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汽车改装天书![大庆风之队]

 dan0865 2009-04-11
一:底盘改装及程序
        底盘改装的第一步应该从选一条适用的好轮胎开始。轮胎是汽车性能的终端输出,再好的性能都必须靠四条轮胎才能表现。轮胎的改装不外乎加宽、降低扁平比、胎质的改变。除非马力大幅度的提升,否则若只单纯为了提高循迹性通常加宽10~20mm就足以应付一般道路上较剧烈的驾驶方式,而且不致造成转向特性及悬吊负荷的改变。随着动力性能的普遍提升,扁平比的降低已是时势之所趋,通常也是配合着轮胎加宽、轮圈加大所做的调整。以市场主流的1600c.c.车种为例,-14,改装时则以195/55-15或205/45-16为主要选择。
轮圈
轮圈的加大必须是与轮胎配合着改变,有足够的理由使我们相信,超过半数以上的车主改用大尺寸的铝合金轮圈是为了美观的因素,除了美观的因素,轮圈的改装是为了散热及轻量化的因素。以铝合金或镁合金所制成的轮圈散热效果要比铁质的轮圈好上许多,若配合轮圈的特殊造型更能达到冷却效果。改装轮圈时要特别注意的是轮圈的Off-set,改用较宽的轮圈时Off-set的原则就是在不磨到轮拱和悬吊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原来的Off-set值。在这儿要提醒读者的是轮圈的重量才是改装时最重要的考虑,在赛车场上轮圈改装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要争取更大的空间,以便容纳更大的刹车碟盘及卡钳。
避震器和弹簧
轮胎的问题解决後接下来就轮到避震器和弹簧,有人会把避震器和弹簧分开换,但我们的建议是高性能避震器应该和渐进式短弹簧一并处理,。理由是高性能避震器都有它最佳的工作行程范围,而原厂的弹簧会使避震器在接进行程上限的情况下工作,无法使避震器发挥最大的效益。如果不得已必须分开换时,应该先换避震器,避免只换短弹簧时避震器抓不住弹簧,且悬吊座底的情况。渐进式短弹簧是降低车身重心的正确途径。
防倾
先换防倾杆或先换避震器及弹簧常常有所争议,其实这是因为大家对于防倾杆的功用有不了解之处。防倾杆只有在左右悬吊动作不同步时才会产生作用,也就是说防倾杆的主要功能在於抑制侧倾,对于改善平路上高速直进时的漂浮感并没有帮助。因此如果有人在炫耀他装了粗的防倾杆後在高速公路上高速直进时变得多稳时,你必须知道那只不过是心理作用。如果你的车直进时的稳定度已符合你的要求,但过弯或变换车道时的侧倾却让你不能接受那么你应该先换防倾杆。如果连直进时都会有令人不悦的漂浮感,那么你应该先从避震器和弹簧下手。高性能避震器和短弹簧虽然也会改善侧倾,但绝不可以加硬避震器和弹簧来抑制侧倾,这会使行路舒适性和行经不平路面时的循迹性严重劣化,应该要配和防倾杆的改装才能收到最大的效益。
衬垫
悬吊的连接、支柱、转向机构、防倾、避震器、弹簧都是经由衬垫和车身连结,一般的衬垫都是以橡皮制成,以减少噪音和震动传入车厢,因此衬垫会产生扭曲、变形,更会影响车手所能得到的回馈。使用软的衬垫在转向或是承受刹车产生的扭矩时,会因为衬垫的扭转和变形和其他定位角度的变化,破坏循迹性。因此对高性能车和赛车来说,衬垫必须采用对转向系统和悬吊系统影响较小的材质。如果你以换了高性能的弹簧、避震器、防倾,如果再换上硬的衬垫确保转向和悬吊的动作更精确。一般道路用的强化衬垫是以硬橡胶或制成,而在赛车上为了要将衬垫对转向和悬吊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通常使用金属材质作为衬垫的材料。改了硬材质的衬垫後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噪音和震动。
底盘设定
 当你花了大笔预算把车子从轮胎、悬吊进行强化时,千万不可忽略设定、调校的工作,唯有细心的设定才能把改装物品的性能充分发挥,从胎压、定位角度、到车身配重平衡,该做的都不能省略,而且改装物品每经过一次更动都必须重新进行设定,这是最容易被大家所忽略的。

二:轮胎与轮圈 
很多车主不太重视轮圈和轮胎的改装,这是非常错误的,车轮其实是车的脚,每一辆车只有这四个轮子是在与地面接触,车的全部动力都要靠车轮来传递,车辆的安全也维系在这四个轮子上。
想改装(升级)的轮胎,轮圈首先要知道轮胎轮圈的型号。一般轿车轮胎上会有标记,如富康的轮胎为165/70R14第一个数字165是指轮胎宽度为165mm,第二个数子70是指轮胎截面高度为轮胎宽度的比值70%,即轮胎宽度为165mm时轮胎截面高度为165×70%=115.5mm,最后的数字R14代表轮圈的直径为14英寸,轮圈型号如富康车为146.5J,14指轮圈直径为14英寸,6.5J指宽度6.5英寸,沟槽形状J型。所以,知道了型号后便可以通过计算尺寸将轮胎轮圈升级。
英文字母HK则表示时速容许代码,其中H表示烁限制,而R表示轮胎种类,最后的14则表示轮圈的直径为14英寸。改装大脚定要注意,了解轮胎基本标示规格后,欲选择更换轮胎时有一超套相互兑换的原不甘落后则可供遵循,应注意的是换胎时轮胎的直径高度以不超过20mm为限,在容许的范围内才可更换加大的轮胎尺码,其计算方法为轮胎高度×2)+轮胎直径(mm)=轮圈直径高度,再拿185/65HR14的这组轮胎为例(120.22)+355.6=596mm,所以185/65HR14这组车轮直径高度为596mm,依上述公式计算,我们知道在胎高限制下可换用直径高度为609.2的195/65R14轮胎,若要连轮圈一样加大,则可使用直径高度为615mm的195/60R15轮胎,因为这两组车轮的直径高度在互换后差距都在20mm的容许更换范围内,所以可以相互更换,读者可以自行换算。
