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ICA――移动IM的一朵奇葩 2008年4月

 悠口悠心 2008-11-22

PICA――移动IM的一朵奇葩

 

大家对QQ都已耳熟能详,现在,大家对PICA也不再陌生。作为一个功能强大的手机聊天软件,“PICA”系列产品由于能同时连接移动网及互联网应用,提供移动多媒体通信和个性化信息,因而获得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期专题讨论的是移动终端应用软件,因此PICA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功案例。他们是怎样发现这个商机的,是怎样研发这个产品的,有什么经验和困惑,下一步的发展思路是怎样的,相信都是读者感兴趣的话题。今年一月的一天,我在北京大望路PICA公司的会议室里采访了PICA CEO梁晖,跟他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访谈,对PICA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请大家跟我一起分享这些信息。

 

时势造英雄慧眼识商机

 

PICA是一个很响亮的名字,简单上口,中文“皮咔”二字透着一股俏皮劲儿,让人一下子就能记住。说起这个名称的来历,梁晖告诉我,是他们公司的创始人蒋晓海在构思产品名称时,他女儿念叨动画片“皮咔秋”,他立即想到PICA这个词,可以很好地把产品的几个特性融合进去,P代表个性化(personalized),I代表信息(information,C代表通信(communication,A代表助理(assistant),于是就有了这个简单活泼的名字。

 

PICA公司成立于049月,在这之前,04年年初到年中的时候,原UT副总蒋晓海就已经开始考虑如何把互联网与移动网结合起来的问题。蒋晓海在UT作过七八年研发总经理,从最早的几个人到后来建立起一支四五百人的队伍,从智能网开始做到增值应用,再到移动的业务,有丰富的电信、互联网研发经验。当时互联网和移动网都发展很快,涌现出很多新公司、新商机。蒋晓海注意到把移动和互联网结合在一起的东西还没有,所以当时他想,手机发展的方向一定是跟数据相关的,尽管那时还是窄带GPRS, 很窄带的应用,就像早期互联网拨号上网一样,但以后无线网络的带宽一定是越来越宽,手机的处理能力也一定是越来越强,用手机作为一种移动终端同时又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终端,这个应用肯定是一个发展方向。

 

互联网上一些非常成功的应用,像搜索、即时通讯等等,如何能移植到手机上?因为蒋晓海对IM前期有过一些研究,看到国外对手机应用的一些想法,加上自身的开发经验和能力与此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就确定了手机IM的产品方向。梁晖是蒋晓海的朋友,北邮硕士毕业后直接去了美国工作,后又在亚洲网通担任高管,有很丰富的电信、融资经验。由于志同道合,他们很快走到了一起,强强联合互为补充,共同挑起了发展PICA的重担。

 

他们刚开始做的时候市场上也有很多家小公司在做同样的事情,但两年后基本上就是PICA一枝独秀了。回顾公司这两年的发展历程,梁晖总结说,他们选对了大方向,做的过程主要是技术和产品的竞争,这取决于团队。而晓海因为一直做研发,带出了一支过硬的研发队伍。大家对这个问题有较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因此在产品的结构、架构设计上一开始就比较到位,落实的很好。他们认为移动IM不单是一个聊天工具,聊天工具以文本为主,再往上走一层、往前走一步的话就有一个多媒体的东西,也就是多媒体IM。多媒体再往前就是IM加上SPACE即个人空间。MSN MSN Space, QQ QZone,  MySpaceIM,等于把即时通讯与个人空间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使IM+SPACE变成了一个类似门户的东西,不光是一个聊天工具,还是一个基于移动的多媒体的沟通和互动工具,同时可以获得资讯和发布信息,这就使该产品具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使用意义。多媒体意味着不仅仅是文字,可以有图片和视频;除了沟通的功能以外,把它再延伸到跟内容相关,跟门户相关的,比如天气预报,看新闻;然后再加上SPACE就形成一种社区的概念。门户、系统和用户之间的互动,就使得产品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他们构建了一个平台,即将互联网应用提供给手机用户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手机用户可以非常方便地使用到各种互联网上的应用。他们把这种发展趋势的认识加上借鉴互联网的经验,通过技术手段在移动终端上实现出来,形成了自己的竞争优势。

