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玛格丽特·米德

 jianggzh 2008-04-29
玛格丽特·米德 [Margaret Mead 1901.12.16-1978.11.15],美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文化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以研究太平洋无文字民族而闻名,尤其是在心理学和文化如性行为的文化制约、天性以及文化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她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一个中产家庭,逝于美国纽约。

父亲是经济学教授,母亲是社会学博士,坚定的女权主义者。她的父母从小就让她树立起这样的信念:任何人都能完成他或她打算去做的任何事情。在米德的孩提时代,家庭的经常搬迁养成了她日后能够迅速适应环境的能力。从具有不同的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各个社区的生活中,年幼的米德学到了许多一般孩子所学不到的东西。在成年之前,她学过纺织、音乐、雕刻、绘画,甚至学会了一般人视之为粗鄙的木匠活。22 岁那年,当她从巴尔那德学院毕业成婚时,没有人会想到房间里设计别致的家具竟出自娇媚的新娘之手。

米德的启蒙老师是她的早年受过高等教育的外祖母,她包揽了米德的全部早期教育。她以故事、诗歌、游戏及至简单的家务劳动培养了小米德的观察能力,让 8 岁的米德尝试着有选择地记录两个妹妹的语言习惯。中学毕业以后,米德先就读于印地安那州的德·波乌大学,随后转往纽约的巴尔那德学院。1923 年获得了英语和哲学的双学土学位。1923 年 9 月,同神学院的毕业生卢瑟(Luther Cressman)位结婚以后,旋即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专攻心理学,1924 年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26 年认识心理学家里欧(Leo Fortune)后不久,便与卢瑟分手,1928 年 10 月正式与里欧在纽西兰结婚,但二人在 1935 年 7 月亦告离婚,1936 年米德与人类学家格列高里(Gregory Bateson)在新加坡结婚,开始第三度婚姻,并于 1939 年 12 月诞下女儿凯萨琳。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米德结识了时任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主任的近代人类家博厄斯(Franz Boas),受其影响而转学人类学,1929 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期间,又受同学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和萨丕尔(Edward Sapir)的影响,她与她们一起创建了文化与人格学派,试图将文化人类学与精神病学、心理学联系起来。米德于 1926-1942 年任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助理馆长,1942-1964 年任副馆长,1964-1969 年任馆长。1969 年 7 月后任该馆的民族学名誉馆长。1959-1960 年还担任美国人类学会主席、1970年担任美国科学进步协会主席。她还担任过美国人类学会主席(1959-1960)和美国科学进步协会主席(1973)。1979 年被追授“总统自由奖章”。

米德研究的主要课题有:个性发展与文化的关系,原始文化的现代化变迁,妇女问题以及文化传承中的代沟问题。她曾多次深入太平洋地区的原始民族中从事人类学的实地考察,论证问题时多用跨文化比较的材料。早期学术思想受 S.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的影响。后来通过研究发现了该学说的缺陷。她指出,当时的社会心理学仅仅是一种关于欧美文明人的心理学,对于人类行为模式的阐述具有明显的局恨性;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已证明,对塑造人格与行为模式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米德后期的研究方向由原始文化转向当代社会问题,其中对代沟的研究在当今社会学界有较大影响。

20 世纪 20 年代,在人类学的现场研究中还没有留下过女性的足迹。硕士毕业后,米德计划在 1925 年赴南太平洋群岛的玻里尼西亚(Polynesia)进行文化考察,希望在他们的古老习俗及传统生活方式被文明侵蚀消失前作出观察纪录,生活方式被文明侵蚀消失前作出观察纪录,但博厄斯教授却因其地偏远危险而反对,二人终协商前往南太平洋上的萨摩亚群岛(Samoa)研究,因当地有一所美国海军基地,米德可以随时求助。于是米德在 1925 年至 1926 年的 9 个月中,研究荒蛮而陌生的萨摩亚人的青春期问题。米德根据萨摩亚的研究资料,于 1928 年出版了《萨摩亚人的成年人 - 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一书,探讨了正值青春期的萨摩亚少女的性和家庭风俗,针砭美国社会对待青少年的方式,轰动一时。在这本著作中,她力图说明“人类(野蛮而未经教化的原始人类)所赖以生存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是如何塑造人格的”。在她的观察中,萨摩亚社会没有什么不良青少年,因为萨摩亚人不要求青少年服从任何清规诫律,青少年不必以反抗成规证明自己的存在。当然,由于米德自己是女性,未能亲身参与萨摩亚人只准男性参加讨论政治、宗教、经济的聚会,使她对整体社会的运作体系的了解有了很大限制。