首先我们要了解,原厂所附轮胎尺寸到底是为了成本考量或是代表该尺寸已足够使用。答案肯定是各占一半,如此可知,在动力未有所提升的前提下,改装应以同尺寸为方向,但有些大马力车辆由于输出轮力量较大,而原厂并未针对其大马力输出而加大轮胎尺寸,此时,就可考虑针对输出轮进行加大尺吗的改装。另外,您知道吗?原厂本身考虑过底盘所能承受的轮胎轮圈的搭配

三:底盘悬吊设定
前言
当我们为了提高车辆的性能而进行种种的改装,即使所用的改装套件都是正确而恰当的,但是如果不能做出最恰当的调校,那么所获致的效益就得大打折扣,引擎的调校是如此,底盘悬吊的改装更是如此。举一个实际的案例,有一部改了专业改装厂的底盘改装套件,包括了弹簧、避震器、防倾杆和底盘衬垫,并且换上了大尺寸、低扁平比的高性能轮胎,但是经过测试过弯的侧向加速度由原来的0.89g变成0.90g,仅仅只有0.01g的改善,但是经过细心的测试後,对胎压、Camber和Toe的角度、后防倾杆做了适当的调整,侧向加速度却提高到了1.0g,不过却没有更换任何一项部品,这说明了正确的调校(Tuning)要更换高性能改装套件来得重要得多。
车身配重平衡(Coner Weight Balance)
底盘设定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车身四个角落配重的平衡。配重平衡对一般道路行驶或是任何形式的比赛都是很重要的调整。做配重平衡时需要一组配重仪、耐心、和可调整四个角落车高的机构,对房车来说通常这个机构就是附有High-Low Kit的车高可调整避震器。进行车身配重平衡调整时必须非常的细心,否则结果可能比未调整前的情况更差。第一步就是把车子正确的架韵脘重仪上,因为每一个角落的配重都是同等重要的,把胎压调好,因为胎压的高低会影响车高。最理想的配重就是左轮等于右轮,而且对角的重量和是相等的。大部分时候配重都会有所偏差,尤其是在载了二人以上时更是如此。车子载行驶时除了车辆本身的重量还要加上驾驶人、油料和乘客的重量,这都是必须考虑的项目。记录下四个轮子的荷重后,先把四个轮子的个别荷重加起来,就可以得到车辆的总重,再来是左侧两轮、右侧两轮、前两轮、后两轮、两组对角的重量和。对角的配重对操控的平衡非常的重要,理想的状况是两对角配重相等且等于车重的一半,如此一来左转和右转时的操控平衡将是相同的,如此一来过弯的速度也许不一定相等但是感觉却会是相同的。对于Oval比赛(如美国Daytona大赛的场地绕圈赛)或是道路比赛来说,对角的配重百分比可以比理想的50%来得多或少,以改善某一方向的过弯能力,但是也仅限于Oval或是同方向转弯较多的赛道。量出车子四个角落的配重后,接下来就是要调整各个角落的车高,以便改变个别的配重,荷重比理想荷重轻的角落必须升高,而太重的则是要降低。就像两人抬东西上楼梯时,位置比较低的一方会承受较多的重量,改变两方的高度差就可改变重量的分配,车身配重正是利用这个道理来做调整。改变车高的方法可以用垫片、或是采用有high-low kit的避震器。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改变某一角落的配重会同时造成四个角落的配重变化。此外,升高一个角落不但会增加本身的荷重,也会增加对角的荷重,同时会减少其他两个角落的荷重。最好是在每一个角落做微调而避免只对一个角落做大幅的改变,虽然这可能会花比较多的时间但效果会是最好的。
悬吊测试的程序
进行悬吊设定时,你将会花很多的时间在进行调校和更换套件,实际的经验告诉我们,所有的改装部份中,防倾杆和避震器的调整对操控性的改善幅度最大。测试时,正确胎压的测定是底盘设定的第一步骤,韵胲道上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跑,量取胎温,胎温是你调整的依据,先从最基本的胎压和camber着手进行。你更可以藉由胎温数据和驾驶者的感受来作为设定操控平衡的依据。假如车子呈现转向不足的特性,那么叁考胎温后藉由改变防倾杆的防倾阻力来改善。侧向加速度(过弯g值)的改良同样也可利用这个方法,接下来韵胲道上以低速和中速过弯来测试车子的平衡和敏感度,最后就是以高速弯道测试车身的空力特性。
胎温的重要性
当我们韵胲道上测试一部车的操控性时,通常利用胎温和驾驶人的感觉来作为调整的依据,这对道路用车和叁赛车来说都是一样的,量取时每一个轮胎量胎面的内侧、中间、外侧三个点,分别记录下来,胎温在进行一部车的底盘设定时可提供最有用的线索,有时对胎温的量测甚至可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而最终的结果通常是表现在码表上的测时数据。利用不同情况下胎温的数据我们可以用来调整:胎压、避震器阻尼设定、外倾角、车身防倾阻力分配、胎宽和瞬间的操控反应。
判读胎温
判读胎温之前最好先叁考所使用的轮胎原厂所提供的胎温工作范围,不过在目前国内代理商和消费者都不注重规格数据资料的情况下,这类的资料通常被理所当然的省略了,还好目前网际网路非常发达,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的在网路上找到有关轮胎更多更重要的数据资料,在这里可提供大家做叁考的是大部分的轮胎工作温度范围都在165~250 F之间。一般来说工作温度越热的轮胎它的抓地力越好,上次我们也提过:胎质越软的轮胎聚热效果越好,因此Tread Wear在100以下的轮胎由于胎面聚热效果强,容易产生热溶现象,通常称为热溶胎。所以一旦出现整体胎温过高时,也许要考虑改用胎质较硬的轮胎。此外由于摩擦力会随着轮胎的负荷增加而增加,摩擦力的增加会伴随着热的产生,胎温的高低正可表现出轮胎的负荷及工作状态,所以当轮胎出现内侧、中间或外侧的胎温不平均时,正表示了这个轮胎胎印受力并不平均,不平均的受力当然无法将轮胎的性能完全发挥,因此悬吊设定的基本精神就是要让胎面的受力平均,充分发挥轮胎的抓地力。