 

PICA一开始对这个事情发展的脉络想的比较清楚,在产品的整个设计方面落实的比较好,加上团队的执行力也很强,又得到了资本市场的一些支持,所以在早期的时候他们比竞争对手做的好,用户发展也就比较快,慢慢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后来又拿到了第二笔风险投资,后来很多同类公司就慢慢消失了,或者重点转到别的产品方向上去了。因为不管是资金还是技术、产品、用户,在这些方面都很难竞争过PICA,因此造就了PICA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也许这两年的经历给梁晖留下了太深的记忆,他回忆起来满含感情。他补充说,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技术优势是一个方面,开发过程当中碰到的所有问题都要解决,因此他们不断申请专利,在这个领域里面创造了很多专利。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用户,他们推出一个产品以后,非常注意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可能一开始设计人员在房间里设计出来的产品是这个样子,但用户用起来不好用,希望要改成那个样子,很多的互动反馈以后他们就改善产品的体验。现在有些合作伙伴对他们说,你这个东西怎么不做成那个样子啊,功能更好。他是从功能的角度考虑的,而PICA已经经过这个阶段了,他们原来也做过很好的功能,但是不好用,所以经过这个由繁入简的过程,形成了户体验这样一个重要的积累。鉴于他们产品的先进性以及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再加上他们的海外背景,在语言和文化方面跟投资者之间有一个比较好的沟通,在资金方面也占到了先机,先后拿到两笔风投资金。这些持续的门槛的积累和提高构建了他们的核心竞争力,让他们在竞争中保持了持续的优势。

 

 

两条腿走路 以客户规模取胜的商务模式

 

我们知道现在PICAIM是免费让用户下载使用,大家都关心PICA的盈利模式,因为不可能什么都免费,不可能永远不收费。这个问题他们如何解决?梁晖解释说,运营模式是一个阶段性的策略,目前是以发展用户为主的阶段,等用户到了一定规模以后再在社区用户群里通过一些增值服务来产生收入,这种模式在互联网界已经被证明是成功的模式。他们认为用户规模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收费收入是非常有限的,而这些有限的收入又阻止了企业的发展,因为收费增加了门槛,因此他们宁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尽快发展用户上,放到怎样让产品和社区做得更好上,等用户群足够大时再开始收费,就是通过增值业务收费,那时可能很小一个比例收入也很大了,可能当月的收入就可以打平当月的支出,当收入越来越高的时候就可以把原来的投资收回来。

 

除此之外,目前他们也在跟一些合作伙伴合作,包括给他们提供一些技术,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有他们自己特定的用户群,但没有这方面的技术,而这技术又是他们为他的用户群提供服务所需要的,因此PICA可以作他们的技术服务提供商,打上他的品牌,把服务推给他的用户群,而这些服务是收费服务。PICA的大众服务是免费的,但对基于特定用户群的个性化的技术提供是他们的一个收入来源,这些合作伙伴包括有运营商,也包括一些行业、企业用户。

 

但终究手机应用与互联网不完全相同,这是肯定的。某种程度上他们吸取了很多互联网成功的模式,但并不是从互联网上照搬过来。对互联网的模式和国外一些成功的模式要学习、要借鉴,但在实际操作当中更多的要跟着市场走。比如,互联网上很多东西拿到手机上来,首先在产品和技术上会有很大的改变。手机屏幕那么小,配置种类那么多,PC上开发一个程序,所有的PC都可以用,而手机的种类就太多了,要针对不同的手机做很多不同的工作,所以单独一个应用要想在所有的手机上使用是难度非常高的一个事情。这里面就涉及到很多的改变,不光是客户端程序的改变,还涉及到系统程序的改变,适应不同的客户端的应用,这里面有时很难照搬,但有时思路是可以借鉴的,在借鉴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市场上有不同的需求,这时就要跟着需求走,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自己的业务,这是他们的经验。

 

 

终端的统一何时实现?与中国移动能否握手言欢?

