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络教学的媒体呈现方式

 jianggzh 2007-11-20

网络教学的媒体呈现方式

文/林菁

专家简介- 林菁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育科技博士,现任国立嘉义大学教育科技研究所教授兼所长,专长媒体设计、资源管理。

壹、前言

 由于新近网络教学均以全球信息网(WWW)为界面,其结合文字、声音、音乐、图片、影像、动画等多媒体能力,让教学设计者获得许多呈现网络教学内容的利器。Cornell和Martin(1987)建议网络教学要多使用图形、照片、地图等媒体,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容易了解内容。然而,许多研究也指出如果媒体设计或选用不当,很可能会使媒体的特性尽失,甚或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降低学习的成效(Lee & Owens, 2000; Moore & Kearsley, 1996;林丽娟,民89)。岳修平(民88)认为网络教学中「…无论是文字的美化、图形、声音、影像及动画等的应用都必须适当规画,考虑其所传递的为主要信息或是辅助信息,不可因太过追求美工上的设计,反而混淆学习者对重要信息内容的学习」(68页)。然而,何谓「适当规画」、「太过追求…」?由于缺乏具体且明确的实证性规范或准则,教学设计者或授课老师往往只能依赖主观的直觉来选择网络教学中媒体呈现的方式,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质是否会影响媒体呈现方式的选择与设计?

贰、教学内容与网络教学中媒体呈现的方式

 学者指出媒体的选择须依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定(Lee & Owens, 2000; Dick & Carey, 1996)。除非媒体能教会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否则任何一种媒体的特殊功能和特性都会变得英雄无用武之地。Lynch和Horton(1999)更提出警告网页上任何与教学内容不相干的项目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那些会说话和会动的物体。

 但要如何将网络教学中媒体呈现的方式与教学目标和内容完美的配搭起来?Lee和Owens(2000)曾将所有媒体呈现的方式分为老师为主、计算机为主、远距广播、网络为主、录音带、录像带、绩效支持系统等七种,并经过四个有系统的步骤分析教学目标与媒体的关系,以完成最后的匹配。他们初步的建议包括以下四点:

一、偏重基本概念或事实的教学内容可使用图像来帮助学生记忆信息,故录像带、文加上图、网络教学等均是可采用的方法;

二、 以培养学生了解概念并能仔细解释为目标之教学内容可考虑使用网络聊天室、视讯会议等方式;

三、 着重情意态度之教学内容可选择适当的影片来做角色示范演示;

四、 以程序性知识为主之教学内容,但不要求学生要会操作每个步骤,可用自我控制速度的媒体来讲解其步骤,如进度自我控制的练习簿、附有练习活动和学习手册的录音带或录像带、计算机或网络教学等方式。

然而,就网络教学所具备之多媒体特性而言,Lee和Owens所提出的建议要如何实现于网络教学中?又有那些建议需要修改才能适用于网络教学环境中?根据许多学者专家实证研究的初步发现(Boyle, 1997; Gilutz & Nielsen, 2002;林菁和李晓媛,民91等),网络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之媒体呈现方式可分以下三方面来陈述之。

一、偏重基本概念或事实的教学内容方面
 当教学内容的概念或事实是以文字为主时,网页的文字数据应简洁明了并设计成较短的段落或区块,文字下载的时间不宜太长,否则学生会不耐久等,而放弃阅读。另外,标题或其它组织上的线索(如文字的字体、颜色或大小等)也可以提醒学生内容重点所在。在编排文字时,12号字体是可被接受的文字大小,但最好能采用统一且明显的段落缩排方式,行距则以1.5倍或2倍行高为佳。此外,由于阅读计算机屏幕的速度较纸本慢四分之一(Gilutz & Nielsen, 2002),故偏重文字的教学内容也并非全须呈现于网页上。若有适当的教科书或其它纸本数据可资配合阅读,网页上也可只呈现基本概念或事实中重要的纲要或导读数据,以节省学生阅读网页的时间。