赛车的悬吊测试
一部赛车没有经过不断的测试而想要得到良好的悬吊设定几乎是不可能的,测试越多竞争力就越强,因此所有的赛车预算都应该将测试经费计算在内。为了达到最佳的测试效果,测试前必须有完整的计划,在抵达测试场之前就必须先将车子准备妥当,并详细的记录车子测试前的设定,以作为回归基本设定的基础。测试时先以最基本的设定开始,并且详细的记录车况、驾驶人的感觉、跑道的情况和天气状况。调整时每次只改变一个项目,并且改变的幅度要大到产生明显的影响,否则同时改变几个项目,面对一个结果却无法去判定是哪一个项目改变所造成的结果。一般来说基本的测试包含了下列几项:
圆形跑道
在圆形跑道做测试可计算出侧向加速度,可充分的测试车子的抗侧倾能力、胎压和外倾角设定。也可让车手练习车子的平衡、油门的控制和油门对转向的影响、以及柔顺和稳定的重要。通常直径60公尺以上的圆形跑道就足够这一项测试所需,要记录的是车子所能承受的侧向加速度和胎温及胎温范围。
绕障碍筒
绕障碍筒可以训练驾驶人对车身瞬间操控变化的控制,和算出最佳的避震器阻尼设定,提高驾驶人对车子的感觉。记得要记录下每一次时间以及胎温的变化。
90度弯角测试
九十度弯的测试可以提高驾驶人对车子入弯特性的了解,并有助于避震器及toe-in及toe-out的设定。此外还可让驾驶人评断trail-brake的影响和方向盘操作的技巧。要记录的是时间、g值、速度、胎温和变化。
刹车测试
刹车的测试是要用来调整前后刹车的分配,理想的状态是前刹车『恰』比後刹车早锁死。这可能需要两位观察员分别观察前轮和后轮。要记录的是刹车分配器调整的状态以及跑道路面的情况。

一般道路的悬吊设定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车子开上跑道做测试,尤其是那些没有叁加赛车但是却想改善操控性的人,所以如何对一般的的街车做设定也是大家所关心的。车子的设定主要根据两个方面,一个是实际的数据另一个是驾驶人的感受和喜好。我们都知道影响操控性最大的就是胎印,而胎印的最佳状态就是在最大的过弯力时轮胎是平贴于路面(胎温是平均的)。而你可以藉由胎温的量测了解轮胎是否平贴于路面、外倾角是否正确、胎压是否在正确的范围内。测试时如果能找到一个圆形跑到来测试这些数据是最理想也是最安全、最快最方便的,否则在人车稀少的宽广道路上测试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如果你是在一般道路做这些测试时你至少需要胎温计、胎压计和记录表,至于g值分析仪可能就派不上用场了。因为是在一般的道路而非在封闭的跑道上测试,所以不应该也不允许以极限速度过弯,大概以极限速度的75%来测试就可以了,在选定的路段反覆的测试,每间隔一段时间后停下来量胎温及胎压并详细的记录。不管是以何种方式做测试,所量得的胎温记录可叁考本文所提供的附表作为调整的基本对策依据,如果你有独到的心得也欢迎来函分享读友。
弹簧硬度改变的影响
增加前后悬吊的弹簧硬度:行路性变硬,轮胎经过路面起伏时的循迹性会变差,提高抗侧倾能力
只增加前悬吊的弹簧硬度 :前轮行路性变硬,前轮的防倾阻力增加,增加转向不足或是减少转向过度的倾向
只增加后悬吊的弹簧硬度:后轮行路性变硬,后轮的防倾阻力增加,增加转向过度或是减少转向不足的倾向
减少前后悬吊的弹簧硬度:行路性变软,轮胎经过路面起伏时的循迹性可能会变好,抗侧倾能力变差
只减少前悬吊的弹簧硬度:前轮行路性变软,前轮的防倾阻力减少,减少转向不足或是增加转向过度的倾向
只减少后悬吊的弹簧硬度:后轮行路性变软,后轮的防倾阻力减少,减少转向过度或是增加转向不足的倾向
防倾杆改变的影响
增加前防倾杆的硬度:前轮的防倾阻力增加,增加转向不足或是减少转向过度的倾向,可减少前悬吊外倾角的变化,使轮胎更紧。
增加后防倾杆的硬度:后轮的防倾阻力增加,增加转向过度或是减少转向不足的倾向,可减少后悬吊外倾角的变化,使轮胎更紧贴路面。

改变避震器的影响
增加压缩和回弹行程的阻尼系数行路性变硬
只增加回弹行程的阻尼系数在不平路面轮胎比较会弹离路面
只增加压缩行程的阻尼系数防倾阻力较强,车子在弯中会变得较不安定

四:弹簧的工作原理及改装
悬挂系统存在的意义有二:隔离路面的不平使行驶更舒适;行经不平路面时保持轮胎与路面接触。而改良悬挂对\"飞车党\"来说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改善操控性。
 悬挂系统的弹簧以圈状弹簧最常用,原因是容易制作、性能效率高、价格低。弹簧在物理学上的定义就是储存能量,当我们施一固定的力于弹簧,它会产生变形,当我们移开施力则弹簧会有恢复原状的趋势,但弹簧在回弹时震荡的幅度往往会超过它原来的长度,直到有磨擦阻力的出现才会减缓弹簧回弹后造成的自由震荡,这减缓弹簧自由震荡的工作通常是避震器的任务。一般的弹簧是所谓的『线性弹簧』,也就是弹簧受力时它的压缩变形量是遵循物理学上的『虎克定律』:F=KX,其中F为施力,K为弹力系数,X则为变形量。举例来说有一线性弹簧受力40Kg时会造成1cm的压缩,之后每增加40Kg的施力1cm一定会增加的压缩量。事实上悬挂的弹簧还有其他的压力存在,即使弹簧完全伸展时弹簧仍会受到压力以便让弹簧本身固定在车上。在传统弹簧、吸震筒式的悬挂设计上,弹簧扮演支持车身以及吸收不平路面和其它施力对轮胎所造成的冲击,而这里所谓的其它施力包含了加速、减速、刹车、转弯等所对弹簧造成的施力。更重要的是在震动的消除过程中要保持轮胎与路面的持续接触,维持车子的循迹性。