 

PICA当然是一个发展得不错的公司,也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公司。作为这样一个鹤立鸡群的站在风口浪尖上的公司,他们目前最大的困难和困惑是什么?听到我的问题梁晖笑了,好像彼此心知肚明似的。他坦率地告诉我,困难和困惑确实不少。

 

从技术角度看,手机终端的支持是一个困难,因为它某种程度上是影响用户发展的一个门槛,不同的款型需要不同的适配。比如互联网上用户听到一个东西很好,PC一点,下载一下就可以用了,而在手机这个圈子里,用户靠的是自传播,口碑传播非常多。用户觉得这个东西很好,他会告诉别的朋友你也来用吧,咱们俩可以互动,但他告诉完朋友以后并不是这些朋友都能够使用,因为手机的款型太多了,有些款型的手机就可能用不了,这跟手机的性能、配置有关系,所以太多的手机种类对用户的发展是种限制,也是他们目前面临的一个困难。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因为手机厂商包括系统的统一也是一个市场行为,也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很难统一型号统一配置,要随着时间若干年以后才能解决这个问题。PICA的对策是先做辛苦活,在现有的机会下先做起来,让用户先用起来,当以后手机可以更好地使用的时候,用户不会跑。如果等手机发展好起来之后再去做这个事情,用户就没有了,市场也就失去了,所以他们在花很多精力去做手机的适配。

 

第二个困难或者说困惑就是跟运营商的关系。这是非常微妙的一件事情。一方面他们希望能与运营商有些合作,但另外一方面运营商有很多自身的考虑。在这个过程中运营商会制定一些相关的政策,这些有倾斜性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对PICA业务的发展造成一些影响。

 

比如,像以前最早访问WAP网站时移动会把用户的手机号码和手机型号传送过去,但去年这个做法已经停止了,政策有改变,用户的手机号码和型号都不传送给你,这对用户下载一个程序的门槛就提高了。如果知道手机号码、手机型号你就可以直接推送给他一个适合他手机型号的程序,现在你不知道了,就得让用户去选他的手机是什么型号。有的用户知道,有的用户可能不知道,这就增加了一个门槛,增加一个门槛就会流失一部分用户,损失一部分用户。另外一个就是担心不同的资费政策。比如通过CMWAP去访问梦网是一个资费政策,而访问梦网以外的就是另外一个政策,这种情况对于一些用户的使用来讲可能会造成困难。

 

 

梁晖表示他们能够理解运营商的想法,期望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他说,“从本意来讲我们并不是想跟运营商竞争,去抢生意,我们一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运营商可能还没有太关注这件事情。我们做起来以后更多的发展方向跟运营商的思路是有错开的,并不完全重叠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运营商可能会理解成他会是跟我竞争的一个业务,所以我要采取一些策略来发展自己的东西与他竞争。其实从我们角度看可能有一部分重叠,但重叠部分是非常有限的,还有很多地方是不重叠、是可以互补的。这种观点也许有个别人可以接受,但未必是很多人能接受的。比如我感觉运营商比较担心的几个事情,一个是,你做了这个东西以后会分我的流量。本来是我的话音或者短信的流量,但你做这个东西,数据网络去互相沟通,然后也会有对讲的功能,会影响我短信和话音的收入。这可能是他们担心的地方,但实际上这个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不管是从我们实际的业务来看,还是从我们的数据来讲,都不存在这种必然的联系。因为我们的用户里面通过这个业务并没有减少他短信的量,也没有减少他话音的量,反而每个月的ARPU值是上升的,因为在日常的短信和话音之外他多了一些可以用的东西。为什么这么讲呢?短信是点对点,我们俩认识,我手机里有你的号码,我可以给你发短信,我如果没有你的号码我没法给你发短信。但是我们系统建立的是一个社区的概念,你可以有一个你的号码或者虚拟的身份,你可以在系统里面认识你的新的朋友,这个新朋友你根本不知道他的手机号码,你可能是通过他发的一个照片或者他写的一些简单的评论就喜欢他,就跟他交友。他看到你的东西也愿意跟你交友,然后你们就可以互相聊天了,或者你跟系统之间进行一些聊天,那么这些东西在你点对点短信里面是不会存在的,这是一个增量的东西,不是存量变化的东西。”

