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金字塔”理论简介

 给力共享 2012-01-31

 

一、学习金字塔

        1、“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率先提出的,也有人翻译成“经验之塔”。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做过类似的研究,并提出了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理论,结论跟戴尔差不多,只是把阅读和听讲交换了次序,认为阅读比聆听记住的东西更多,这个结论与我们的经验更加贴近一些。下图是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的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

 

 

 

        在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24小时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2、转录一节课堂实录

         下面,我们结合一个课堂实录(选自《直击美国课堂》)来详细了解一下学习金字塔的应用。

         我们听的是6年级的历史/语文课。6年级在这所学校里已经算初中了。老师讲的内容是前历史时期。

         首先,老师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块石头和一些油彩,让学生假设手中的石头是化石,让学生在石头上画画,想画什么都可以,但必须是学生对前历史时期的理解。学生们很兴奋,开始埋头在石头上画画,有的学生嫌不过瘾,还拿了两块石头。有些学生画的是前历史时期的原始人,有的画的是前历史时期的洞穴,有的画钻木取火的场景。有一个学生最有意思,画的动物非牛非兽,可能这就是他对前历史时期的理解吧。(萧愚注:亲身体验,动手做能够记住90%)

          在学生们画画的时候,我在教室里随意转了转,发现教室的四周摆满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场景,有的是生活场景模型,有的是学生收集来的图片资料,有的是学生手工制品,当然,我还发现了我们中国的兵马俑模型。(萧愚注:看展览能够记住50%)

          画完了,学生们就请这些变得花花绿绿的“化石”去外面晒太阳,老师进入了第二个环节——一个非常年轻的历史学者来给同学们讲前历史时期的钻木取火。在出示了钻木取火的图片和相关文字内容后,这位历史学者开始拿出实物,向学生们演示如何做钻木取火的工具。(萧愚注:看演示,现场观摩能够记住50%)

          然后把学生分成5人一个小组,发给学生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学生们很快做好了。(萧愚注:动手做能够记住90%)

         历史老师一边让学生们摆弄工具,一边开始启发学生:这个工具是怎样工作的,里面涉及了什么样的技术原理,这个工具除了可以钻木取火,还能用来干什么。在现在的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的技术工具?它与现在的新技术有什么联系?学生们回答得很踊跃,显然他们对自己能亲手做出几千年前的工具感到好奇和兴奋;通过动手制作和巧妙地提问,老师轻易地把几千年的时光轻轻地拉过。(萧愚注:参与讨论,发言能记住70%)最后,老师号召同学们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材料来制作实用的工具。

        不要以为这节课就结束了。第三个环节是扮演与回答。老师已经事先布置了家庭作业----阅读两本故事类的历史书籍(萧愚注:这才是真正的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请两位同学扮演书中的主人公,其他同学就这两本书中的内容提问,这两位主人公回答。我注意到其中一本书的书名是《寒冷的洞穴》(可能是讲原始人生活的)。显然,6年级的学生还很调皮,有的学生的提问相当“高难度”,而主人公的回答也相当俏皮和幽默,教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萧愚注:做报告,给别人讲能够记住90%)(选自《直击美国课堂》一书,作者:王秋英)

         通过这堂课我们可以看到。主动学习是美国课堂的主旋律。

         而我们的课堂,照本宣科、单向灌输是主流。

         我们印象中的上课,基本等同于听课。老师带张嘴,学生带双耳朵就可以了,一堂课就这么混下来了。实际上这种上课效率是很低的,基本记不住什么东西,

        当然,如果老师思路清楚,语言感染力强,可能还好些,就怕有些讲课如念经的老师,让人昏昏欲睡,纯属浪费学生的时间。

我们看到许多小学生的预习作业,非常莫名其妙。这些知识应该在课堂上由老师帮助孩子记住,学会,如果孩子们预先学会了,还要老师干什么?