萨摩亚之行是米德整个人生的里程碑。自此之后,从东部的玻利尼西亚到西部的新几内亚,太平洋地区形态殊异的原始文化牵动着她之后整整 50 年的情愫。在她的早年生涯中,1929 年对新几内亚三个原始部落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写成的《三个原始部落的性与气质》一书,被人们公认为是由人类学家对社会心理学所作的又一次严峻的挑战。她发现,它们各自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性别角色和气质;它们的文化支配着男人或产生好斗或温顺的性格。1949 年出版的《男性和女性》则是一本对性进行跨文化考察的著作,她把不同性别在行为上差异归因于他们不同的教育类型,特别是与父母的教养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米德开始积极投入到大范围比较研究工作中,和本尼迪克特等人一起研究“远方的文化”。

40 年代以后,米德的视野从原始文化转向了当代社会。从二次大战中同盟国的联盟、战争中的士气增衰,到大战之后的社会变迁、家庭解体、种族矛盾以及学生运动、性解放和代沟问题,都引起了她极大的兴趣。她将早年从实地调查中获得的人类学知识运用于阐释当代社会的各类问题,其中对代沟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往,人们往往把代沟产生的原因仅仅归咎于年轻一代的“反叛”上,而米德却进一步把这种反叛归咎于老一代在新时代的落伍之上。以往,尽管也有人强调两代人之间应该进行交流,但他们往往把建立这种交流当成恢复老一代对新一代教化的手段;而米德却申明:“真正的交流应该是一种对话。”值得注意的是,参与对话的双方其地位虽然是平等的,但他们对未来所具有的意义却完全不同。当代世界独特的文化传递方式(即后喻方式),决定了在这场对话中,虚心接受教益的应该是年长的一代。这种经历或许是惨痛的,但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你若不想落伍于时代,就只能努力向年轻人学习,因为今天正是他们代表着未来。“只有通过年轻一代的直接参与,利用他们广博而新颖的知识,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富于生命力的未来。”这就是米德对解决代沟问题所给于的中肯回答。

米德认为人们能够选择可供选择的个体发展道路,能够创造更明智的社会文化秩序。她的这个信念一直是坚定的。在返回美国的途中,她探索了马纳斯人进入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道路,从而在《新几内亚的成长》一书中极力主张连续性是变迁的一部分。米德是一位观察者、宿舍者和劝导者,她注意运用磁带录音和电影,并能为每一种角色采用新的策略。此外,她还对裁军、运动和反对偶像崇拜的青年文化进行了评论。

--------------------------------
主要著作:
萨摩亚人的成年:Coming of Age in Samoa. 1928
新几内亚人的成长:Growing Up in New Guinea. 1930
一个印地安部落的文化变迁:The changing culture of an Indian tribe. 1932
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Sex and Temperament in Three Primitive Societies. 1935
原始社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among primitive peoples. 1937
巴里岛人的特质:与贝特森(Gregory Bateson)合著,1942
一位人类学家观察美国:And keep your powder dry : an anthropologist looks at America. 1942
男性和女性:变迁世界中的性别角色研究:Male and female : a study of the sexes in a changing world. 1949
古老的新生:1928 年至 1956 年马纳斯人的文化变革:1956
文化革命中的延续性:Continuities in cultural evolution. 1964
家:Family. 1965
波里尼西亚文化不稳定的疑义:An inquiry into 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stability in Polynesia. 1969
文化与承诺:Culture and commitment. 1970
黑莓的冬天:Blackberry winter. 1972
未来的重思:World enough : rethinking the future. 1975
参考资料:
华夏心理网:米德,玛格丽特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
维基百科:玛格丽特·米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