 

“另外像我们作基于语音的对讲,或者叫语音消息,比如我对着手机讲一句话,这句话送到你的手机上,而你一打开就可以听到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有人也以为在跟话音业务竞争,实际上我们这个并不是实时的双向的通话,有点像对讲延时的语音消息。它更多的是一个基于短信和通话之间的一种新的沟通方式。比如说朋友聚会的时候,这个歌唱的不错,录下来给你发过去,说你看这是我们朋友聚会在一起唱的歌。这种东西通常来讲短信是没有办法体现的,打电话有时会有国内国外时差的困扰,比如现在打电话过去是不合适的,包括有些通知比如我到哪哪哪了,路怎么走等等很多这样的东西,大家想沟通一下,未必想通过打电话说这些事情。所以我觉得它是一种介于短信和通话之间的沟通方式,我们可以把这种方式简称为“语信”,也就是语音短信的概念。这些东西从概念上来讲很多时候不像运营商想象的那样,他可能对这些东西还没有很清楚的了解,就直接感觉到哎呀你通话不就抢我话音业务嘛,你能互相聊天不就把我的短信业务抢了吗,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但实际上对这个业务了解后你会发现,啊,它们不是同一个东西。另外,从我们用户实际的应用当中来看,用户的ARPU值都是在提高的,不管是他数据业务的流量还是他的通话量,因为本来我们俩可能不会打电话的,但看你在线上跟你聊两句吧,或者我跟你对讲说几句吧,说一个事情三次来回讲不清楚时那我干脆就给你打个电话吧。这种行为在以前我看你没在线上这个电话我可能不会去打,所以它会带动ARPU值的增长,这可能是认识方面的一个差别,我们认为并不是直接的冲突,但运营商从他的角度出发可能会有这种顾虑。”

 

梁晖在表述中始终语调平稳,不急于争辩也不迫切澄清,就这么娓娓而谈,透出一种镇定和从容,自尊和自信。你感觉到他的坦诚,也感觉到他的坚毅。我想我们的杂志就是“各方沟通的软平台”,如果我们能传递双方的心声,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也不枉我们作为媒体的作用。

 

 

互联网与电信: Interactive Media IM

 

接下来梁晖又从思维模式方面分析了互联网业务与电信业务的差别,特别解释了移动社区的概念,表达了跟希望跟移动合作的愿望。

 