        真正的预习作业就像上面这个老师布置的,是让孩子自己读书,第二天在课堂上应用。而不是像我们一样,仅仅是把课本的内容反复地抄写,这种做法大多时候是在浪费孩子们的时间。

         国外的孩子学得轻松,但国外的优秀学生并不少,原因在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尤其是语文,历史这类文科的内容,更需要孩子们充分利用自己的全部感官。我们的许多孩子虽然脑瓜聪明,解题能力强,但往往口才不佳,动手能力差,这种刻板的文科教学方式难辞其咎。

         其实这节课更可贵的不仅仅是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应用,而是通过体验式的学习,给孩子们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更容易激发起孩子们对那段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老师相当于利用短短的一堂课,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播下了知识的火种,相信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之后,会利用各种方式,读书,看视频,网页浏览等等,继续关注和探究这段历史(可惜没有网页搜索能够记住多少百分比的统计,估计效果一定不会差)。这种“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才是最有效率的学习。

        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整甚至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要努力转变学习方法,要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要多种器官综合使用,要耳、眼、脑、口、手并用。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要相互讨论,如在班级组织小老师,开展同学辅导同学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在参与中掌握了知识,生成了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更使学生们真正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这理论并不复杂,有兴趣的老师,不妨在教学活动中一试。当然,更好的办法,就是进一步研究并更好掌握“学习金字塔理论”,自觉的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合作学习,从而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埃德加.戴尔介绍

戴尔的“经验之塔”

           EdgarDale,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著名教育家、课程理论家,视听教学理论的集大成者,1900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Benson市,早年就读于Universityof NorthDakota,先后获得学士(1921)和硕士(1924)学位,其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师从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学生、课程理论先驱查特斯(W.W. Charters)。

         1916-1917年间,EdgarDale在University of NorthDakota读书,后因为经济困难辍学,1918-1919年间在NorthDakota州的一间很小的乡村学校教书,其后复学,1921-1924年间担任NorthDakota州Webster市的督学,1924-1926年间在伊利诺斯州Winnetka的一间初级中学任教,1928年从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後,加入伊斯曼?柯达公司,从事教育电影方面的工作,后来追随导师查特斯赴俄亥俄州立大学任教,其后长期担任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研究所(Bureauof Educational Research, Ohio StateUniversity)教授,直至1970年退休。EdgarDale于1985年逝世,享年86岁。

         1929-1932年间,EdgarDale在其导师W. W.Charters的领导下,参与了在教育技术学研究历史上以及传播学研究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佩恩基金会研究(PayneFundStudies)。佩恩基金会研究是美国教育研究历史上的重要一章,它不仅开辟了视觉素养教育、视听教育、传播学研究等多个领域研究的先河,而且还开辟了教育研究的新形势。在佩恩基金会研究的一系列课题研究中,来自统计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领域的专家通力合作,共同开辟了多学科交叉与协同的教育研究新篇章。年轻的EdgarDale有幸参与其中,成为其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起点,为其一声的职业成就奠定了坚实的人脉关系与学术基础。

        二战期间,EdgarDale曾负责战争资讯办公室(Office of WarInformation)电影局协调处的工作,担任教育电影与培训电影的创作顾问,广泛参与二战期间的战争与工业培训工作,与好莱坞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并担任了好莱坞出产的第一部战争教学片“陆军航空队中的教学方法”(Instructional Methods in the Army AirForces)的技术指导。这段工作经历使得EdgarDale与军方以及好莱坞的电影界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对其视听教学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助益良多。

        1946年,EdgarDale出版了《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经验之塔,对视听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因而成为视听教学运动的集大成者。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EdgarDale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学生,其中包括James D. Finn、JeanneChall、Seth Spaulding等。James D. Finn后来更是成为EdgarDale学术遗产的继承人,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大家之一,对教育技术学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EdgarDale一生获奖无数,1961年因其在“试听教学领域中的杰出工作”获得了首届教育电影资料馆协会奖(EducationalFilm Library AssociationAward),1968年因其在视觉素养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获伊斯曼?柯达金质奖章(EastmanKodak Gold MedalAward),1972年获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杰出服务奖(DistinguishedServicesAward),并因其在语言阅读研究方面的杰出表现而入选“国家阅读研究名人堂”(NationalReading Hall of Fame)。1974年,为了表彰EdgarDale的杰出贡献,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媒体中心以EdgarDale的名字命名。

