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05 | 田奇庄:南方雪灾暴露出多少豆腐渣预案——转自凯迪多年来,启动应急预案成了官员们在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什么一级、二级、三级预案,什么黄色、橙色、红色预案,官员们面对媒体胸有成竹侃侃而谈,似乎有了预案就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然而,这一次南方暴雪令诸多预案泡沫原形毕露,江南数省陷入了长时间瘫痪。电停了、水停了、公路断了、铁路断了,有的地方手机信号都没了。经济停止了运行,数千万人陷入饥寒交迫困境。一部分国人甚至回到了坎坷步行,燃烛照明,化冰饮水的原始生活状态。 一场并不算严重的自然灾难,就令偌大的中国人仰马翻。假如进入战争状态,敌方有意破坏,不知会出现何等乱象。 在这场考验面前,气象、电力、公路、铁路等政府部门及垄断行业,都未能给国人交出合格答卷。可以说,其中相当一部分预案属于豆腐渣预案。 ——气象部门没有把灾难性天气以及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提前预告; ——电力公司没有制定高压线路自身加热除冰预案,致使许多线路被冻冰压断,并导致线塔倒塌; ——公路缺少除雪、除冰设备,连汽车防滑链都不能提供,在坡道处没有助推设备; ——铁路在停电事故发生后,内燃机车不能及时到位。预售火车票没有考虑到风险因素,停运事故发生后,不能在第一时间告知并疏导旅客。 养猫是为了捉鼠。制定了详尽的预案,到头来却是一触即溃,这样的花架子预案不是糊弄人吗? 现代化的进程,既是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社会财富增加的进程,也是社会风险不断加大的进程。这种风险一方面表现为社会分配不公引发的矛盾,另一方面是社 会化大生产与自然界引发的冲突。前者会导致两极分化,引发的社会矛盾激化;后者使得社会链条关联日益紧密,一个环节发生问题就可能引起大面积灾难。 对于前者我们姑且不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风险的积累也在迅速扩大。这就要求配置公共资源的政府部门拿出远见卓识的预案,做到防患未然。 当然,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十分渺小的,在许多自然灾害面前无能为力。政府也不是万能的,不可能预防和解决所有突如其来的危机。 但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政府应当承当自己的责任,保障社会正常运行。把不良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尽可能减少不良后果。如果连这样的任务都完不成,纳税人养活政府官员有什么用? 在民主社会,政府的财务开支全部公开,花多少钱,办多少事,大家清清楚楚。官员是大家选出来的,他干成什么样大家也没话说,大不了下一届把他罢免就完了。 我们有特殊国情:什么事都是官员大包大揽,什么官都由上司任命。这些官一天到晚说的比唱的都好听,出了差错老百姓当然要找官员问责。 到目前为止,官方和垄断企业的预案一直不对社会公开,民众根本不知道预案要防备多少年一遇的灾害,不知道为了预防风险需要多少人力、物力、技术准备,需要 拿出多少钱购买平安。由于不能集中全社会的关注和智慧,公民无法进行监督,那种自拉自唱的预案必然是漏洞百出。一旦发生超出预案的情况,就难以应对,很容 易由小问题引发大灾难。 在风险日益加大的社会环境中,需要对公众高度负责的人担任公职,需要公民对公职人员进行更有效的监督,不能让那些不会捉老鼠,不愿捉老鼠的猫占着茅坑不拉屎。 这就会涉及到公民知情权问题。在中国大陆,但凡花钱的事,官方都是讳莫如深。几十年来,官方大吃大喝有钱,出国旅游有钱,购买汽车有钱,修建官衙有钱,用于民生部分的开支向来少得可怜,指望当局者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预防风险上,简直是与虎谋皮,恐怕这就是出台豆腐渣预案的原因。 当地政府控制着媒体,他们最擅长把“坏事变成好事”:一方面赞扬抢险救灾英雄人物,以掩盖对灾难人为因素的质疑,对当事人责任的追究;二是为预案失效找出 种种借口,什么拉尼那现象啦,什么百年一遇啦,什么前所未有的综合因素啦。总之,千错万错都是老天爷的错,与政府部门的预案无关,与官员的个人责任无关, 所有后果都该全社会买单。 这样的闹剧已经上演半个多世纪了,中国大陆的老百姓不能总是记吃不记打,应该长长记性了。这一次,起码应明确以下几条: 第一,不能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交给他人掌握(包括政府),每个家庭都应当做好防范各种风险的准备,除了必要的物资外,还要买一些个人保险。 第二,必须关心纳税款使用,要求政府公开所有财政开支,要求政府加大民生开支,特别是增加防灾、减灾开支; 第三,各地公民都应要求政府公开各种预案,认真检讨本次预案失败的原因,参与制定更为合理的预案; 第四,找到本选区人大代表,请各级代表反映自己的意见要求。如果这些代表不能充分反映自己的意志,可按照选举法,重新选出自己满意的代表。 只有大家成为合格公民,我们才可能抵御或减少来自社会和自然界的风险,才可能过上和谐幸福的生活。如果大家甘当草民,对公共事务不闻不问,继续合眼放步,把命运交给他人,更多灾难必定不期而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