他认为运营商现在关注这个领域更多是从通信的角度去看问题:我是基础运营商,IM从通信的角度看是即时通讯,而PICA则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梁晖给我介绍说,现在对IM有一个新的解释,叫做Interactive Media ,即互动媒体,就是说它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沟通的通信的应用了,而是一个媒体方面的应用。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运营商关注的是一个通信的业务,推出这样一个服务以后,他的产品的功能设计还是跟通信相关的,通过资费的优惠来吸引用户。梁晖认为只靠价格的优势来吸引用户不是长久的,对保持用户、减少用户流失可能有一定的帮助,但从对运营商增加了价值方面来讲,并不是一个长久的有帮助的办法。你要想增加价值,你需要用户,不是因为你给他一些资费套餐便宜了他才使用,作为营销手段你可以这样用,但如果你希望用户长期使用,吸引他的应该是这个东西新增的价值,那么这个新增的价值一定不是在通信上,一定是在原有的通信功能之外新增加了功用,这些新增的功用对用户产生价值。前期你可以通过降价等促销手段让他来用,用过以后他会感觉到:这个东西原来可以这样用,是这个样子,对我更有价值、更有用,那我会继续使用。通过使用它产生新的价值,这个东西是PICA更看中的,不光是一个底层通信的东西,而是在通信之上形成一个社区,这个社区不管是IM也好,IMSpace也好,IMPortal(门户)也好,移动网络是点对点的通信的概念,比如说我打个电话,我给你电话说了,我给你发个短信,你收到了我的短信,这种是一对一的关系,即使是群发,也是一对一的重复很多次而已。我们现在说的社区概念是,我一个人在这个社区里有很多好友,我有我的好友的列表。比如我到一个地方,风景很不错,我照了很多照片,这些照片直接发到我的社区里面或者个人空间里面,这个行为,一旦我发送完以后,系统会自动地通知到我的好友,他们会在第一时间看到,哎,有一个标记出来说我更新个人空间里的东西了,我在电脑上就拿鼠标一点,我要在手机上就拿按键一按,就可以直接看到你的个人空间里的内容了。电脑上可以看到,手机WAP上也可以看到这些照片,比如说你是在马尔代夫很漂亮的一个风景地照出来的,我的好友列表可能有几十个人,这些人比如说十个人吧,看到了后就会点进去看到我的东西。这种沟通方式,我的一个行为带动了十个用户的行为,而不是一对一的点对点的短信或者一个电话。如果我以彩信的形式,比如我照了一张相片,我要给十个人发十条彩信他们才能收到看到,而且如果那个人在电脑上的话可能还看不到。而我这种方式不管你是在电脑上还是在手机上都能看到,而且不用被强制订阅,想看的时候就去看,不想看的时候就不看,更多形成一种用户之间网状的关系,而不是点对点这种线状的关系。所以我们看到,对于传统的运营商来讲,如果能在社区这个层面、这种网状的结构上、这种用户关系去构建应用的话,其实对他的用户价值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现在你看移动公司非常不错,你按通信的价值来评估企业的价值的话每个用户的价值是差不多的,但是其实有很多互联网的公司的通信功能是很弱的,但它有非常高的市值。这个非常高的市值就跟他网状的用户关系有很大关系,比如GOOGLE16个亿美元买下的YOUTUBE,你说它有什么通信功能吗?大家彼此之间不能打电话,不会发邮件,不会发短信,只不过就是一个视频的分享,那么GOOGLE花那么多钱去购买这个视频分享,就因为他有一个社区,也就是说,一个通信公司有没有可能在你原有的市值基础之上再叠加一部分市值上去,这部分市值可能不亚于你原来的市值。比如原来一个用户十块钱,叠加这部分市值后可能就不止20块钱甚至到30块钱的价值了,那么这个价值的发现已经不是通过一个点对点的通信的手段去实现了,而是你如何形成这么庞大的一个用户群,他们之间形成人与人多对多的这种网状的社区的联系。这个社区里面的应用不管是分享、表达、内容等等社区的活动,已经脱离开传统的实时通信的概念,这个内容已经是不一样了,关系也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让一个企业成两倍、成三倍地去提升价值。我们关注的并不是底层通信的部分,这里一定是运营商更擅长的部分,我们更擅长的是对上面这个叠加部分的理解,然后在产品和技术实现上把这部分很好地做出来。同时在经营方面,不管对用户的推广,对活跃社区的经营,在这方面的很多经验也是我们最擅长的。我们其实觉得运营商要做这部分不是不能做,而是要花很多的时间,因为你的人员多是通信出身,你去理解这个概念、学习这个东西然后你还要建立起这个机制,没有这个机制你说这个东西谁去做,你说每个省都做?每个省都单独建队伍?大家的理解是不是一样?你说总部做,总部放在哪个执行的团队去做?也就是说你还需要有一个机制来做这个事情。我们觉得我们已经在这方面做得很成熟了,如果有合适的机会能够跟运营商进行合作的话,充分利用他已经建成的底层的通信平台,利用这个通信平台的优势,再加上他现有的通信的这个用户群,我们把上面这个东西包括很好的技术,在互联网上大家形成的很好的理念,包括社区的理念,通过技术很好的结合起来,加在一起的话会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生意。

 

 

价值链与整个产业的健康繁荣重于一切

 