         作为享有国际声誉的教育家,Edgar Dale是PhiDeltaKappa基金会理事会的成员、美国国家教育研究会理事会的成员、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前身美国国家教育协会视听教学部主席,并于1945-1951年间作为教育电影资料馆协会的代表成为首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委员会的成员(中国教育电影的先驱者之一、民国时期金陵大学的孙明经先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组的成员),表现出了卓越的领导能力。

         EdgarDale一生著作等身,先后多种著述,其中包括《如何鉴赏电影》(1935)、《用电影进行教学》(1937)、《如何阅读报纸》(1941)、《教学中的视听方法》(1946)、《你能否给予公众所望之物?》(1967)、《词汇教学的方法》(1971)、《创建学习环境》(1972)等。此外,EdgarDale作为Educational Research Bulletin(后来的Theory intoPractice)杂志的编委,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还撰写了数以百计的书评。

        1954年,美国国家教育研究会(National Societyfor the Study ofEducation)编辑出版了《大众媒体与教育》的第53卷年鉴,EdgarDale担任编辑委员会主席。此外,Edgar Dale还是《阅读杂志》(ReadMagazine)的编委,担任世界图书百科全书(World BookEncyclopedia)顾问委员会成员多年。

        终其一生,EdgarDale在视听教育、传播学、语言艺术与阅读研究等方面均做出了杰出贡献。在视听教学领域中,EdgarDale留下了“经验之塔”,系统总结了视听教育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在传播学研究方面,他在佩恩基金会研究中最早发展了针对电影的内容分析方法,成为传播学研究的先驱;在语言艺术与阅读研究领域留下了著名的Dale-ChallFormulation,直到现在还被广为引用。

 

        三、"经验之塔"理论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媒体应用于教育。有声电影和录音的出现最终在美国教育界促成了"视听教学运动"。而戴尔的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则是视听教学理论的代表作。爱德加?戴尔是视听教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而韦伯、霍本等与戴尔同时代的其他视听教学专家的研究成果也对本理论的形成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1、"经验之塔"理论

  ——初期的视觉教学论

        1928年,韦伯在《图象在教育中的价值》一文中阐述了视觉教学的重要性:"视觉感官在教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教育中仅仅使用语言会使同学的兴趣减弱;易导致言语主义;照相技术的改进使学习者的教材环境得以扩充;实验教育已证明:视觉教具使得课程形象化,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初期的视觉教学理论的核心部分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① 视觉媒体能提供具体、有效的学习经验。应用视觉教具,使学习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方向发展符合人类认识发展过程的规律。

        ② 视觉教具的分类应以其所能提供的学习经验的具体程度为依据。韦伯按照"具体→抽象连续统一体的思想对典型视觉教具的分类是:现实世界→模拟的现实→图画的现实→图解的符号→词语符号。

        ③ 视觉教材的使用要与课程有机结合。

        早期视觉教学论的基本内容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视听教学领域的"代言人"戴尔正是在这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视听教学理论体系的。

 ——什么是"经验之塔"

        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十年中,戴尔的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视听教学论在该领域中影响最大,但是在基本概念上并没有超出早期的视觉教学论,它的理论主体仍可以概括为上述三个相同的方面。

-- —经1969年修改之后的"经验之塔"

        我们所说"经验之塔"是视听教学理论的核心,是因为"经验之塔"构成戴尔《教学中的视听方法》全书的基本构架。"经验之塔"是一种关于学习经验分类的理论模型,比视听教学运动初期所有分类方法都更有实用价值。图中的各类学习经验可以简述如下:

        ① 直接的、有目的的经验。

        它在塔的最底部,奠定了人类学习的基础。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者用感官接触事物,接受事物的刺激,由此形成的感觉印象是认识的起点,其特点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直接反应外部世界。

       ② 设计的经验。

        它是一种经过编辑的现实。为了克服直接经验的局限,学习者需要通过人为设计的各类模型和模拟器学习,它有助于学习者区别对象的本质和非本质的东西,从而更好的形成概念。

       ③ 参加演剧的经验。

         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无法亲身经历。学习者通过设计的实验学习,可以弥补因空间限制而无法体验感知客观事物的某些直接经验,但学习者在时间、思想、文化等方面也同样受到限制,参加演剧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戴尔认为,学习者通过参加演剧,可以接近某些实际情境,可以在按原样复制的情境中获得体验。

