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思考

 昵称15221501 2018-02-03
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
         王志芳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浪潮,人才的竞争更趋激烈。适应时代潮流以培养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要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生物学教育工作者绝不能落伍,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人对新鲜事物产生诧异并进行探究的一种行为;求知欲是人渴望获取知识的一种心理状态。好奇心若能转化成求知欲则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如:在介绍“生物的进化”时,讲到鸡的祖先是原生野鸡时,有些学生会问:“原鸡的祖先是什么?”“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介绍“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时,学生提问:“为什么我的上眼皮是一个单,一个双?”“我的曾祖父、父亲都是秃顶,而祖父却没有秃顶?”…… 这些问题书本上找不到答案,却又与书本知识有关联。此时,我总是给予鼓励,并组织学生结合已学知识互相探讨一番,或者让学生先将问题带回家思考,下堂课再来讨论。在此基础上,我才将问题与理论有机结合,进行解答。这样一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了,由此还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
        大凡创造型的学生多数具有以下特征:淘气、顽皮、爱争辩、不受约束、常有越轨行为;平时好出鬼点子;爱提一些怪问题;对事物经常持怀疑态度……其实,就在学生的“点子”中很可能孕育着创造的因素,在学生对事物的怀疑态度中很可能引出新的发现。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善于发现和挖掘“创造型苗子”,对于出现 上述情况的学生,应及时给予鼓励和正确评价。
        有关这方面,一位美国教师在上“蚯蚓”一课时的做法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值得借鉴。
        他在讲课之前没有把蚯蚓用解剖盘装好放在每位同学的桌上,而是让同学们自己到讲台前去领,由于蚯蚓太滑,不少同学不得不爬到桌下或地上,费了好大周折。这位教师并没流露出半点不快。……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同学说:“老师,我刚才把蚯蚓放在嘴里尝了尝有咸味。”也有的说:“老师,我用线把蚯蚓扎好后吞入喉咙,过一会把它拉出来,它还在蠕动,说明它生命力很强。”遇到这些貌似出格的学生,这位教师非但没有批评,还给予了极高评价。也许,未来的创新家和科学家就是在这样的鼓励和评价中萌发的。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创新素质的核心。爱因斯坦早有断言:“创新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如:在学习高中教材《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一节内容时,可提出设问:“同学们知道,在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6条,如果精子和卵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的,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学生必然会答:“在后代个体中染色体数目将不再是一个恒定数值。”由此引出减数分裂的有关内容。这样安排,要比直接向学生灌输减数分裂的概念容易理解,在此期间,还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而发散性思维则是一种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辐射型思维方式,它具有明显的开拓和创新作用,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在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还常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按照单向思维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应该说,这种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按照这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思维定式”,学生只会按照教师所讲、书上所学去机械模仿,使学科教学仅成为单纯的知识遗产的传递和前人思维方式的继承,从而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的只注重习题结果唯一性、标准性的练习,尽可能多地出一些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的开放性练习,从而促进学生广泛地搜寻自己的记忆储存,尽可能提取更多的信息来寻求答案。
        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验作为理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学生独立活动能力的增强,他们的创造性能力也就越来越变得活跃并更具有自发性。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向经典实验挑战,不拘一格,勇于创新,变换条件,大胆设计。如在“观察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情况”实验,按教材的方法操作,常遇到小鱼跳动的现象,令学生不知所措,怎么办呢?书中又没有秘诀。此时,我鼓励学生,只要能获得好的观察效果,你们想什么办法都行。一鼓动,学生的胆子就大多了,有的学生干脆将鱼的尾鳍用解剖刀割下,有的将小鱼折腾得快死了再观察,有的学生很聪明,先将尾鳍沾上少许水分,然后用手按着直接放在通光孔上观察,由于鳍上有水,因此伸展度很好,血流明显,观察效果颇佳。通过实验,显示们从思想上摆脱了一切依赖书本的想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解决现实困难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抓住创新这一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抓住了培养未来人才的牛鼻子,就一定会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