而改善这轮胎与路面的接触是我们改善操控性的首要考虑。弹簧的最主要功能就是维持车子的舒适性和保持轮胎完全与地面接触,用错了弹簧会造成行车品质和操控性都有负面的影响。试想如果弹簧是完全僵硬的,那悬挂系统也就发挥不了作用。遇到不平的路面时车子跳起,轮胎也会完全离开地面,若这种情况发生在加速、刹车或转弯时,车子将会失去循迹性。如果弹簧很软,则很容易出现『坐底』的情况,也就是将悬挂的行程用尽。假如在过弯时发生坐底情况则可视为弹簧的弹力系数变成无限大(已无压缩的空间),车身会产生立即的重量转移,造成循迹性的丧失。如果这部车有着很长的避震行程,那么或许可以避免『坐底』的情况发生,但相对的车身也会变得很高,而很高的车身意味着很高的车身重心,车身重心的高低对操控表现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太软的避震器会导致操控上的障碍。假如路面是绝对的平坦,那我们就不需要弹簧和悬挂系统了。如果路面的崎岖度较大那就需要比较软的弹簧才能确保轮胎与路面接触,同时弹簧的行程也必须增加。弹簧的硬度选择是要由路面的崎岖程度来决定,越崎岖要越软的弹簧,但要多软则是个关键的问题,通常这需要经验的累积,也是各车厂及各车队的重要课题。一般说来软的弹簧可以提供较佳的舒适性以及行经较崎岖的路面时可保持比较好的循迹性。但是在行经一般路面时却会造成悬挂系统较大的上下摆动,影响操控。而韵脘备有良好空气动力学组件的车,软的弹簧在速度提高时会造成车高的变化,造成低速和高速时不同的操控特性。








刹车的改装
改装前的检视:对于一般道路用车或是赛车来说一套有效率的刹车系统都是必须的。在刹车改装之前必须先对原有刹车系统做一全面性的确认。检查刹车总泵、分泵和刹车油管是否有渗油的痕迹,如果有任何可疑的痕迹就必须追根究底,必要时将有问题的分泵、总泵或刹车管或刹车管换掉。影响刹车稳定度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刹车碟盘或刹车鼓的表面的平整与否,异音或是不平衡的刹车往往都是由此而来。对碟式刹车系统来说,表面不能出现磨损凹槽线沟,而且左右碟盘的厚度必须相同,如此才能获得相同的刹车力分配,此外必须确保碟盘避免受到侧向的撞击。碟盘和刹车鼓的平衡也会严重的影响车轮的平衡,所以如果你要求绝佳的车轮平衡,有时候必须把进行轮胎的动态平衡。
刹车油
刹车系统的改装最基本的就是换上高性能的刹车油。当刹车油因为高温而劣化或是吸收了空气中的湿气,都会造成刹车油的沸点降低。沸腾的刹车油会使刹车踏板踩空,这种情况在剧烈频繁连续的使用刹车时会突然的发生。刹车油的沸腾是所面临刹车系统最大的问题。刹车油必须定期的更换,开封后保存时要将瓶口确实的密封,以避免空气中的湿气接触到刹车油。有些车种会限制所使用刹车油的品牌,因为有些刹车油会侵蚀橡皮制品,必须叁考使用手册上的警语,避免误用,尤其在使用含有矽胶成份的刹车油更要特别注意。更重要的是不要将不同的刹车油混合使用。对一般道路用车来说刹车油应该每一年至少更换一次,对赛车来说则要每一次比赛后更换。
来令片
高性能的刹车来令片是提高刹车制动力最直接、有效、简单的方法。目前高性能的来令片大多采用碳纤维和金属材质为主要原料,并强调不含石棉的环保配方。由于来令片的Know-How就在于材质的配方因此消费者并不能从产品标示中得知实际的材质,因此来令片的选择除了以厂商所提供的摩擦系数-温度曲线及适用工作温度做为依据外(如果有的话),仅能从专业媒体的测试报告或使用心得做为叁考。就有车主误用了纯竞技的来令片,花了高价却得到比原厂来令片还差的制动效果,究其原因只是它温驯的开车方式让来令片始终无法达到最基本的工作温度,效果当然差了。换来令片最常遇到困扰就是伴随而来的噪音,如果碟盘是平的那就无解,要嘛接受要嘛就再换人做做看。
刹车油管
一般刹车系统的都会有一段材质是用软质的橡胶管,用来配合悬吊的活动,但是橡胶本身是有弹性的,承受刹车系统的液压力会产生变形,造成管径的变化,降低了刹车油液压的传递效果,使刹车分泵无法产生稳定的刹车力。这样的情况会随着使用年限及剧烈的操作刹车系统而加剧变形的程度。原本用在飞机液压系统,可承受高压、高温的金属油管,正可以改善这种情况。内为铁弗龙材质,外层包覆金属蛇管,不易产生变形的特性,提供了优良的液压传递效果,使由刹车总泵传来的液压力能完全用来推动分的活塞,提供稳定的刹车力道。此外金属材质也有不易破损的特性,可大幅减少油管破损造成刹车失灵的机率。刹车油管对赛车(尤其是RALLY赛车)是一种必要的改装,对一般道路用车来说则是提供了另一种的安全保障。
增加刹车踏板力
假如你用力将刹车踩死但却无法使轮胎锁死,那么表示踏板所产生的刹车力不足,这是非常危险的。一部车如果刹车力太低,虽然在急踩时仍会产生锁死,但却也失去了循迹控制能力。刹车的极限是出现在刹车锁死之前的瞬间,而驾驶人必须能够把刹车踏板维持控制在这个力道。要增加刹车踏板力可先由加大刹车动力辅助器着手,换个尺寸较大的Air-Tank,但是加大幅度有限,因为过度加大的真空辅助力会让刹车失去渐进性,刹车一踩就是到底,如此一来驾驶人就无法有效、稳定的控制刹车。最理想的是改装总泵和分泵,进一步利用帕斯卡原理提高刹车踏板力。改装分泵和夹具时可同时配合加大碟盘的尺寸,制动力是来令片所产生的摩擦力对轮轴所施的力矩,因此碟盘的直径越大产生的制动力也越大。
刹车的冷却
温度过高是来令片衰退的主要原因,所以刹车的冷却就变得格外重要。对碟式刹车来说冷却空气应该直接吹向夹具。因为刹车的衰退主要原因是由于夹具内的刹车油沸腾,如能经由适当的管道或是经由有特殊设计的轮圈在行驶时将冷却空气导入夹具。此外如果轮圈本身的散热效果良好也能分担部份来自碟盘和夹具的热度。而划线、钻孔或是有通风设计的通风碟盘都可以维持稳定的刹车效果并避免来令片和碟盘间高温铁屑所产生的滑动效果,有效的确保刹车力。