        ④ 演示

        演示是对重要的事实、观念、过程的一种形象化的解释,积极参与可以使学习者更加自习的观察演示。

        ⑤ 校外考察旅行

        是一种突出了教学性质的旅行,它作为一种学习途径,主要目的是使学习者观察在课堂上看不到的事物,包括访问、考察等活动。

        ⑥ 展览

        参观展览也是一种学习途径。举办展览,一般只包括模型、照片、图表以及一些实物等等,因此,参观展览的学习经验比校外考察旅行更为抽象。

        ⑦ 电视和电影

        戴尔认为,电视和电影提供的仅是一种视听经验,学习者在观看事物的发展时并无直接接触、品尝等体验,他们只是观察,只能以一种想象的方式参与其中,不如实地参观时身临其境,感受深刻。

        ⑧ 广播、录音、静画

        它们提供的内容更加抽象了。照片和图解缺乏电影电视画面的动感;广播和录音则缺少视觉形象。但它们给学习者提供的是视听刺激,故仍属一种"观察"的学习经验。

        ⑨ 视觉符号

        它包括地图、图表、示意图等提供的学习经验。在视觉符号里,人们看不到事物的真是形态,只看到一种抽象的代表物。学习中,学习者所接触到的符号与自己已认识的事物往往毫无相似之处。

       ⑩ 词语符号

       词语符号可以是一个词、一个概念或一条原理等。它们与其所代表的事物或观念不存在任何视觉上的提示,因此,词语符号的学习是最抽象的学习经验。

  ——"经验之塔"所表现的学习经验分类

         综上所述,"经验之塔"所表现的学习经验可分为三大类:

       ⑴"做"的学习经验,包括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设计的经验和演剧的经验。

       ⑵"观察"的学习经验,包括演示,校外学习旅行,展览,电视电影,广播,录音,静画。

       ⑶"使用符号"的学习经验,包括视觉符号和词语符号。

 ——"经验之塔"的理论要点

         一是"塔"基的学习经验最具体,越向上越抽象。它根据不同教材和方法所提供的学习经验的具体程度将它们分类,是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和能力,根据教学任务性质选择合适媒体的理论指南。

          二是"塔"的分类基础→具体或抽象的程度与学习的难易无关。各类学习经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学习途径,使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产生有机联系。

          三是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抽象,防止"言语主义"--从概念到概念的做法。学习间接经验应尽可能以直接经验作为充实的基础。同时,也要适时引导学生向抽象思维发展。

         四是每个人的经历都受时空限制。位于"塔"腰阶层的视听教学媒体能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戴尔所谓的"替代经验",有助于突破时空的限制,解决教学中具体经验和抽象经验的矛盾,弥补各种直接经验的不足。

         四."经验之塔"理论在教育传播过程研究中的指导意义

        "经验之塔"理论是教育技术学历史上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尽管它诞生已有大半个世纪,但它对现在乃至今后对于教育传播过程的研究仍然意义重大。

         1.把学习经验分为具体和抽象,提出学习应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发展,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在"经验之塔"的由具体逐渐向抽象过渡的图解中,视听教材处于较具体的一端,这构成了教学中应用视听教材的理论依据。

        2.提出了视听教材分类的理论依据,即应以其所能提供的学习经验的具体或抽象的程度作为分类依据。强调根据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来分类,而不应该仅以简单的列举方式分类。这一在目前看来已是很简单的基本分类思想为以后教学媒体分类学的研究以及教学媒体的选择研究奠定了基础。

        3.视听教材必须与课程相结合。以后形成的教学系统方法等可以说都是这一基本思想的发展与深化。

        当今,教育技术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恐怕就是对于网络媒体的利用与推广了,而"经验之塔"其实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导。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网络媒体在教学中的位置,即它所使用的教学层次,我们可以很方便的把新的教学手段加入到"塔"的适当位置上。其次,必须与课程相结合的理论更是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牢记。因为网络的强大威力已经在教学中产生了盲目使用的问题,这是在使用新媒体时所必须要重视的不良倾向。

