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书精选|《代沟》玛格丽特·米德著(1988年版)

 翰墨书海 2021-07-23


《代沟》玛格丽特·米德著,曾胡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代沟》作者简介


       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1901-1978),美国人类学家,美国现代人类学成形过程中最重要的学者之一。1901年12月16日,玛格丽特·米德出生于美国费城的中产家庭,父亲是商学院的教授,母亲是社会学博士。1928年,完成并出版《萨摩亚人的成年》。曾担任美国自然史博物馆馆长、美国人类学会主席。米德先后提出文化决定论、三喻文化理论和代沟理论,并被誉为人类学之母。1978年11月15日,玛格丽特·米德在美国纽约逝世。随即获授总统自由勋章。

       米德一生仅专著就有30部。是她使人类学在美国家喻户晓,并得到世界的关注。她所研究的主题都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议题:男性与女性,父母与孩子。个人洞察力、对理想的追求、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以及对人类的挚爱成就了米德,使她作为人类学之母至今依然受到尊敬。

《代沟》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该书1970年问世,风靡一时。该书通过对二战前后两代人生活环境,文化观念差异的分析比较,阐明了代沟形成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它是运用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人类现实问题的一部杰作,无论就学术性还是可读性而言,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

       作者认为,当代世界独特的文化传递方式决定了在这种交流中,虚心接受教益的应该是年长的一代。年长的一代若不想落伍于时代,就只能努力向年轻人学习,因为今天的他们代表着未来。只有通过年青一代的直接参与,利用他们广博而新颖的知识,才能够建立一个富于生命力的未来。

《代沟》作者序 (修订版) 玛格丽特·米德


       在过去五十年中,我在太平洋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工作时,对原始文化进人现代世界进行了观察,了解人类文化是如何传播与改变的,本书就是以此为依据而写成的。自本书第一版问世以来,我到太平洋地区旅行过三次, 重访了马努斯人 (我第一次对他们的研究是在1928年),并且重访了其他四个处于不同过渡阶段的部落。其间,我参加过一些国际会议,与来自许多国家的人们一起讨论了诸如食物与人口,过渡与变化等世界性的问题。在哥伦比亚大学,我曾教过各类的学生,给全国各地的学生作学术报告,举行讨论会,并仔细思考他们提出的问题。

       我的论述就是以这些经验为基础的。作为一名人类文化学家,我很关心从文化角度来看待代沟,代的变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正是出于这种关注,我写下了本书原有的那些文字,并且又增补了新的章节。

       构成本书的那些思想,随着世界的变化也在不断地发展着。我们对自身的思考方式与新知识和新风俗一样迅速地演变着。我对本书的1970年版又细细重读,想搞清哪些论述仍然能准确地表达我们现在所了解到的东西,哪些论述已经过时; 这使我憬然而悟,世界的变化如此之大,而我自已从1968年以来的认识的变化也是如此之大。那是我头一次为1969年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开办《人与自然》的系列讲座作准备,讲座的基础便是本书的第一版。我一向重视我的同事们的三言两语、有分寸的赞扬,而不是轻而易举即可得到的荣誉,因此,我很高兴地应邀举办这三次学术报告。1965年,雅各布·布朗诺夫斯基 (Jacob Bronowski) 作了这个系列讲座的第一次学术报告,我匆匆忙忙从华盛顿赶回,穿着晚礼服溜进了旧礼堂中的那间满是灰尘、很少使用的绿色房间,聆听他那使听众如醉如痴的报告; 由于他的报告字字句句徐缓清晰,在报告结束时,听众觉得从头至尾都听懂了。

       但是,我却希望听众明确地认识到我所讲的是新鲜的东西,正如布朗诺夫斯基希望他的话使人人都能明白那样。我们在一起度过了一段时光,也就是从1964年美国各大学第一次发生暴乱到1968年5月巴黎的暴乱以及中国发生“文化大革命”,这一切使许多人都以为世界的末日到了。人们对问题的解释是五花八门的: 美国面临着越战问题;  法国是因为阿尔及利亚和戴高乐而闹得不可开交;  资本主义的没落;  共产主义的兴起;  毒品的影响;  二次大战的后果,它在德国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一代人; 富裕程度的提高以及美国民权运动的启示录式的希望的幻灭而产生的沮丧情绪。人们又周期性地提到了“代沟", 它甚至出现在电视广告上了: “嘿,爸,你取块人造黄油吧? ” 早餐桌旁放荡不羁、披着长发的儿子道。“好,就这么取,” 满肚子不高兴的父亲一边回答,一边将刀子往黄油盘里一插!

       每当我思考所发生的一切以及各种各样通常是彼此对立的答案时,我就会想起颇有希望的总统候选人尤金·麦卡锡 (Eugene MeCarthy) 于1968年2月在《纽约时报》上的那幅政治广告。广告上出现的是和一群漂亮而又充满渴望的儿童在一起的男主人,说明词写着: “你的孩子已回到你身边”。它向父母们展示了这样的希望: 皮德·皮珀再也不会把孩子从他们身边夺走了。我开始意识到,世上正在发生某种非常新奇的事情。它不再是前已有之的那种老派的父母与现代的子女之间的一条代沟,而是应当用大写字母来拼写的一种独特的事件,是前所未有的、以如此规模在世界范围内同时发生的事件。还有许多小的断沟,如在农村的父母与在城市的子女之间; 一个新国家中的先进分子与土生土长的孩子之间,他们听到的新调子是他们的父母在童年时闻所未闻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那个惬意而又志得意满的天地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与那些在欧洲的明灯纷纷熄灭,“在我们有生之年再也不会点燃” 的年代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之间; 那些生长于对宗教教条笃信不疑的社会中的一代,与他们那些纷纷信奉各种富于挑战性学说的子女之间。所有这些人所熟知的事情都可以用大写字母的 “代沟” 一词来称呼。人们莫名其妙地感到事情大不如往昔了; 更多的孩子疏远了他们的父母。原以为一群前途可疑的子孙中有一匹害群之马,但突然间这整整一群——所有高等学校毕业的一层人——似乎都有变成害群之马的危险了。

       有些事情很奇怪,人们或是隐约地觉得事情不一样了,或是顽固地打定主意,执意不去尽力理解那些他们不予理睬的正常而又合理的争论。过去,严厉的禁酒主义者威胁要取消他们子女的继承权,如果他们抽烟或喝酒的话。清教派集团曾打算通过使每一个人都力戒寻欢作乐来造就宗教信仰的民主化,他们通过立法反对销售烟酒,反对赌博,甚至反对在星期天吻自己的妻子; 而孩子们的命运与大家是一致的。但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我们却看到了一种新现象(略)

《代沟》目录


《代沟》译后记


       本书的原名是《文化与义务——论七十年代各代人之间的新关系》,中译本的译名并非译者所撰,而是现在人们对它的流行叫法。由此可见本书还是颇有“知名度”的,仅这一点就说明它值得一译, 更何况“代沟”问题是一个大家议论颇多的问题。国内尚未见有这方面的研究专著,那就让我们先看看外国人是怎么讲的,也许不无裨益——米德博士的笔杆子还是很硬的。

       在本书结束时,谨向老友李盛平同志及杨玉生同志致谢,他们给了译者很大的帮助。

曾胡

1987年8月10日于酷暑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