七:点火系统改装
点火系统在引擎运转时所扮演的角色是在任何引擎转速及不同的引擎负荷下,均能在适当的时机提供足够的电压,使火花塞能产生足以点燃汽缸内混合气的火花,让引擎得到最佳的燃烧效率。点火系统的基本装置包含了电源(电瓶)、点火触发装置、点火正时控制装置、高压产生器(高压线圈)、高压电分配装置(分电盘)、高压导线及火花塞。现代的点火提前装置则已改由引擎管理电脑所控制,电脑收集引擎转速、进气歧管压力或空气流量、节气门位置、电瓶电压、水温、爆震...等讯号,算出最佳点火正时提前角度,再发出点火讯号,达到控制点火正时的目的。
点火系统改装
在谈点火系统的改装之前,你必须先了解你的车点火系统是否仍维持原设计的性能,确认之后再谈改装的需求。火花塞是否定期更换?火花塞的寿命约为一万公里。冷热值是否正确?这可由拆下的火花塞电极状况判断,太冷的(散热能力太好的)电极会出现黑色积碳,太热的电极则会呈现白色、电极熔蚀、陶瓷裂开等状态。高压导线是否破损漏电?电瓶的电压是否充足?(装了高功率的音响扩大机后,是否配合换用安培数较大的电瓶?)点火正时是否作了正确的调整?点火系统的改装是为补原有点火系统之不足,改装的目标在于缩短充磁所需时间,提高二次电压,降低跳火电压,增长火花时期,减少传输损耗。其方法可由以下几个方向着手:
高压线
高压导线顾名思义就是肩负着传输由高压线圈所发出的高压电流到火花塞的任务。一组优良的高压导线必须具备最少的电流损耗及避免高压电传输过程产生的电磁干扰。一般车上的高压导线由于包覆材质所限,因此设计成约有5k 的电阻值,以防止电磁干扰,但这电阻值确会降低导线的传输效率,造成电流的损耗。若将导线包覆的材料改为矽树脂,则干扰的问题可获得解决,电阻值也可大幅降低,高压电流因传输而造成的损耗也可降低,这也就是改用『矽导线』的目的。改用矽导线绝不可能让你的点火系统脱胎换骨,但能收强化体质之效,也可为后续的点火系统改装铺路。
高压线圈
前面所提的两项充其量不过是点火系统的强化工作,尚称不上改装,点火系统的改装应从高压线圈开始算起。点火用的高压电流是由高压线圈所产生,改用线圈材质较佳或一、二次线圈圈数比值比较高的高压线圈,均能产生较高的高压电流,并且能承受较高的电流输出负荷。点火电压的提高对火花时期的延长有直接、正面的影响。目前有许多种都将分电盘和高压线圈设计在一起,若要改装高压线圈则必须将原有高压线圈的线路外接,另外装一组改装用部品。
电容放电系统
电容放电点火系统就是利用每次的点火间隔,将点火能量储存于电容器的电场中,点火时再一次释放,因此比起传统的点火系统能产生更大的点火能量。CDI的产品中知名度较高的有ULTRA、MSD、其中特殊的要算是MSD(Multi Spark Discharge),字面意义是:多重火花放电。它在一次点火放电的过程中可产生多次连续的高压放电,具有极高的点火能量(可达一般点火系统的十倍)。如此高的点火能量可大幅延长火花时期,也由于点火能量(电流)的大幅增加,因此必须配合将火星赛的电极间隙适度的加大,让点火能量能(电流)在一次的点火时期正好消耗完,否则未能消耗的能量可能会寻找其它的方式消耗,其中可能的是在点火系统的其它电路中取一最短的路径,如此一来点火系统将有烧毁之虞,不可不慎。
其它系统的配合
点火系统改装后可能面临的是供油量不足的问题,尤其在高转速,若不能解决则可能导致引擎的过热问题,因此供油系统必须视点火系统改装的程度,适度的提高供油量。以MSD的改装为例,其附属配件就是一个调压阀,以不更动供油系统其他组件的情况下增加供油量。任何改装的成败及优劣,决定在改装后与其它系统的配合程度,单方面的加强某一部份,只会加速其它部份的损耗。成功的改装是在促成各机件均衡谐调的运作,不但要高效率,更要高度平衡性
八:进气系统改装
进气系统的工作原理
 进气系统包含了空气滤清器、进气歧管、进汽门机构。空气经空气滤清器过滤掉杂质后,流过空气流量计,经由进气道进入进气歧管,与喷油嘴喷出的汽油混合后形成适当比例的油气,由进汽门送入汽缸内点火燃烧,产生动力。
一、 容积效率
引擎运转时,每一循环所能获得的空气量多少,是决定引擎动力大小的基本因素,而引擎的进气能力乃是藉由引擎的『容积效率』及『充填效率』来衡量。『容积效率』的定义是每一个进气行程中,汽缸所吸入的空气在大气压力下所占的体积和汽缸活塞行程容积的比值。之所以要用在所吸入空气在大气压力下所占的体积为标准,是因为空气进入汽缸时,汽缸内的压力比外在的大气压力为低,而且压力值会有所变化,所以采用一大气压的状态下的体积作为共通的标准。并且由于在进行吸气行程时,会遭受各种的进气阻力,加上汽缸内的高温作用,因此将吸入汽缸内的空气体积换算成一大气压下的状态时,一定小于汽缸的体积,也就是说自然吸气引擎的容积效率一定小于1。进气阻力的降低、汽缸内压力的提高、温度降低、排气回压降低、进汽门面积加大都可提高引擎的容积效率,而引擎在高转速运转时则会降低容积效率。
二、充填效率
由于空气的密度是因进气系统入口的大气状态(温度、压力)而有所不同,因此容积效率并不能表现实际上进入汽缸内空气的质量,于是我们必须靠\"充填效率\"来说明。\"充填效率\"的定义是每一个进气行程中所吸入的空气质量与标准状态下(1大气压、20℃、密度:1.187Kg/cm2)占有汽缸活塞行程容积的干燥空气质量的比值。在大气压力高、温度低、密度高时,引擎的充填效率也将随之提高。由此也可看出,容积效率所表现的是引擎构造及运转状态所造成引擎性能的差异,充填效率表现的则是运转当时大气状态所引起引擎性能的变化
进气岐管与容积效率
 另一项影响容积效率的重要因素是进气歧管的长度,由此也引发了与容积效率有关的『脉动』及『惯性』两种效应。
