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秘重庆长寿村 一院子走出6位百岁老人

 积累 2009-02-26

探秘重庆长寿村一院子走出6位百岁老人

来源:重庆晚报 作者:向军

2007112915:24

故事导读母亲100岁时还能吃火烧包谷。唐华美回忆,家族里几位上百岁的老人,几乎没人掉牙齿,都有喝冷水的习惯。
      
   
这是彭水一个普通的村,全村1900多人。

  十年内,村里先后有7人年满百岁,其中一个院子就有6个百岁老人。至今健在的、百岁老人1名,90岁以上的老人6名,80岁以上的老人50多人。这个村被人称为长寿村。长寿村的长寿老人,都集中在不足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该村为何那么多长寿老人?他们长寿的秘密是什么?是遗传?是环境影响,还是与生活习惯有关……

  带着这些疑问,日前我们走进了彭水长寿村——茨塘村。

  还没天晴,不晓得我哪天才能回吴家湾?这几天,百岁老人胡名英每天都向女儿唠叨,说是喝不惯城里的水,嚷着要回乡下老家。

  胡名英是春节前被幺女唐华静接到彭水县城的。正月初六,儿女们为她举行了隆重的百岁生日宴。儿女考虑她年龄太大,一个人住在乡下不方便,想把她留在城里。但胡老太不适应城里生活,说什么也要回老家吴家湾。儿女拗不过,答应天晴后送她回去。连日的春雨让胡老太有些迫不及待又无可奈何。

  长寿档案

  十年七位百岁老人

  胡名英老家吴家湾,在该县乔梓乡茨塘村。茨塘村位于县城东南方,距县城30多公里。那里群山环抱,溪流交错。村里星罗棋布的农舍或院落,或依山而建,或傍水而居。院落与院落之间曲径相连,鸡犬之声相闻。连续几天的春雨,沉默一冬的小溪开始唱歌,远处的山峦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村头的枯树吐出新芽,老人拄着拐杖,到户外的村头眺望……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行政村,却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

  走进茨塘村,随处都能看到老人的身影。他们要么一个人坐在破旧的木屋前发呆,要么拄着拐杖在村里的小道上散步,要么两三个老人坐在一起摆龙门阵。

  母亲陈家茂104岁,6年前的冬天去世;堂二娘淳福志101岁,8年前去世;堂三娘谢刚禄102岁,前年夏天去世;二妈谢朝英103岁,8年前去世;幺叔唐云飞100岁,去年春天去世;村民毛福芝103岁,前年去世;三娘胡名英100岁,是我们村十年内的第七个百岁老人。”71岁的唐华美,对村里的百岁老人如数家珍。“7个百岁老人,我们唐家小院就出了6个。唐华美自豪地说。

  四组的淳世渠还差一年多就满百岁了。村支书赵应良接过唐华美的话说,茨塘村目前90岁以上的老人,有三组的谢立珍,95岁;三组的游学军,93岁;四组的刘大玉,92岁;五组宋永江的母亲,95岁。

  赵书记统计结果显示:全村村民1900多人,10年内死去和活着的百岁老人共7个;90岁以上健在的老人6个;80岁以上健在的老人共50多个。这些长寿老人,主要集中在该村三组的白地溪、四组的库楼山和六组的吴家湾,范围不足三平方公里。

  昨日,市老龄委有关负责人得知此消息后连连称奇。她说,2006年,全市总人口3000多万,共有60岁以上老人4456万,而百岁老人仅839人。茨塘村仅1900多人,10年内就有7个百岁老人,远远高于全市比例,这在全国都罕见。

  百岁老人

  牙好能嚼烧包谷

  母亲一辈子喜欢喝冷水。”60多岁的唐华伦对母亲的习惯很是不解。他说,母亲一生共生育了9个子女,儿孙满堂,而且都走出老家,生活在城里。

  大家为了尽孝,想把她接到城里生活,但她每次到城里,都因喝不惯城里的水而要回家。为留她多住几天,家里得特别为她准备几箱矿泉水。

  唐华伦清楚记得,母亲除了嗜好喝冷水,一生勤劳,每天睡得晚起得早。母亲一直教导他:没有人是睡发财的。因此,母亲尽管现在年满百岁,每天仍天不见亮就起床。唯一的变化是,母亲从94岁起,每天睡得早也起得早了。

   母亲100岁时还能吃火烧包谷。唐华美回忆,家族里几位上百岁的老人,几乎没人掉牙齿,都有喝冷水的习惯。他们不管春夏秋冬,渴了就舀起一瓢冷水,咕咚咕咚畅饮。而且,他们都喜欢吃水果。唐华美指着房子周围的果树说,三娘胡名英现在能一次吃五六个橘子而不喊牙酸。

