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花生长在树上”看孩子们的缺失

 mishoushu 2009-01-28
从“花生长在树上”看孩子们的缺失 (2008-12-01 03:10:16)

    从今年暑假到现在,本人在本市的新东方外语学校开设了小学写作培训班。呵呵,现在网上正大批“教师的灰色收入”,似乎要把教师也列入“吃回扣”的行列中。可笑!先不说我的这份收入是不是“灰色”的,因为这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谈谈我们现在的孩子在生活中缺失了什么。

 

    当然,我们做父母的肯定会这样认为: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哪个不是家长的“小皇帝”或者“掌上明珠”, “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要什么给什么,生活中还能缺少了他们的什么?

 

    不错,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的在物质生活上看起来很富有,但在精神上的缺失是很多的,这点,我今天也不去探讨。我只想谈谈孩子们在写作方面的缺失。

 

   一、缺少发现。我这里的发现,指的是对身边的事物,一眼就能看到它的存在并能准确把握该事物特征的一种能力。缺少发现的前提是不会观察,但学会观察方法以后,没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没有质疑精神,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等,依然不会发现。

 

    开学的第一堂课,我曾经问了孩子们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学校外面的那条大街上有几种植物?你是否能叫上它们的名字?各种植物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路边的圆球立体花篮里放着什么花?有几种颜色?”没有一个孩子能准确回答上来。后来我让家长也参与回答,所有在坐的家长也没有一个人能完整地答上来。

 

    孩子们为什么回答不上这么简单的问题?不是我问得唐突,也不仅仅是孩子们没有做好准备,而是平时孩子们就缺少对眼前事物的关心。其实,学校门外的大街是本市的一条主干街道,十分繁华,有的孩子每天在这条路上要走几个来回呢,但他们对街道两旁的事物,就是视而不见。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孩子们不会观察只是一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孩子们已经习惯了家长和老师的给予,家长和老师给什么就接受什么,不会自己主动去拿,不会主动获取。

 

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培养孩子浓厚的兴趣,千万不要扼杀孩子们的好奇心,要培养孩子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凡事都问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换一种方式还可以吗?”等,没有了创新的能力和精神,对于孩子将来的发展是很危险的。

 

   二、缺失体验。现在孩子们的知识面很广,但他们获取的大多是间接经验,而不是直接经验。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我们通过书本、网络等各种渠道很便捷地就可以获得,但在获得的过程中,如果不求甚解,或者是一知半解,那就肯定会出现掌握的知识不全面,甚至是知识错误的现象。

 

    在一次状物文章的写作训练中,我让孩子们写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有一个孩子写的是花生,他在文章中这样写到“花生长在树上,春天开花,夏天结果,到秋天就成熟了”。看到这样的文章,我真是哭笑不得。如果是写想象文,我会认为这个孩子的想象力很奇特。科技迅猛发展,也许在几十年之后,我们的科学家就培育出长在树上的花生呢。可是,我要求他们写的是实物。

 

    后来,我从孩子们中间了解到,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蔬菜、粮食等等,他们都不知道是怎样生长的,到了田野里,也不认识各种农作物。我们现在的孩子真正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以至于大学生的习作中也出现“北方的秋天,田野里一派丰收的景象,麦子翻滚着金黄色的波浪……”等类似的情况,就不足为奇了。

 

    孩子们进班之前,我和所有的家长作了交流,他们几乎一致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写作方面很差,不会写文章,或者是没有内容可写,或者是写出来的东西不像样子等等。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孩子生活太单调了,除了家庭和学校之外,他们和大自然接触得太少,获取的直接经验太少,没有了生活,没有了亲身体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孩子的写作怎能做到“言之有物”?

 

   三、缺少创造。好多家长和老师认为,孩子们学习写作,要从模仿开始。这种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模仿是照着别人的样子去做,根本不是创造。创造是没有样子可供参考的,创造出的产品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写作的核心和本质是创造,而这种创造是孩子们从生活中得来的一种真实的体验。记得我儿子上小学四年级时,春天里校园内的海棠花,花团锦簇,我带儿子在花下玩耍,晚上他在日记中写到:“那一嘟噜一嘟噜的花骨朵,就像是国画家手中的画笔,饱蘸了浓艳的玫红色。而盛开的花朵,像一张张粉色的笑脸,笑得太厉害了,羞涩的胭脂飞上了脸颊……”这样的比喻和拟人,我敢说,只有画过国画的孩子才能体验得到。海棠花花瓣的正面和背面,颜色深浅不一,这点和国画运笔时常常蘸两种颜色很相似,儿子在幼儿园时学过一段时间国画,难怪他会有这样的比喻。而这种创造就是一种对生活独特的感受。

 

    但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让家长和老师误导了。都认为写作的基础就是模仿,结果孩子们连自己的感受都没有了。在学习人物描写时,一说肖像描写,孩子们张口就来:“弯弯的眉毛,炯炯有神的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一样的小嘴”,看起来好像写得不错,但这写的是谁?谁都像,谁都不像。没有个性,也就没有了对生活独特的真实的再现,当然也谈不上创造。

 

    孩子们在写作中所表现出的缺失,先笼统地概括为这三点。其实孩子们的缺失,正反映了我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值得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也许有点危言耸听,但确为本人的点滴体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