钛渣炉近日成功点火烘炉,这标志着攀钢年产18万吨高钛渣工程一期项目全部建成,该项目将于7月投入试生产。攀钢18万吨高钛渣工程是我国钛工业开发的重要项目。目前建成的这座钛渣炉,是国内首座大型专业钛渣冶炼电炉,填补了国内高品位大型钛渣电炉冶炼技术空白。 2. 钛精矿。目前国内大部分为攀钢集团所控制。 用途: ● 钛精矿→硫酸法钛白粉 ● 钛精矿→高钛渣 ● 极少数国外金红石原生矿→四氯化钛 目前国内钛精矿主要用于制造硫酸法钛白粉。由于钛精矿的稀缺,价格大幅上涨,导致钛白粉生产企业经营效益大幅下滑,个别缺乏钛矿资源的小企业面临倒闭。 以中核钛白公司为例,其地处甘肃,钛精矿70%却要从攀枝花购买,现中核钛白正努力自己找钛矿。 3. 四氯化钛。国内仅有攀钢集团控股的攀锦钛业能够批量生产。注意,是攀锦钛业,不是攀渝钛业。 用途: ● 海棉钛→钛材的必需原料 ● 生产优质钛白粉 四氯化钛技术是氯化法钛白粉的核心,至今仍被国外少数几家公司所垄断。国外对中国进行30多年的技术封锁,至今仍在封锁中。中国是个巨大的钛白粉市场,又是钛矿大国,境内竟无一家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的氯化法钛白粉工厂,可想而知。 4. 综述 所谓钛产业,产品就是钛材和钛白粉。 国内钛材厂不少,宝鸡、遵义都有,但真正的技术含量在前端的四氯化钛。钛材必用四氯化钛,四氯化钛需用高钛渣。 中低端钛白粉都是硫酸法钛白粉,都用钛精矿。硫酸法工艺环境污染很大,先进国家很少采用。 高端钛白粉采用氯化法工艺,原料用高钛渣。我国各种规模的钛白粉生产企业接近70家,总生产能力约100万吨,稳居世界第二位。但氯化法钛白粉仅攀锦钛业一家,3.0万吨/年。 早段时间的价格:钛精矿900元/吨,钛渣3300元/吨,四氯化钛1.9万元/吨,海棉钛21万元/吨,钛材40万元/吨。 二、攀锦钛业、攀渝钛业和攀钢钛业 1. 攀锦钛业的名字叫优秀 攀锦钛业,是我国氯化法钛白粉技术的领头羊,效益很好,规模也不错,独立上市没有问题。 如果,攀锦钛业寄身于攀渝钛业旗下,如果我是高管,一定辞职。没饭吃?炒股票呗! 2. 攀渝钛业没有光荣 攀渝钛业前身是重庆市化工厂,1996年到1998年,连亏三年,戴上了ST的帽子;自1999年7月5日起被暂停上市后,其简称变成了“PT渝钛白”;1999年香港合作公司中渝实业以0价格把3728万股权转让给重庆国资局;2000年重庆国资局又以0价格把7456万股权卖给长城资产。后来长城资产巧施魔术手,渝钛白改作攀渝钛业复牌。 别以为长城资产真是点石成金,只是为PT汰白找了个国企的婆家罢了。 3. 攀钢钛业渐成气候 攀钢钛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7年4月成立,由攀钢钛业分公司和攀钢兴钛公司重组而成,为攀钢集团全资子公司。目前,已具备年产30万吨钛精矿和7.2万吨钛白粉生产能力,资产与产能远远大于上市公司攀渝钛业。攀钢钛业的钛白粉也是硫酸法工艺,与攀渝钛业一样。 三、攀钢钢钒与长城特钢 1. 攀钢钢钒 ● 本来倒是和钛不沾边的,可他是白马矿的绝对大股东。白马矿选了铁钒,就剩下了钛矿,再选就是钛精矿。 ● 攀钢钢钒的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冶炼技术世界领先,要说炼高钛渣,总比玩硫酸钛白的攀渝钛业强吧! 2. 长城特钢 与钛的前体关联不大,但常年玩的是合金,由海棉钛制成钛材,这可是冶金轧延的本行。 四、整体上市与钛产业整合 1. 以攀钢钢钒整合长城特钢(含ST特钢)、攀成钢、西昌新钢业。纳入钢铁、钒、特钢,钢铁主业整体上市,想必已无大的疑问; 2. ST特钢的出路: ● 卖壳。000569股价有想象空间; ● 换股。000569股价不吃亏。 3. 钛产业整合可能: #1. 将攀锦钛业、攀渝钛业和攀钢钛业全部纳入攀钢钢钒的整体平台,可能性60%。 □ 如此,攀钢钛产业已无关联交易,渐成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链,攀钢集团控制力增强; □ 实质题材,股价大涨,融资最大化,老国企旧帐得以化解,攀钢全线通畅; □ 攀钢集团实力大增,假以时日,圈地围矿,钒钛矿业霸主地位渐成。 #2. 以攀渝钛业为平台,收纳攀锦钛业和攀钢钛业,整合钛产业,蛇吞象,可能性20%。 □ 形成攀钢钢钒和攀渝钛业两个平台,关联交易无可避免; □ 攀钢钢钒握有资源,利益之争,将使集团难以行政手段平衡,控制力下降; □ 攀渝钛业平台过小,融资不力,无法甩开包袱(集团剥离出来的非主营公司要钱送一程); □ 无法最大化融资,手中无钱,攀西地区钒钛矿产资源仍可能流失。攀西36亿吨红格矿现归龙蟒集团,15亿吨太和矿早在70年代被重钢圈走,这些都是教训。 #3. 以攀钢钢钒为平台,收纳攀锦钛业和攀钢钛业,整合钛产业,同时攀钢出售攀渝钛业股权。可能性10%。 这种情形,将是在攀渝钛业要价过高时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4. 攀钢钛业和攀锦钛业联合搭建平台,整合钛产业,待机上市,同时攀钢出售攀渝钛业股权。可能性10%。 这种情形,也将是在攀渝钛业要价过高时发生的。弊多利少,不议也罢。 评述: #1方案:多赢局面,皆大欢喜。 #2方案:攀渝钛业短期巨大利好,长线不测。 一个烧钱烧了十多年,却连个氯化法钛白粉工艺也没烧熟的公司,去肩负中国钛产业整合的重任?哈哈,别扯了吧! #3方案:攀钢钢钒巨大利好,该得的得到了,没得到的,是不想要的。股价恐怕要直上30元了。 #3和#4方案:若如此,攀渝钛业已难有发展,或日后再度被ST、PT。攀渝钛业的股东应当避免这样的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