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一曲日 2008-08-18
体验是以亲身经历实践活动为基础,又是对经历和感受、认知和经验的升华,这种升华就是对感受得再感受,对认知的再认知,对经验的再经验。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由此可见,体验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学生会接受教师告诉他们的知识,但他们更容易接受自己亲眼看道德、亲身所经历过的事。因此教学中我们需要充分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创造性地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较为丰富的学习材料、活动条件、活动空间,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生活化的数学;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的乐趣;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在合作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感受。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经历数学学习的全方位历程,引起他们心灵的震撼、内省与反思,以期激发他们对学习材料的独特领悟,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

  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教学情景,会拉进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促进了学生的潜能开发与良好个性的发展。

  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我设立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小明不小心把同桌同学小丽的作业本带回家了,如果步行,小明怎样才能最快地把小丽的作业本送到小丽的手中?(小明和小丽家相距1200米,且在同一条支线上,小明每分钟行60米,小丽每分钟行40米)学生通过讨论,出现几种方案:⑴小明把作业本送到小丽家需1200÷60=20(分);⑵小丽到小明家去取作业本需1200÷40=30(分);⑶小明和小丽同时从家里处罚在途中相遇需1200÷(60+40)=12(分)。学生通过比较找出了最佳方案,在情景模拟的学习中学生学生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内容,了解了相遇应用题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方法。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是从动作开始的。对于动作形象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的双手时间过的东西。因此,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尤其是不易物化的应用题、计算题和立体图形,教学时应把它们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座的过程中动口、动脑、动手,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

  在教学《认图形》时,我让学生把积木带到课堂中来,第一个环节:搭一搭,在规定的时间里同桌一起搭积木,说出搭出了什么,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第二个环节:摸一摸,感受一下这些物体的面;第三个环节:描一描,将这些物体放在纸上,沿着边描下来;第四个环节:猜一猜,组织学生进行猜测,这些土星是从那个物体上画下来的,你觉得他会叫什么名字?第五个环节:找一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寻找这些平面图形,并在小组内交流。第六个环节:围一围,先让学生在准备好的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感知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再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圆形,通过操作,学生初步体验到曲线图形在钉子板上是围不出来的。经过以上几大环节的层层展示,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逐渐有了清晰地认识。

  三、开展活动,让学生在玩乐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小学数学就是要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在玩中学,学中玩就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基础教育所追求的全新境界。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创造数学“好玩”的环境和心理条件,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节时,我设计了“购物活动”,让一名学习较好的同学扮演售货员,把与学生学习相关的文具如橡皮、小刀、笔记本、尺子、练习本等都标上价格,我首先拿了一张5角钱的纸币去购买2角的橡皮,而售货员没有零钱,这时我提出了问题:你们愿意帮老师把5角钱换成1角或2角的吗?全班学生都在下面找了起来,有的拿出了5张1角的,有的拿出了1张2角和3张1角的,有的拿出了2张2角的和1张1角的。交流完方法后,我们又进行了购物活动,有买东西怎么付钱的活动,也有1元钱可以买哪些文具的活动,还有多付了找零的活动。通过活动,充分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了人民币的使用方法,并在活动中学会跟别人交流合作,找到了乐趣,同时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四、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交流,让每一个学生探究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就让学生用数字卡片摆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并探索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交流。学生甲说:“因为33、36、39都能被3整除,所以各位上是3、6、9的数就能被3整除。”学生乙立刻进行了反驳:“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因为16、19的个位上的数字也是6和9,但却不能被3整除;而21、30、45、78这些书个位上的数字不是3、6、9同样也能被3整除。”学生丙说:“27、48、72也都能被3整除,说明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与个位上的数字无关。”学生丁说道:“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12、21、48、84、36、63等数它们都能被3整除,就是说如果其中一个能被3整除,颠倒个位和十位的位置,另一个数也能被3整除。”……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得非常热烈。在这样的交流中同学间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了张扬,思维在激烈的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有了成功的情感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验是一条认知线,它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给学生们一个自由的、张扬个性的空间,为他们营造充分平等和谐的体验氛围,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新课改春风的吹拂下,使学生真切感受来自数学世界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