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三国古战场之街亭 甘肃有一处三国蜀魏相争的重要战场--“街亭”,不能不看,在寻访祁山以后,我在礼县休息一夜,第二天急急的赶往街亭。 甘肃有两个街亭,一个在天水附近,由天水向东在去麦积山风景区的路上,天水有公共汽车相同,地名仍然叫着街亭,在它的下一站,是天水著名的温泉胜地。但此街亭非彼街亭,他虽然也在三国古战场的范围内,但它不是街亭事件的真正发生地。 另一处在天水东北,地处穷乡僻壤,离天水有100余公里,交通也不方便,从天水去要先到县辖所在地秦安倒车,而且他的地名也改了,现在的地名叫陇城。 秦安县城在天水的北方 去陇城的游客基本没有,道路状况也不好,由于流量小,我在路程中间的莲花镇还被卖过一次。坐的依维柯到莲花,还剩5个人,前方到陇城还有 一个偏远乡镇能是什么样子呢?陈旧、破败,卫生条件极差,这就是陇城。我来还赶上陇城赶集,满街的人,使沧桑的小镇显出无奈的繁华。 街亭原名街泉亭,这是因为在街中有一泉,而亭在秦朝的含义是古代驿站,在街亭的泉井上也有一个亭子,所以街亭应是代表两种含义。现在街中还有一古井,不知是否是原遗址。到了后来,由于对街亭名称不吉利,而改成现名。 在塬上现在还有街亭老街,从街道的格局,房屋的样式还能看出当时的古朴风貌。在镇外 陇城地处甘肃东北部,交通不便,连一条省级公路都没有,诸葛亮为什么选择现在看来在地理上非常偏僻的地方作为战略要地呢?现在往来甘肃到陕西的陇海路是一条沿着渭河流向的东西大道,祁山在天水南 周朝时期,秦人发源于天水以南的礼县,那时的名称叫西垂、犬丘。秦人在向外发展时,即得益于山脉,又受阻于山脉。生活在礼县的秦人西面是荒漠,南面是岷山,东面是陇山,向北面发展就到了六盘山脚下,街亭就在此地,所以到了秦始皇的祖先秦非子时,已经在现在甘肃靠近陇山,与陕西隔山相望的清水、张家川两县一带生活。大山使秦人有安全感,同时也阻碍向外扩展。在此,秦人一项任务是为周朝养马,并作为周朝西部的屏障。为此,被周朝封为“附庸”得到周朝的认可。 随着时代的发展,秦人开始越过陇山,逐步向陕西的陇县,宝鸡发展,经过几代的努力,最后定都咸阳。 由于以上的历史背景和生活习惯,使得经街亭,张家川,陇县到八百里陕中腹地的此道成为甘陕的咽喉。后来此路顺理成章的成为丝绸之路的南路。而此时的宝鸡-天水线路还没有开发出来呢 历史上对街亭之战颇有争议,一派认为失误在马谡,纸上谈兵。一派认为失误在诸葛亮,用人不当。我却不这样简单的认同。 马谡生前军职为参军,也就是诸葛亮的参谋。不可能一无是处,那样的话,诸葛亮决不可能将他放在身边。历史也记载诸葛亮七擒孟获前接受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但他毕竟是参谋,没有军事主官的经历。可话说回来,谁人不是都有从无经历到有经历的过程。当然马谡的错误不单单是指挥失误,对战友王平的劝告采取刚立自用的态度,没有分析其合理的成分,也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但他失败后没有投降魏军,诸葛亮明确要处斩他,并告知一定安排好他的家属。而马谡也承认错误,上书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些行为不像是上刑场,到像是有出远门的味道。所以说马谡失败尤荣,是条汉子! 那末是诸葛亮错了吗?非也!诸葛亮执法公平,有错必纠,绝不护短,也显示出一个成熟政治家的果断和胸怀。其实他不斩马谡也可以解释,这就是治国治军的方式方法。在这一点上清朝的努尔哈赤在治军理念上同诸葛亮相同。 清朝的八旗兵实行的是失败连坐法,有责任必纠。一次战斗失利,队伍溃败。按努尔哈赤的规定找不出先退的士卒,那就在这支队伍中采取抽签惩罚制,中签者处斩,以警后人。但这次抽中签的恰恰是这个团队最勇敢的那个人,士兵们哭咽,全都证明那个人是最后退下的,并且要求从新抽签。努尔哈赤不同意,军规定了不能改,要斩的就是此人。 战争是残酷的,治军严谨是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世间谁人一生无错,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不应当成为历史的罪人,而应当成为历史的镜子。在看看今天,又有多少事连责任人都找不到。所以我认为诸葛亮和马谡都是复兴汉室的英雄。 历史上只有悲剧才能引起人们感情的抒发。同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需要一个人血溅轩辕,以警世后人,不管他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同样值得怀念! 刘清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