Paivio(1990)的双码理论强调记忆系统是由意象系统(image system)和文字系统(verbal system)共同组成,故图像、照片等视觉数据若能与相关文字配合,将更能帮助学习者记忆事实或了解概念。但要注意的是若图片中没有清楚的辅助说明或标示,让学生很容易的了解图和文之间的关系,纵使增加了图片的数量,依然会造成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困扰。Winn(1993)即曾强调学生是需要特别的引导才能看懂一张图,如果设计者已经决定图片要扮演的功能(如表征、解释、转化等),那么他就应该教导学生如何来理解这张图。

二、培养深入解释和批判思考为目标之教学内容方面
 洪明洲(民88)和李世忠译(民91)均以为网络教学中的讨论区是可以培养学生思辨和建构知识的利器。然讨论区又该如何设计,不同的问题形式会造成不同的影响吗?林菁和李晓媛(民91)研究结果发现透过开放式问题,学生与教师可以进行讨论和沟通,了解双方对主题的理解与看法,以建构出自我的知识体系。当然,除了讨论问题的形式外,其它如字句长短、截止日期、分组性质、给予不同的角色来扮演等讨论区的设计亦是学者专家觉得应该重视的议题(Hanna, Glowacki-Dudka & Conceicao-Runlee, 2000)。总之,若要培养学生批判思考或进一步解释的能力,开放式问题的网络讨论区是可以考虑的媒体呈现方式。

三、以程序性知识为主之教学内容方面
 动画和影像(video,或称视讯)也是网络教学中媒体呈现的利器,如前者可展示自然知识的摹拟,后者可提供有趣的历史事件内容。但学者警告不要在网页上设计一个永远在运动的动画,因为如此学生会很难专心阅读文字(Nielsen, 1995)。反之,若动画能设计为让学习者自行控制播放的进度,经由展示(show)和练习(practice)的过程,学习者是可以进行自我的学习对话(learning dialogue)(Boyle, 1997)。另外,限于网络频宽和压缩技术的问题,网络教学中的影像大小、分辨率和格放率(fps)至今仍有所限制。Lynch和Horton(2000)就建议在拍摄网络上的影像时,应尽量选用单纯的背景、避免不必要的动作或细节,也少用转场特效,如此才能减少影像压缩时的负担。所幸新近串流媒体(streaming media)技术的研发,可以让学生于网络上实时观赏到影像,减少等待下载档案的时间。林菁和李晓媛(民91)的研究更发现以程序性知识为主的网络教学可以串流媒体加上PowerPoint呈现步骤数据的方式,来解决网络影像中字幕不清楚的问题,又可加深影像示范的效用。

参、学生特质与网络教学中媒体呈现的方式

 学者指出学习者的特性(如他们的先备知识、动机、认知特性等)往往也是影响网络教学中媒体呈现的重要因素(Miller & Miller, 2000; Moore & Kearsley, 1996;王秋华,民90)。就先备知识而言,Dillon和Zhu(1997)发现先备知识强的学生会喜欢文字信息较多的网页,而先备知识弱的学生则易对文字多的网页产生厌烦的感觉。Shin, Schallert和Savenye(1994)的研究则发现先备知识充足的学生,无论是在系统掌控或学习者掌控的学习环境中皆表现良好,而先备知识不足的学生,会由于注意力容易分散而降低了掌控的效用。

 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教学给予学生很大的学习空间,允许他们自己控制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因此,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因子。虽然许多研究指出学习网络课程最好是自我导向较强的学生因为没人提醒或规定学生要上线学习(Berge, Collins & Dougherty, 2000)。然而,选修网络课程的学生程度多是参差不齐,各种学习动机的学生均可能出现在修习网络课程的名单中。Dillon和Zhu(1997)发现学习动机较弱的学生通常不会仔细地浏览网页,他们多只是快速的略读过去而已。因此,对于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式网络课程而言,如此浏览网页的方式是绝对有害的。另外,Fredette(1994)认为就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而言,教材设计者应考虑学习者对媒体里某种属性的喜好。句话说,在现今这个多媒体的世界中,图像、动画或音乐等媒体呈现方式可做为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之一。然而,现代大学生都具有了这些媒体素养,可以正确的解读和诠释这些媒体所传载的信息?还是会迷失在「有趣但过度使用」的媒体中