谈到与中国移动合作的可能性梁晖显得不卑不亢。他强调说大家要关注整个产业的发展和整个产业链的建设而不是一个企业的发展、一个公司的成功。每个企业都会根据市场的需要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怎样建设一个健康的产业链促进整个产业的繁荣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不是说谁做的越多就越好。因为就算你做得越多,如果这个产业不能向前发展的话,你其实获得的东西并不多。你的比例虽然很大,但绝对量会越来越小,所以怎样在产业里面找到一个不同的部分,谁在哪个地方找到哪个位置,而这个位置是适合自己的资源优势的位置。我做得不好的不必非要去做,可以让别人去做,就像GECEO 杰克威尔什讲的,在这个行业里我就作第一第二,做不到第一第二我就不做了,让比我做得好的人去做。怎样在这样的关系中找到一个好的点,需要双方或者多方对这个问题的共识。当然边做边去找到位置也可以,如果你说,不行,这个事情就得我做,我做不好的话别人也不能做,这样的话就会使整个产业发展不起来。而宁愿说可以让你先把这个事情做起来,以后如果我做得好你们可以跟我竞争,实际上谁也不会跟他竞争的,因为他做了别人就躲了。但是,如果你做不好别人肯定会去做,别人不会说你不让我做我就不做了,你可以有选择。比如你确实做得不好,别人确实做得好,但这个东西对你又很重要,你可以考虑投资或者收购他。这永远是你的一个选择。从做企业来说我们有一个很开放的心态,不管是移动运营商还是其他的运营商,我们都以开放的心态去做事情,关键问题是我们还是一个小公司,我们和移动还是蚂蚁和大象的关系,主动权并不在我们手里,我们是开放的心态,更多的主动权在运营商手里。至于他们决定去做还是不做或者决定怎么做都会跟他们现实的情况有很多的关系。这是我们完全没有办法把握或者解决的,所以我们更关注,第一,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第二,以更加积极和开放的心态去寻求好的合作点,这个点一定是对大家都有好处的,在这个之外,更多的是运营商决定他想怎么去做。

 

当我问到“如果你们和中国移动合作不成对你们的影响是怎样的?”时,梁晖坦然地回答说,“我觉得这个问题是这样,第一,肯定是有影响的,这是没有办法回避的,但第二,作为一个企业来说,我们总是要寻找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我们不会跟大运营商作业务上的对立,我们会和运营商错位。这种差异化的东西实际上对用户是有吸引力的,所以我们会在这个方向上继续走。对我们有多大影响要看他政策到什么程度。我们觉得第一,不和他直接冲突,我们自己对用户有足够的吸引力,这个业务跟其他业务还不太一样,它有很多核心技术在里面,不像一个传统SP的业务,那种业务本身的价值是非常有限的,反过来我们这个业务不是一个简单的替代关系,他是一个技术含量非常高的东西。你对产品的设计要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除了通信以外能够叠加很多社区的概念在里面,这是一个蛮复杂的事情。并不是运营商说我出来做这个事情别的人就都不敢做这个事情了,用户也是不会说你说了你做我就等你,你得拿出一个东西来。任何一个人,不管是运营商还是我们这样的人,能做到我们现在的水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时间。我们花了两年半的时间,投入了上千万的美金,对任何人来讲,要组织人员而且是有经验的人员来做,去开发,去改善,去做,要有时间,有资金,而且还得像我们一样不能犯很多错误,这样你才可能做出这个东西来。如果你拿不出一个很好的技术,拿不出一个很好的产品,你只是靠一个政策说你必须用这个东西,或者用那个东西,这当然对我们有影响,但同时也会对你们发展自身用户有影响。就算你获得一些用户以后,前期用户为了省钱用你的东西,用一段时间发现这个东西不好用后他照样不用,你想限制别人的发展你自己又没有发展起来对整个产业来说是错失了发展的机会。而且这个市场并不是你一家玩的,还有别的人在玩,如果别人做得不好的话那你可能错失的是一个更大的机会,这是一个很危险的机会了。所以我们认为政策对我们肯定是有影响的,但从技术和产品来看我们是非常有信心的,这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就能轻易做出来的东西,做好一个市场需要的产品就有我存在的价值。