  一、脉动效应: 引擎除了在极低的转速外,进汽门前的压力在进汽期间会不断的产生变动,这是由于进汽阀门的开、闭动作,使得进气歧管内产生一股压缩波以音速的大小前后波动。假如进汽歧管的长度设计正确,能让压缩波将在适当的时间到达进汽阀门,则油气可藉由本身的波动进入汽缸,提高引擎的容积效率,反之则会导致容积效率下降,此现象称为进气歧管的脉动效应,又称『共震效应』。
  二、惯性效应: 进汽阀门打开,空气流入汽缸内时,由于惯性的作用,即使活塞已经到达下死点,空气仍将继续流入汽缸内,若在汽缸内压力达最大时,关闭进汽阀门的话,容积效率将成最大,此效应称为惯性效应。若想得到最佳的容积效率必须同时考虑脉动效应及惯性效应,也就是说在汽缸压力达到最大,关闭进汽阀门的同时,前方进气歧管内的压缩波也同时达到最高的位置(波峰)。较长的进气歧管在引擎低转速时的容积效率较高,最大扭力值会较高,但随转速的提高,容积效率及扭力都会急剧降低,不利高速运转。较短的进气歧管则可提高引擎高转速运转时的容积效率,但会降低引擎的最大扭力及其出现时机。因此若要兼顾引擎高低转速的动力输出,维持任何转速下的容积效率,唯有采用可变长度的进气歧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14 0:39:50编辑过]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



进气系统的改装
 进气系统的改装基础就是要提高引擎『容积效率』,要达到此一目的通常可由以下的方式着手:
  一、空气滤清器 进气系统改装的入门工作就是换用高效率、高流量的空气滤清器滤。换装高流量的空气滤芯可降低引擎进气的阻力,同时提高引擎运转时单位时间的进气量及容积效率,而由供油系统中的空气流量计量测出进气量的增加,将讯号送至供油电脑(ECU),ECU便会控制喷油嘴喷出较多的汽油与之配合,让较多的油气(并不是较浓)进入汽缸,达成增大马力输出的目的。若换了滤芯仍不能满足你的需求,可将整个空气滤清器总承换成俗称″香菇头″的滤芯外露式滤清器,进一步的降低进气阻碍,增强引擎的″肺活量″。
  二、进气道 进气道的改装可分成形状及材质两方面来谈。改变进气道的形状目的在于进气蓄压(以供急加速时节气阀突然全开之需)及增加进气的流速,但这类产品通常有特殊性的限制,也就是说A型车所用的若装在B型车上并不一定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改变进气道材质乃是着眼于不吸热及重量轻,目前最常用的就是碳纤维的材质,其不吸热的特性,能让进气的温度完不受引擎室的高温所影响,让进气的密度较高,即单位体积的含氧量增加,提高引擎出力,唯一缺点是价格高不可攀。进气道的改装常是形状及材质同时改变以收最大效果,同时将空气滤清器一并拆除,并将进气口延伸至车外,直接对准前方,以便随车速提高增加进气压力,提高进气量。
  三、直喷式歧管 在赛车引擎上所需要的是高转速的动力表现,可牺牲低转速时的马力输出,因此都将进气歧管尽量缩短并取消空气滤清器,充分消除进气阻力,以求得最佳的高速表现。传统式后方进气前方排气的引擎型式,在换装直喷式进气歧管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由车外导入足够的新鲜空气。直喷式的进气歧管与经过空气动力学设计的碳纤维进气道是最佳的组合,也是目前比赛厂车的不二选择。尤其在将引擎降低后,利用引擎上方所空出的空间,安装一大型进气导管,开口并与车头水箱护罩充份密合,让空气能有效的送达后方的进气歧管。
四、二次进气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利用二次进气原理所制成的产品,使用的人不少,价格也都不便宜。之所以称它为\"二次进气\"乃是因为除了原有从空气滤清器吸入的空气外,另外再利用进气歧管的真空压力差,从引擎PCV(曲轴箱强制通风)管路外接另一进气装置,导入适量的新鲜空气来达到提高容积效率的目的。二次进气所能得到的动力提升效果最主要的是在前段(低转速),因为在节气阀全开,空气大量进入真空度降低时,二次进气装置所能导入的空气量相形就变得微不足道了。进行大幅度的进气系统改装时,必须考虑与供油系统的配合问题。若只是大幅的增强进气能力,而供油系统无法提供足够的供油量与之配合,则势必无法达到提高马力的目的,因为引擎所需的是比例适当的油气而不只是大量的空气。此外在实用上必须考虑噪音的问题。以往谈到噪音大家通常只想到排气管所产生的声浪,而忽略了进气也会产生噪音
九:供油系统改装
供油系统分为化油器和燃油喷射系统两种,但是就马力输出、燃油效率、废气污染、可靠度....各方面来说,化油器比起燃油喷射系统可说是一无是处,所以我们可以说:化油器的时代已经过去,它已成为历史名词,无讨论的价值。所以,我们谈引擎供油系统就是单指燃油喷射系统。喷油系统是由燃油输送系统、感应器系统、电脑控制系统所组成。它的工作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汽油泵将汽油加压以後,从油箱送进高压油路,经过压力调整器的调节作用,使系统中的供油压力维持在2.0~2.5 ,也就是将送到喷油嘴的汽油压力保持在2.0~2.5。同时由各感应器将引擎的进气量及运转状态以电压讯号的形式传送到供油电脑(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根据这些电压讯号加以分析,算出所需的喷油量,也就是算出喷油嘴的喷油时间,然後再将喷油讯号传送到喷油嘴的线圈,喷油嘴接受喷油讯号後,将喷油阀打开,汽油便喷到进汽门前方的进气岐管内,再随着进汽门的打开进入汽缸内。
