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导”出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艾丽丝 2008-08-24
导”出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黑龙江大庆市第十七中学 吴 旭

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仍然是教师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着重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导”的艺术,以使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生物科学探究和学习之中。

一、设置情境──导趣

导趣,即教师通过巧妙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前提。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架设起探究的桥梁,激起学生“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新课题的学习探究之中,使得师生教与学同步,以期学生能迅速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如在学习“家鸽”一节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

先拿一张白纸来吊学生的胃口:“大家看,我向上扔纸时会有什么现象?”“会落下来。”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可是有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有的说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有的说是因为纸张受到了重力作用。我趁机将问题深入:“鸟类同样受到重力作用,并且它可比一张纸重多了,它们为什么能够在空中自由地飞翔而不会落下来呢?”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刻议论纷纷,此时我顺势引出了本课的研究对象──家鸽。

这样的引入产生的效果便是:学生都急切想知道同样受到重力的吸引,鸟类为什么就能自由地在天空飞翔,进而还会联想到鸟类的身体有哪些特殊构造与其飞行相适应,由此对新知识的学习便产生了浓厚兴趣。再如,在“免疫”一节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人类生活的环境中,随时都可能接触到细菌、病毒,为什么有些人不生病而有些人常生病?为什么患过天花的人,就不再患天花了呢?在教“生物的遗传”一节时,我又巧用了两则有趣的谚语来导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发问,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悬念,唤起了学习的热情。

二、精心设问──导思

导思,即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当教学目标明确后,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教师设计自学思考题应做到三点:一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讨论余地;三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在文中直接找到的问题尽量少出,所出问题必须经过学生思考才能确定答案),难易适中(过于简单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和厌倦情绪,过于难的问题易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以激起思维内驱力,且一环扣一环,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如在学藻类植物的形态、生活环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时,我向学生出示较长时间未换水的养鱼缸,引导学生观察、质疑:鱼缸里的水为什么变绿了?藻类植物的形态有什么特点?它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与人类有什么关系?藻类植物在其他环境中能不能生存?它们吃什么?怎样繁殖后代?对生物圈有什么作用?这些层层剥笋式的连锁性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当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疑难问题时,我从不把现成的答案直接呈现出来,而是通过提示、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去寻根求源,解决问题。

三、拓宽思路──导议

导议就是教师在课堂中适时注意挑起矛盾,围绕某个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同桌讨论、分组讨论、全班讨论),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成分”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之后向学生提出,在池塘生态系统中假如缺少“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学生针对问题分组展开讨论,经过一番辩论,就会领悟到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同时也在积极的讨论之中拓宽了思路,训练了发散思维。又如,学习“蒸腾作用”概念后,我提出:植物进行蒸腾作用不是在浪费水分吗?如果植物停止了蒸腾作用,结果会怎样?用这样的问题来挑起争议。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达成共识──植物进行蒸腾作用不是在浪费水分,而是植物体进行的一种正常生理活动,它为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提供了动力,很自然地归纳出了蒸腾作用的意义。教师善设问题,巧妙疏导,学生喜合作讨论,互相启发,再难的问题也便迎刃而解了。

四、启发思维──导问

每一堂课,甚至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应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不能一灌到底。常有这样的现象:学生平时课余敢于提出好多问题,但在课堂上,当教师问有什么问题要问时,却又往往沉默不语,不愿发问。究其原因,一是心理素质较差,一发言就胆怯;二是害怕提出的问题被人笑话;三是不善于积极思考,只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确实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教学相长的民主氛围。首先,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近。其次,要教给学生方法(反问法、变化法),引导学生会问。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提倡好问。在学习了临时装片的制作时,有个学生提出能否省掉滴水环节,直接在清洁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稀碘液,将撕取的洋葱表皮展平放于稀碘液中这样的问题,我马上给予鼓励,高度评价了他学习之中的这种大胆心细的良好品质。之后,又引导学生针对此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学习“生物的遗传”一节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按照“生物的遗传”规则来说,假如你的爸妈都是双眼皮,那你也应是个双眼皮才对,但有没有特殊的情况呢?一个学生马上举手提出:我父母都是双眼皮,而我却是一个双眼皮,一个单眼皮。是怎么回事?之后,其他学生也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最后大家明白了原来这是一个遗传变异的现象,从而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又如在完成了“根对水分的吸收”实验后,有的学生就提出了如何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的问题;在学“艾滋病简介”一章时,教材明确了艾滋病传播的途径,有的学生便提出:既然艾滋病病毒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和乳汁中,那么社会服务志愿者却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共餐,在吃饭的过程中会不会通过唾液传染上艾滋病呢?这些问题的提出,都与教师平时课堂上善于导问分不开。

五、了解学情──因势利导

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就得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通过谈话、练习、书面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原有基础,这是备课、备学生的前提。然后利用迁移规律,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教学程序,教学设计要有新意,有创意,有情趣。再后要重视反馈在教学中的作用。如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书上说蚯蚓在粗糙纸上比在玻璃板上爬得快,可我观察发现:蚯蚓好像在玻璃板上爬得更快?”我便过去和他一起观察,蚯蚓在玻璃上确实频繁伸缩,但却没有前进。这时不能直接评价学生的想法是错误的,而应因势利导。于是我问学生:“蚯蚓动得快,是否等于爬得快?爬得快要以什么来衡量?你自己设计一个方案来判断蚯蚓到底在哪里爬得快。”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理解了我的问题,便提出了在相同时间内测定蚯蚓向前移动距离的方案。类似这样的做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其创造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又如,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中,有些学生选取许多意想不到的材料去观察,如头发丝、指甲、皮屑、纸屑等,这时我就趁机引发他们去思考:同样是放大相同的倍数,可为什么看不到头发丝的微观结构,而只是看到一条粗黑的线条呢?进而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而头发丝的厚度不能让光线透过,所以看不到微观结构。这种方式既肯定了他们的大胆尝试,又使学生明确了进行这样的实验应注意的事项和选材的原理。

古人云:“施教之法,贵在启导。”“导”,是控制整个教学的遥控器。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喻为一部交响乐,那么,教师就是这支乐队的指挥,学生就是乐队的成员,而引导和点拨则是教师手中的指挥棒。所以,“导”是一种艺术。教师要导出学生的热情,导出学生的激情,导出学生对生活的爱。愿我们的生物教师用手中这支神奇的“指挥棒”,指挥出一首伟大的“交响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