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土话语::眺望世界视野的路标--解读叶舒宪的《文学与人类学》[精英网 开启人的时代]

 文宇 2007-11-29
本土话语::眺望世界视野的路标--解读叶舒宪的《文学与人类学》
[作者:吴广平 来源:人民铁道报 作者:吴广平 点击数:29 更新时间:2005-11-12]
毋庸讳言,现有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因受到文化沙文主义、我族中心主义和权力话语的牵制,实际上充满着历史偏见和文化盲点。在20世纪末,借助于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的功绩,各种边缘的声音和非主流话语才第一次受到学界的重视。而后殖民主义的批判潮流正以空前的广度和号召力在世界范围内唤起“弱势话语”“少数文学”“第三世界文学”的众声喧哗新局面。正是经过这一番风雨之洗礼,文化的多元主义才能从有限的多元走向真正的多元,人权和民主的目标才能在文学话语世界得到相对认可,从而为文学人类学的构想开启大门。然而,尽管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文学理论家和人类学家在尝试文学人类学研究方法和绘制新的超学科理论体系蓝图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并通过几种不同视角和学科背景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如何从第三世界的边缘视点出发对这部分理论遗产加以清理和综合,消解其欧洲中心主义的架构,并发扬各种弱势话语的互补优势,建构真正多元对话基础上的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却是知识全球化时代摆在中国学者面前的重要理论课题。叶舒宪教授的学术专著《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一书,以俯瞰天下的世界眼光和立足本
土的民族气派及时填补了这一理论空白,为中国的文学研究提供了具有国际高度的前瞻性见解与操作性方略。
  叶舒宪先生治学向来具有一种“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雄伟气象与宏阔胸襟,他的一系列著作均以视野开阔、引证广博而著称。他的《文学与人类学》同样具有这样的学术品格。作者为撰写此书作了历时10余年的资料准备。为从整体上把握文学人类学的发展状况,作者先后到英、美、加、澳的各大图书馆收集了大量新资料,并走访了美国的希利斯·米勒、哈罗德·布鲁姆,英国的特里·伊格尔顿、王思福等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人类学家。书中引用和参考的近百种西文和日文文献绝大部分没有中译本(文),都是由作者首次引入中国学术界的。正是由于对天下学术大势了如指掌、烂熟于胸,因此,对纷纭复杂的学术思潮,叶先生总能够剥茧抽丝、条分缕析。如西方文学人类学流派纷呈,令人眼花缭乱。作者却艺高人胆大,快刀斩乱麻,只将其分为文学批评家的“文学人类学”、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人类学家的“文学人类学”、张扬文化主体性的“人类学诗学”与注重口传文化的“民族志诗学”五大流派,经过作者对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进行的系统而又详尽的梳理与辨析,我们对世界文学人类学的发展格局就有了清晰的把握。
  近年来在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影响下,人文研究的一个基本倾向就是打破中心与边缘、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域外、雅文化与俗文化、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传统分界,这给文学研究的重新定位和蓬勃发展带来了契机。在中国当代的中青年人文学者中,叶舒宪以广博与精深俱备、考据与思辨兼长而驰名。他治学强调打通中西、沟通古今,强调本土话语与域外话语的互动、文献文本与田野文本的互动、中心话语与边缘话语的互动。在通向文学人类学目标的理论话语建构方面,他主张本土话语与外来话语的对译、互动和再阐释,并把未来的世界话语的形成视为绝对的目标,而把本土话语的封闭自足视为相对的历史遗留现象,并力求解析纯粹本土话语神话背后的狭隘偏见和民族自大心态。正是由于具有这样一种虚怀若谷、兼收并蓄的国际主义胸怀与气象,因而凸显与张扬了中国文学人类学者的民族作风与民族气派。作为文学人类学原型批评的代表人物弗莱,叶舒宪对其理论上的划时代贡献作了充分肯定,但他认为弗莱的原型文学经验视野仅限于西方文学范围之内,充其量只能算“半人类学”。为了纠正西方文学人类学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偏见与盲视,叶先生近十年来致力于文学人类学的本土阐释,主持了中国古典的现代
阐释学工程,出版了一系列内容厚实而又颇具新意的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中西学术结合的一种范例。
  19世纪、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一大科学发现是提出了“文化”的概念,它成为几乎辐射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关键术语和核心范畴。正是在这一学术思想背景下,美国人类学家福克斯将人重新定义为“文化动物”,另一位美国人类学家吉尔兹则将文化重新定义为有待于破解的意义之网。由之,“跨文化研究”和“跨文化生存”就成了一种潮流与趋势。表现在文学研究方面,就是由注重文学内部的研究--语言艺术的研究,转向文学的外部研究--文学与文化的关联方面的研究。20世纪末以来在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内出现的“人类学转向”正是这种潮流与趋势的必然结果,是近似当年的“语言学转向”的一种标志性学术转向和新的发展趋势。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是国内国外第一部系统地专门研讨文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关系的理论专题著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