        当然,从发展教育技术的角度看,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视听教学论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第一,视听教学论仅重视视听教材本身的作用,而忽略了视听教材的设计、开发、制作、评价及管理等方面。米艾亨利指出:"从发展科学的角度来看,'经验之塔'有一个特殊的弱点,就是它强调孤立的媒体种类或技术,而忽略了整个教学的计划的过程。"这就形成了媒体论的教育技术观。媒体论使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如何利用视听媒体特点使教学形象化、具体化,这在客观上妨碍了人们接受教育传播等新思想、接受关于教学中使用媒体的新的理论基础。

        第二,在关于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的问题上,视听教学论把视听教材看成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置其于辅助物的地位。而在实际应用中,教学媒体已经发挥了远远超出了"教具"的作用,但是教具论阻碍了人们在这方面的认识。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中,通常由教师控制课堂教学,新媒体或资料仅是辅助教具或作为丰富教学的手段,而且要根据教学时间的允许程度来使用。因此,它们对改进学习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条件下,视听教材是一般教材的昂贵补充物。

        我们看到,如今的教育工作者们已经认识到并开始摆脱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视听教学论所带来的一些误区了。教学过程以及教材的设计评价已经被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使人们认识到了教学媒体的巨大威力,在有些领域,新的多媒体课件已经完全取代了原来教师和课本的职能。 由此可见,"经验之塔"理论对本世纪的教育技术发展历程的确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只有教育工作者们都本着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和批判继承的精神对待这些经典理论,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

        五、教育技术与学习金字塔

       教育技术的定义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经历了由混沌逐渐走向清晰的过程。美国是教育技术开发应用最早、研究也最为深入的国家,他们的教育技术定义经过三十余年的讨论和修改,终于在1994年由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给出了教育技术的新定义,即“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通常称其为“94定义”。

        “94定义”更加简练和概括,也更能反映这一领域理论与实践的本质特点,所以得到了教育技术领域的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广泛认可和支持。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在总结“94定义”的基础上,又将其扩展为: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1、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条件。它可理解为:第一,学习资源的界定是按着功能来界定的,其主要功能是对学习的支持、帮助和促进;第二,学习资源包括人类和非人类资源,如教师、学习者本身、合作学习者和信息、资料、设备、场所等。在实践中,人类资源是我们常常忽略的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例如,在合作学习中,学习者之间的合作讨论就是在互为共享学习资源的过程,一方的思维与理解对另一方必然产生帮助;第三,学习资源可能天然存在,但利用时要经过教学化的处理,即经过选择、加工、组织才能应用到教学当中去。在课堂教学中所利用的学习资源也称教学资源。

        学习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及群体学习的全部外在因素。在学校教育中,学习环境主要包括校园、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学软件平台、学习工具、各种学习资源等硬软件物质条件,以及校风、学风、校园文化等精神因素。此外,家庭和社区通常被认为是学生的校外学习环境。一般情况下,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是相互交融的。

        学习资源概念的形成经历了媒体、媒体环境、学习资源三个阶段。在传统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系统中,媒体就是学习资源。虽然媒体分类多种多样,但最具有影响的是戴尔“经验之塔”。在1946年出版的埃德加?戴尔的《视听教学法》一书中,把教学媒体按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和规律,用一个塔式三角形来描述,如前所述。

        2、戴尔“经验之塔”给我们的启示

        ①给我们指出了由具体到抽象的10层学习途径。虽然当前的学习途径比“经验之塔”时代多许多,但是它给出的学习规律对当今仍有指导作用。塔底的经验是直接、具体的,学习时最容易理解,也便于记忆。塔的顶层经验最抽象,易于获得概念,便于应用。

        ②给我们指出了学习的一般方法。学习应从具体经验入手,但是不能止于直接经验,要逐步过渡到抽象,上升到理论,发展思维,形成概念,这是较有效的学习方法。

        ③替代经验是科学抽象的好帮手。位于塔的中部的是替代经验,介于做的经验与抽象经验之间。它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既能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容易理解的、便于记忆的感性材料,又有利于教师的解说、提示、概括和总结,从具体的画面上升到抽象的概念、定理,形成规律,是有效的学习手段。