喷射系统的分类 
一、依喷射(喷油嘴)位置分类:
  1、节气阀体喷射式又称为单点,只使用一或二支喷油嘴,装在节气阀上方,以较低的压力喷出汽油,汽油与流经节气阀的空气形成混合气後,必须先通过进气歧管再由进汽门进入汽缸。但是油气流经进气歧管时,部份油气会在歧管壁附着,并且会因进气歧管的形状、长度不同而造成各缸混合气分配不均。因为油气从节气阀到汽缸必然会有的时间延迟,因此引擎加速时的反应会较慢。
  2、进气肯腌射式又称为多点喷射,每缸的进汽门口之前各有一支喷油嘴,对准进汽门,以2~5 的高压将汽油喷出,而与进气歧管的空气一起进入汽缸,形成混合气。如此一来进入各汽缸油气的混合比得以平均。
二、依喷油方式分类:
  1、连续喷射,又称机械喷射式,喷油嘴在引擎运转时不断的喷油,而喷油量的控制是经由改变供油压力来达成。
  2、程序喷射式,使用电子式喷油嘴,需要喷油时将喷油嘴的线圈通电,使柱塞因为磁力的作用而往上提升,喷油嘴便可喷油。喷油量是由喷油时间的长短来控制,单位是微秒(ms)。由于机械喷射已经是过时的设计,因此目前市面上的车种几乎都采用效率及经济性较佳的程序式喷射。而单点喷射除了价格较低、结构简单外,也无任何可和多点喷射媲美之处,况且它还有许多和化油器相同的缺点(效率低、各缸油气分配不均),因此多点喷射(MPI)可说是现代喷射供油系统的主流。
  三、依空气流量检测方式分类: 进气量的检测方式分为直接和间接两大类,一种是以进气歧管绝对压力感应器(MAP Sensor:Manifold Absolute Pressure Sensor)测出的进气歧管压力和引擎转速间接计算求得。另一种则是以空气流量计直接测得。较常见的空气流量计有叁种:翼板式、热线式、卡鲁曼涡流式。目前市场上的ó种是以MAP及热线式空气流量计为大宗。
供油量的计算
 供油量的多寡是以喷油嘴燃料喷射时间的长短来计算,供油电脑(ECU)根据空气流量、引擎转速、及各个感应器所提供的补偿讯号,利用原先设定的供油程式算出所需的供油时间,这个供油程式我们可以用图形的方式来表现。ECU所算出的燃料喷射时间是『基本喷射时间』、『补偿喷射时间』和『无效喷射时间』的总和,单位是微秒(ms),1ms=0.001秒。其中喷油嘴在单位时间内所喷出的汽油量是由喷油嘴本身口径的大小及喷油压力大小所决定。
  一、基本喷射时间 基本喷射时间是由进气量(此处是指重量)和引擎转速所决定。当你踩下油门踏板时,控制的是节气阀的开启角度,开度越大进气量越大,供油电脑根据空气流量计测出的进气量及当时的引擎转速来和预先所设定的供油程式比较後,算出所需供油量和相对的喷射时间。
  二、补偿喷射时间 补偿喷射也就是一般人所称的『提速』,它是由各种感应器侦测出引擎当时的工作状况及负荷,将讯号传给电脑(ECU)以後,算出所需额外的供油量,用以维持引擎稳定、顺畅的运转。补偿喷射程式的设定是一复杂的工作,也因车而异。
供油系统的改装
引擎的最佳空燃比为14.7:1,但若在高转速、高负荷时若想要求得较高的引擎出力,通常要将空燃比提高到12:1~13:1。供油系统的改装就是要『在适当的时候适量的提高供油量』,让空燃比适度变大,这『适时』与『适量』也是判断供油系统的优劣,够不够聪明的依据。喷射供油系统的改装可分为改硬体和改软体两大类,改硬体的目是要提高单位时间的供油量。改软体主要是改变它的供油程式,由於原车的供油程式是考虑了废气控制、油耗经济性、运转稳性定、引擎材料耐用性所得的设定,所以在马力的输出表现上,往往无法达到注重性能的使用者的需求,例如大家最殷切需求的高转速、高负荷时的表现,往往呈现供油量不足的窘况,这时就有赖改装软体来达成。以下我们就针对供油系统的改装项目,一一说明。
  一、调压阀 在多点喷射油路系统中的压力调整器,它负责对喷油嘴提供一固定的压力,压力越大那么相同的喷射时间喷出的汽油量越多。调压阀是装置在压力调整器之后的回油管,经由调整可将喷油嘴的喷油压力提高(一般约可提高20%),进而达到不更动供油模式的情况下增加喷油量(约可增加5%~10%)。加装调压阀可说是供油系统的改装中最花费最便宜的,其安装也相当容易,只不过在调整压力时,需借助汽油压力表才能量测调出的压力。事实上,对换排气管、改进气装置等,这类小幅改装的车,通常用加装调压阀来弥补其高转速时喷油量的不足,效果不错而且经济。在此要告诉大家一个小常识,若你的车在静止起步油门踩下的瞬间会出现短暂的爆震现象,装个调压阀也许就可改善。
  二、喷油嘴 喷油嘴的大小决定了单位时间的喷油量,改用口径较大的喷油嘴是提高喷油量的最直接方法,要换到多大则需视引擎的改装程度而定。改喷油嘴最大的困难是可相容喷油嘴的取得,通常同车系或同系列引擎的喷油嘴才可相容,最常见的就是CIVIC可换用ACCORD的喷油嘴,可增加约25%的喷油量。改调喷油嘴所获得喷油量的增加是全面性的,也就是从低转速到高转速喷油量都会增加,这可能会造成中、低转速时的供油过浓,导致耗油量增加和运转不顺。通常”动过大手术”的引擎才会需要大幅的增加供油量,一般车主所需要的通常是高转速和重负荷时适度的增加喷油量,这就有赖软体的改装才能达成。但有个情况就是引擎大幅改装后,也许高转速时所需的喷油时间比引擎运转一个行程的进气时间还长,造成喷油嘴持续的喷油都没有法提供足够的油量,这时加大喷油嘴已是必然的选择。