 

谈及大家关心的PICA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梁晖告诉我,“一个是不断扩大我们的用户群,建立起移动用户网状的社区联系,不光是沟通的功能,而且还要有表达、发挥、分享信息;第二个就是积极与其他合作伙伴合作,给他们提供技术,根据他们本身的用户群来提供服务。基本上就是这两个发展方向。对于更长远的前景的看法,我觉得未来手机的功能会越来越强,不管是3G的手机还是现在一些具有WIFI功能的新手机,移动网络的带宽会越来越宽,现在是GPRSWIFI的速度已经非常快了,接入3G的速度也非常快,人们使用手机从一个简单的通信工具转变成一个媒体的工具,获取各种资讯,新闻,变成一个娱乐的工具,玩游戏、交友,变成一个发布的工具,看到一个东西,我没带数码相机,没带摄像机,我用手机拍照下来可以发布到全国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得到。它的功用发生了这样大的转变,未来三五年的时间,它会变成一个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一个多功能的移动互联网的终端,而不是简单的移动通信的终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许多互联网上流行的模式,即时通信也好,博客也好,MYSPACE这样的应用也好,视频分享的YOUTUBE也好,这些东西以后都可以通过手机来实现。当有一天这个发生的时候,这个市场一定是一个有意思的市场,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我们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在技术上还是在产品上,能够顺应这个事情的发展,能够帮助人们实现这个美景,真的让人感到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我想应该从这个大的方面去看,具体来说是用我们社区的东西和我们的技术去推动这个事情。

 

仿佛意犹未尽,梁晖最后又补充说,对于在移动应用领域的公司而言,我们正面临一个历史性的机遇。这样一个未来的市场和应用,中国有机会比国外更超前,走在世界的前列。是的,中国移动目前在用户规模、网络规模上已经是世界第一,如果在业务、应用、管理、盈利上也能向世界输出标准,那将是真正的世界一流,这已然是中国移动的目标和追求。

 

采访手记

 

说来也巧,梁晖是我老公读研时的同班同学,很早就听老公说过,梁晖很聪明,英语特别好,毕业前他们同时获得了优秀毕业生奖,随后被一家美国公司录用。因此,虽没有跟他见过面,但对这种学业优秀、英语好的人心中十分敬佩。因为他是从成都的学校考到北邮读研的,想当然地以为他是成都人。想象中他是一个白皙、斯文、清高、孤傲的人――有才嘛,所以在北京万达广场8号楼16PICA的会议室第一眼见到他时,有点愣住了――他不特别白皙,个子也不矮(我以为四川人一般都比较白净,个头不算高),说话没有四川口音,才知道原来他是北京人。他非常平和,满脸都是笑容,整个访谈期间,他始终面带微笑,语速适中,表述非常有逻辑,思维很清晰。他不像老公的其他同学一样称呼我“嫂子”,也不像普通的读者和作者一样称呼我“周主编”,他像朋友一样叫我“运明”,令我感到亲切、平等。他给了我最大的放松,告诉我什么话题都可以聊,当录音笔出了问题我担心没有录上音心中忐忑不安时,他安慰我说,万一有问题他会帮助我弥补――还真是的,有些话题不得不又让他回答一次,他耐心地很好地做了。就冲这点,我很敬佩他。谢谢梁晖!

 

印象还比较深的一点是说到PICA的软实力,梁晖说他们很倡导“做事”,不注重“做人”,这个“做人”不是指作一个正派的人,为人处世,而是不欣赏那种很会来事、很会讨巧、很会做关系的那种人。他说,员工讨好老板的最好的做法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他们看中的是工作结果,是业绩。那种只想巴结老板,想给领导送礼的人在PICA是没有市场的。基于这样的企业文化,他们在招聘面试中注意选择那种作风踏实、实实在在做事的人。这种文化使得PICA的沟通很顺畅,从老板到员工大家价值观一致,形成了“做事”的风格,保持了一个拳头的战斗力,从而使PICA成为一个有魅力的公司,我想这点也可以供大家参考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