         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投入到对学习资源进行科学而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上,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达到优化学习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3、教学媒体专家对教育技术学学术思想的历史贡献

         杜威与桑代克之后,美国教育技术学在近百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两大研究阵营。其中之一即为源于早期视听教学的教学媒体专家们。在视听教学逐渐走向成熟的四十年代中期,俄亥俄州立大学孕育了一大批杰出的视听媒体教学专家,他们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部分的学术思想。

         1945年,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查特斯(W. W. Charters)在"Is There a Field of Educational Engineering"一文中对"教育工程"(educational engineering)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探讨。他把教育类比于工程,认为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经历发现问题、界定问题、拟定解决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结果等几个环节,这为其后教育技术学之内在实践结构——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ADDIE)这一理论框架的创建埋下了伏笔。斯时,系统理论尚未引入教育技术学领域,查特斯对"教育工程"概念的探讨成为教育技术界专业人员对系统方法所进行的最初思考,成为教育技术学系统方法论的先声,[[10]]对后世影响深远。颇具意味的是,尽管查特斯坚称教育技术学的从业人员应该是教育工程师而非思想家(idea man),他却不折不扣地为教育技术学提供了宝贵的思想。

         1948年,查特斯的学生,年轻的视听教育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出版了一本名为《教学中的视听方法》的教科书。在这本教科书中,戴尔提出了"经验之塔" (Cone of Experience),承接杜威经验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对视听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概括,使其成为教育技术学领域第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成果。由戴尔始,教育技术学家才名副其实,成为一种明确的职业身份。至此,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才得以确立,学科(Discipline)意义上的教育技术学初见端倪。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传播理论与系统理论的引入大大开阔了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研究思路,整个领域开始了从"媒体"到"过程"的历史性跨越。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戴尔的学生霍本(Charles F. Hoban, Jr.)与芬恩(James Finn)成为领袖群伦的学术领袖。1955年,在衣阿华州欧克波奇湖(Lake Okoboji)举行的第一届全美视听领袖会议上(欧克波奇湖会议始于1955年,其间冠盖云集,汇集了全美绝大多数的教育技术学术领袖,在美国教育技术学史上占据重要历史地位),霍本全面地阐述了系统化的思想,为今日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论奠定了基础。[[11]]而作为戴尔与霍本学术思想的继承者,芬恩不仅与他们一道推动了领域的这一历史性转变,更重要的是其对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1953年,芬恩在《视听传播评论》创刊号上发表了"视听领域的职业化"(Professionalizing the Audiovisual Field)一文,首次提出了教育技术的学科建设问题,从学科(discipline)的角度首次系统探讨了视听教学的研究现状。这是教育技术界首次在学科建设上的有意识努力,芬恩有关学科建设标准的思想成为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教育技术学从"媒体"向"过程" (process)的历史演化中,教育技术学专家们对技术内涵的理解也不断加深。芬恩对技术概念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除机器之外,技术还包括了过程、系统、管理与控制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芬恩强调,技术不仅仅意味着机器设备,从本质上,技术应该是过程(process)与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12]]芬恩对技术概念的理解成为教育技术领域对技术的经典解读,引领着视听教学迈向教学技术。

         七十年代以降,在传统的教学媒体专家阵营中,芬恩的博士生,印地安娜大学的海涅克(Robert Heinich)继芬恩(James Finn)之后成为推动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领袖人物。海涅克(Robert Heinich)以"教学技术之正业"(The Proper Stud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一文奠定了其在教育技术领域内的学术领袖地位。在此文中,海涅克从视听媒体专家的立场出发,进一步推进了芬恩开创的对技术概念的理解,明确提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应该是开发研究与应用研究,而非基础研究,教学技术专家的使命不在于探求知识,而在于改进教学与学习。为改进教学与学习,教学技术专家就需要引进技术以加强对教学与学习的管理,因而,与任何工程学科一样,教育技术的核心使命在于对教学与学习的管理,教育技术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技术。[[13]]在这里,海涅克为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海涅克的这一思想为AECT所接受,并成为这一领域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引领教育技术从业人员不断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