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境入情入理

 昵称94669 2008-12-28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就好比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等待着学生去品味去阅读。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潜在的“读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这部优秀文学作品的“创造者”。教师、教材、学生组成了一个动态的话语系统,说它是动态的话语系统,指的是,一堂语文课实际上就是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某个文本而展开的言语交流。这种交流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兴起的接受美学理论给了我有益的启发,使我对传统的语文教学产生了新的思考。众所周知,传统语文教学重视教师主体,轻视对学生主体的研究,所谓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把教师的传和授拔到了一个很高的度,即使是“因材施教”,其实质也是重教师轻学生,把学生定位为“一堆材料”,学生的主动性、审美接受性被压抑被降格。如果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做法,对组织课堂教学来讲无疑是弊大于利。

那么怎样才能使一堂语文课组织得具有活性的“召唤结构”,能够把学生巧妙地吸引进来,参与再创造活动,使学生产生美的感受,美的启迪从而受益终身呢?下面就以关汉卿的《窦娥冤》第二课时为个案,来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戏剧文学,如果直接从阅读剧本开始施教,肯定会走前人的老路,学生也不会对这堂课产生兴趣的。为了使这堂课达到预期效果,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全面介绍了剧作家关汉卿的文学观及其文学创作,要求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搜集有关元杂剧及《窦娥冤》的研究论文,让学生首先对关汉卿这个“响当当的铜豌豆”产生浓厚兴趣,为这堂课蓄势,尽力使这节课的“期待视野无限宽广。

这节课总的目标就是要达到入境入情入理的效果,要把关汉卿的审美理想和人文关怀映射到学生的“召唤结构”或“期待视野”中,要使关汉卿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位同学,产生悲剧作品在人的心理上的那种净化和共鸣的效果,不断拓展学生对语文课的期待视野,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为了取得上述效果,我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直观、可视、可听的教学情境,并结合师生互动深入浅出的理性分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两个,首先是分析窦娥这一人物形象,其次是归纳本剧的主题。围绕教学目标,我应用了情境感染法、分角色朗读法以及讨论法展开教学,这三种方法的运用,目的就是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思考起来,达到入境入情入理的审美效果。

《窦娥冤》是一部悲剧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悲剧作品内在的崇高之美,课堂气氛的营造是很重要的。第一种方法就是利用投影以及播放有关《窦娥冤》的影视精彩片段,来烘托课堂氛围,这比干巴巴的说教更见效果。尤为重要的是,这种情境的设置,对剧作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分析会产生良好的作用,只有学生进入情境,对窦娥的人生遭遇产生怜悯和同情,才能对窦娥这一人物形象形成近距离的审美效果,并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和净化。第二种方法就是分角色朗读,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戏剧语言的动作性,矛盾冲突的尖锐性等丰富内涵,从而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以上两个步骤的完成,基本在学生中形成了一个活性的召唤结构或期待视野,促使学生对剧作的主题产生思考。剧作主题的开掘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剧作的主题,关键是在学生和教师互动的言语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教师很武断地说出来。在讨论剧作主题前,我首先让学生在大屏幕上观看窦娥临刑前的影视片断,然后问观感,结果大部分同学说他有一种怜悯和恐惧的感觉,然后教师相机表扬,并肯定学生的这种感受,及时指出“这就是亚里斯多德所说的悲剧的主要特点,同学们的感受非常准确”。随即,我又问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怜悯和恐惧的感觉呢?”由此引出鲁迅先生对悲剧的理解———“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当然给人的是一种怜悯和恐惧的感觉。接着又以恩格斯对悲剧的理解进行延展,“悲剧就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这是悲剧产生的历史根源,关汉卿通过窦娥的毁灭,强烈地表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他呼唤正义,呼唤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由此作家的人文关怀昭然若揭,在教师的理性分析中学生自然对作品的主题有了准确的把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这节课中,我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审美主体或召唤结构去组织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法、分角色朗读发以及讨论法,让学生入境入情入理,让其受到美的陶冶和感染,准确地把握窦娥这一人物形象的审美内涵及剧作的内在意蕴,从而学有所得。从这节课的施教中,我感觉到接受美学理论对当前的语文教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去应用它,一定会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希望引起语文界各位同仁的思考和探究,能够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注入一丝生机与活力;更希冀此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注释:

①“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学派提出的一个概念。参看伊瑟尔《本文的召唤结构》。

②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导言

③亚里斯多德《诗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