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杨绛:出书讲《我们仨》的故事

 老沈阅览 2008-01-20
 
专访杨绛:出书讲《我们仨》的故事

    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相继离开  回忆特殊家庭63年风雨路

    年逾九旬的老作家杨绛先生笔耕不辍,记录她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家庭生活的新书《我们仨》正在紧张的二校之中。负责出版该书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透露,《我们仨》原定于五月推出,由于非典原因这本书将推迟到本月底与读者见面。

  钱钟书、杨绛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1998年钱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鲜为人知的是他和杨先生惟一的女儿、曾在北师大任教的钱媛已于此前一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数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耄耋之年潜心写作特殊家庭63年的风雨人生,作家杨绛近况如何?惟一的女儿、一生的伴侣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非常人所能体味。同样是由于非典,本想登门造访的记者只得数次电话采访了杨绛先生。

  淡泊杨绛――“不希望报纸都连载”

  记者:《我们仨》写了多长时间?书还没出来就有读者打电话给报社,要求将该书做连载。

  杨绛:这本书花了我将近两年时间,真正动笔是从去年开始写的。书没必要连载吧,不要耽误大家的时间,有喜欢看的就买书来看吧,如果都连载,碰上有不喜欢的读者那不是耽误人家时间吗?

  记者:写这本书是对死者的怀念吗?写自己的亲人是否同写别的书,比如《洗澡》感觉不一样?

  杨绛:没什么大区别。这本书其实是同我其他许多文章一起创作出来的,只是写家庭生活的这部分较长,有十几万字,三联单独拿出来出版。还有许多内容都没收录进去,比如一些修改过的短篇小说、散文什么的,这部分都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结集成《杨绛文集》出版。具体出版日期我还不太了解。

  记者:《我们仨》主要谈了哪些内容?毕竟我们的读者还没看到新书。

  杨绛: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我们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记录了自1935年与钱钟书赴英国留学,生下女儿钱媛,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这63年间的生命痕迹。

  记者:这本书是单纯的回忆录吗?

  杨绛:不能这么说。有一部分是回忆录,一部分不是。

  困惑杨绛――“担心时间被电话消耗掉”

  记者:杨绛先生,最近身体怎么样?

  杨绛:还凑合,身体毛病很多,九十出头的人了,哪儿能没病呢?(笑)

  记者:每天的饮食起居如何?

  杨绛:我现在最要紧的就是时间,我知道自己也来日无多,时间是最宝贵的,想尽量多些时间来写作,把能做又该做的许多事做出来。我一天多数时间都是在写作,有保姆照顾我。

  记者:您现在最大的生活困扰是什么?

  杨绛:最大的问题就是打扰特别多,尤其是电话太多,我真担心自己的时间是不是就这样会被消耗掉。你能不能代我转达给那些想来采访或看望我的朋友们,杨绛谢谢他们的关心,但千万不要过来看我。你想,即使大家来了,就算同我聊了一天,又能怎么样?我们也不可能只凭这一天交谈就成了朋友吧,还是请大家给我留些时间吧,那样我写些文章出来,大家看到后就权当成我写给大家的一封信吧。

  记者:我们曾经在信报文化版的“感动中国的作家”栏目中介绍过钱钟书先生,您是如何看待他这个人的?

  杨绛:钱钟书完全够得上“感动中国的作家”,这个话题很好,但我作为他的老伴儿谈他太多还是不太好,你能不能找这方面研究他的专家来谈?那样可能更好些。

  与杨绛先生聊天让人很矛盾,一方面先生毕竟上了年纪,同她讲话要尽量大声,另一方面她的思维又非常敏捷,根本感觉不出是92岁高龄的老人;一方面想同这位德高望重的作家多聊一会儿,另一方面又觉得老人寸金寸光阴,占用太长时间实在是犯罪。

  杨绛先生最后让记者转达她的谢意,感谢读者对她的关心和对她的家庭的关注,“如果认为我还有什么价值,那就烦大家看看我的书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