 根据林菁和李晓媛(民91)的初步研究发现,虽然现代大学生均熟稔信息媒体的使用,但一般来说他们的媒体素养并不高,对于各种媒体独特的美学形式多不了解,且多无法以批判的眼光来评估所看到或所听到的媒体信息。因此根据学习者的特性,在设计大学网络课程时有三点媒体呈现的设计准则应要考虑第一是由于大学生较不容易在网络中迷失,故以超级链接的方式来提供阅读网络文字数据的线索是一可行的方法。第二是现代大学生已熟悉于多媒体的学习环境,太过单调的网页设计可能较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装饰用的声音、动画或多变化的项目符号等都是可考虑采用提高他们学习动机的方法。第三是虽然装饰用的媒体可提高学习动机,但它们会不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负担,是网络教学设计者要仔细衡量的重点,千万不可顾此而失彼。


肆、结语

 虽然网络多媒体提供给教师许多呈现教材的利器,如文字、声音、音乐、图片、影像、动画、讨论区等多元方法,然而,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质究竟应如何选择适当的媒体呈现方式是许多网络课程教学设计者面临的困境。本文虽略为整理至今为止学者专家对此主题的研究发现,但更为完整且有系统的探讨则仍待更多研究者的投入与参与,以让网络教学的效能真正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中文部份
王秋华(民90)。网络教学之学生学习行为与学习满度及学习绩效的关系。彰化:大叶大学信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李世忠译(民91)。网络教学手册(译自S. Horton, Web teaching guide: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creating course web sites)。台北:五南。
林菁、李晓媛(民91年11月19-20日),网络教学中媒体呈现方式之初探,2002年远距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5-71。台北:空中大学。
林丽娟(民89)。计算机视觉设计:动态性因素与学生特质探讨。台北县:辅仁大学。
洪明洲(民88)。网络教学。台北:华彩软件。
岳修平(民88)。网络教学于学校教育之应用。课程与教学季刊,2(4),61-76。

英文部分
Berge, Z., Collins, M., & Dougherty, K. (2000). Design guidelines for web-based courses. In B. Abbey (ed.), Instructional and cognitive impacts of web-based education (pp. 32-40). Hershey, PA: Idea Group.
Boyle, T. (1997). Design for multimedia learning.
New York: Prentice Hall.
Cornell, R., Martin, B. (1997). The role of motivation in web-based instruction. In B. H. Khan (ed.), Web-based instruction (pp.93-100).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ck, W., & Carey, L. (1996).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New York: Longman.
Dillon, A., & Zhu, E. (1997). Designing web-based instruction: A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perspective. In B. H. Khan (ed.), Web-based instruction (pp.221-224).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Gilutz, S., & Nielsen, J. (2002). Usability of websites for children: 70 design guidelines.
Fremont, CA: Nielsen Norman Group.
Hanna, D., Glowacki-Dudka, M., & Conceicao-Runlee, S. (2000). 147 practical tips for teaching online groups.
Madison, WI: Atwood.

Lee, W.W., & D.L. Owens (2000). Multimedia-based instructional design: Computer-based training, web-based training, distance broadcast training.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Pfeiffer.
Lynch, P.J., & Horton, S. (1999). Web style guide: Basic design principles for creating web sit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Miller, S.M., & Miller, K. (2000).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in the design of web-based instruction. In B. Abbey (ed.), Instructional and cognitive impacts of web-based education (pp. 156-177).
Hershey, PA: Idea Group.
Moore, M.G.,& Kearsley, G. (1996). Distance education: A systems view. Belmont, CA: Wadsworth.
Nielsen J. (1995). Guidelines for multimedia on the web. Jakob Nielsen’s Alertbox. http: www.usit.com/alertbox.
Paivio, A. (1990). Mental representation: A dual coding approa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hin, E.C., Schallert, D.L., & Savenye, W.C. (1994). Effects of learner control, advisement, and prior knowledge on young students’ learning in a hypertext environmen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42(1), 33-46.
Winn, W. (1993). Perception principles. In M. Fleming & W.H. Levie (eds.), Instructional message design: Principles from the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sciences (pp55-126).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