  唐华美的老伴周碧英说,家族里的百岁老人不光牙齿好,身体也很好,没有哪个身体有病,他们全是老死的。她说,去世的几个百岁老人很少有出过村子的,他们从没吃过药,甚至连打针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

  几个老前辈关系和睦,喜欢开玩笑。唐家在当地是个大家族,整个6组全部姓唐,虽家族里的人尊老爱幼,但同辈之间却喜欢开玩笑,尤其是长姐与弟弟之间,碰面喜欢说诨话。

长寿之谜:神奇传说

  神马尿是仙丹水

  为什么一个村出现这么多长寿老人?当地村民认为,是村里遥遥相对的两座山在起作用。

两座山分别叫马面岩和马颈子岩。

  传说很久以前,马面岩有一匹神马,每天深夜跑出来吃庄稼,从毗邻的水花村,沿着岩风脑河沟,一直吃到茨塘村的马颈子岩后。见马颈子岩风水比马面岩好,呆在那里不想返回,每天深夜照样出来吃庄稼。

  后来,一个大财主见神马害人。遂请来石匠,打了一个数米高的石狮,安放在岩风脑河的拱桥下,盯住神马不准它夜间出来害人。从此,神马再没出没,茨塘村村民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不仅如此,由于神马被石狮困在马颈子岩,每天被石狮吓得流尿。尿液从岩缝里流出,成为一股股甘甜的山泉。村民由于喝了神马的尿液,所以长寿。

  有村民还向我们讲了另一个传说——

  马颈子岩上两个山顶的凹槽部位,有一个约两百平方米的平台遗址,当地人叫做铸钱炉。据说远古时候,有神仙偷偷下凡,选址马颈子岩,在此造炉炼仙丹,不料玉皇大帝发现,一把天火将炼场烧毁。那些炼好的仙丹被烧化,顺着山体向下流淌,从此,茨塘村的村民便喝上了仙丹水,所以长寿。

  虽是传说,村民对此却深信不疑。唐华美为了证实传说的真实性,顺手从水缸里舀了一瓢从岩缝里引来的冷水,非让我们尝一下不可。

  未解之谜

  可能与水质有关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茨塘村的老人长寿?

   ——是遗传?该村除了唐家上百岁的老人主要集中在唐家外,80岁以上、100岁以下的老人多集中在其他姓氏,这又作何解释?

   ——是生活习惯所致?我们发现,该村村民生活习俗和饮食习惯与邻村的村民无异。

   ——是环境好?茨塘村的植被并不好,很多山都是光头山。

  难道真像传说的那样,是喝了神马的尿液和烧化的仙丹水?

  我们品尝发现,茨塘村吴家湾和库楼山,白地溪的水各有特点:吴家湾的水入口清凉甘甜,好一阵口中都回甜;库楼山的水入口时略带咸味,之后口中慢慢回甜;白地溪的水质与库楼山差不多。

  对此,从该县科协退休的茨塘村人唐华伦认为,水质好是事实,但神马的传说是当地风水先生胡编乱造的;铸钱炉的传说更是没有依据。他说,经查家谱,唐家自湖南郴州迁至茨塘村,至今已有13代人。马颈子岩上的铸钱炉,是清朝时期,唐家第六代先祖私造钱币的遗址。当时,唐家家业发达,第六代先祖借助马颈子岩险要和隐蔽的地势,雇人在此私造钱币,结果被官府发现,铸钱炉被毁,唐家家产被全部查封。从此,整个家族衰败,直到民国时期才逐渐人丁兴旺。

  村支书赵应良也认为,村里人的长寿,与当地的水质和土壤有密切的关系。他说,村里长寿老人集中的三个组都地处大山脚下的缓坡,村民的饮用水,全是大山流出的地下水;加之三个组都同属一种土壤——油沙。由于油沙地种庄稼少有病虫害,村民种地时极少用农药,所以地下水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村民觉得很好喝。因此,村民一离开村子,到任何地方喝冷水都不习惯,总觉得有泥腥味。胡名英老人就是典型的例子,难道她的长寿一点都与水质无关?

  赵应良称,由于土壤好,村里有80多亩稻田,尽管耕种方式和施的肥与其他稻田一样,但产出的稻谷比其他稻田的颗粒饱满,产量要高。而且,大米的油质重,煮出的饭又香又糯。以前交公粮,粮管所每年都要把那片稻田里的谷子另外装仓。他认为那片稻田的土壤,含有能使人延年益寿的特殊矿物质。

  到底是不是如村支书赵应良分析的那样?当地政府未对其进行过调查分析,我们不得而知,但长寿村却是名副其实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