  三、供油电脑晶片 车厂在设计一具引擎时便已将原先设定好的供油程式录在ROM上,这个程式通常是油耗、污染、运转平顺度等条件妥协下的产物,而且是不可更动的。就因为不可更动,所以若想改变供油程式就必须换用另一种模式的ROM。通常专业改装厂都会供应种车型的改装用电脑晶片,改装时要先把原电脑的晶片取下(通常原厂供油电脑的ROM都直接焊在电路板上),焊上一个IC座(如此一来可方便日后再更换),再插上改装用的晶片。如此所得的供油程式仍是固定的,它只是对原车的程式做修正,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可将补偿喷射程式中的断油控制时间延后甚至取消不再有断油之限制。要注意的是 ;一种改装用晶片都有它设定的适用条件(也就是改装的程度),改装时必须选用和您爱车改装状况相近的晶片,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否则可能适得其反。晶片的选用唯有寻求经验丰富的改装厂咨询。
四、可变程式供油电脑 这是供油系统改装中最贵也最有效的一项,就是HALTEC电脑。经由这个电脑车主可依照爱车引擎的改装程度,配合空燃比计的测量,设定出最佳的供油程式,也就是前文所提的基本喷射程式以及各个补偿喷射程式都可利用外接手提电脑任意更改。它与改晶片最大的不同,也是它最大的优点是日后引擎再作更动、改装时,若出现原有供油程式不合用情况,可经由程式的修正立刻获得解决。改装可变程式电脑后,原车的供由电脑便废弃不用,但较高等级的电脑能将原车的所有感应器功能悉数保留,也就是说各种供油补偿程式都可正常运作,也可更改,不因获得高性能而将运转顺畅度与实用性牺牲。改装可变程式供油电脑的最大困难并不在于安装,而是供油程式的设定与最佳化修正。这往往需要借助经验和仪器,经由不断的测试才能完成。
十:引擎的改装
引擎内部组件的改装主要是利用轻量化、高强度的材料制成的高精密度组件以减少内部动力的损耗,除了达到动力提升的目的更要兼顾可靠度及平衡性提升。要兼顾轻量化和高强度则有赖材料科技的进步,由於高科技合金或复合材料的应用配合上精密加工技术,使得现代的高性能引擎不但单位容积所能产生的马力大幅提升,可靠度及经济性也能同时获得改善。笔者在此必须再次强调:引擎内部组件改装并不全然是为了马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为了引擎的可靠度及平衡性。在引擎的改装规则里是没有妥协的,『失之毫差之千里』、『吹毛求疵』用在这里是最适当不过了。
汽门的改装
汽门的科技在过去几年有很大的进步,主要的改变在於材质的进步及精密度的提高。高效率的进、排气,环保法规的要求,均有赖材质精良的汽门。而汽门改装的原则是:在不影响强度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轻汽门的重量。动作精确的汽门是高性能引擎的基本要件,专业改装厂通常会提供不同的汽门组合供消费者选择,引擎改装项目越多汽门机构的精确度的要求就越严格,所以设定汽门时必须要同时考虑与凸轮轴及汽门摇臂的配合。原厂的汽门通常都有适当的材质和大小,但是如果有需要的话可适度的换上较大或较小尺寸的。汽门的材质是很重要的,目前的改装用汽门通常用钛合金作为材料以求强度的提升及轻量化的要求,但是一套钛合金的汽门价格并不低。而有的是将汽门的背部切削或用中空的设计以达到轻量化的目的,又有时会把汽门表面做成漩涡状,以利在汽门开启时能气体的流动。汽门的热度可经由与汽门座接触时经由汽门座传出达到散热的目的,是汽门最重要的散热途径。因此,汽门座的配置必须非常谨慎,假如太靠近汽门的边缘或是汽门边缘太薄了就可能造成密合度不良。此外汽门套筒和汽门间的精密度及表面平滑度,汽门摇臂与汽门固定座间的表面精度都必须严格要求否则在高转速时将会导致严重的损害。汽门弹簧的强度设定必须恰到好处,要兼顾汽门的密合度又不能造成开启时的困难,如果弹簧强度大过以致凸轮轴开启汽门时负荷过重对马力输出是非常不利的。汽门的固定座也是个潜在的问题,这个装置是用夹子把弹簧固定在汽门上,这在急加速及扬程大的的引擎上会造成扭曲或断裂,因此也必须配合做改变。原厂的汽门摇臂在引擎转速上限提高及气门正时改变时就会变得不敷需求,对改装过的引擎来说强化的汽门摇臂是必须的,扬程太大的凸轮轴会造成汽门摇臂的扭曲,因此强度的提升及轻量化都是必须的。对一般的汽门来说,滚筒式的摇臂能减少与汽门座接触表面的压力,也能承受较高来自推的压力。通常汽门摇臂若有圆滑的表面和滚动的轴承,会使运转时得摩擦阻力变小,摩擦阻力越小所消耗的动力就越少。
活塞、活塞环
活塞顶面与汽缸头之间形成燃烧室,因此活塞必须承受来自引擎燃烧後产生的热和爆发力。油气燃烧所产生的热由活塞的顶部所吸收,并传至汽缸壁,而燃烧後气体膨胀所产生的力量也必须经由活塞来吸收,活塞会把燃烧气体压力及惯性力经由连杆传到曲轴上,利用连杆的作用将活塞的线性往复运动转换曲轴的旋转运动。在转换的过程中除了在上死点与下死点之外,活塞会对对汽缸滑移产生一个侧推力。活塞环是曲轴箱和汽缸间的屏障。以机能来分,活塞环分为气环和油环两种,普通引擎每个活塞各有1~2个气环及油环。活塞环能维持汽缸内的气密性,使汽缸与曲轴箱隔绝开来,让燃烧室的气体压力不致流失,并能避免未完全燃烧的油气对曲轴箱内的机油造成污染及劣化。它能经由与汽缸壁的接触把活塞所受的热传至汽缸壁、水套,更重要的是它能防止过多的机油进入燃烧室,并让机油均匀的涂满汽缸壁。引擎运转时产生的热越多表示所爆发的力量也越大,这些热量也对高性能引擎造成问题。现代的活塞设计主要有铸造和锻造两种,而铸造又比锻造来得简单便宜,但却无法如锻造活塞承受较大的热度和压力。通常改装厂在设计锻造活塞时,都会同时利用改变活塞顶部的形状来达到提高压缩比的目的,但问题是选择锻造活塞时多少的压缩比才是适当的。以汽油引擎来说,压缩比超过12.5:1时燃烧效率就不容易再提升。利用活塞顶部的形状改变来提高压缩比时,随着压缩比的提高会使汽缸顶部燃烧室的空间变小,活塞顶部可能导致爆震的发生。对高压缩比活塞来说,由於必须保留汽门做动所需的空间,因此会在活塞顶部切出汽门边缘形状的凹槽,如果没有这个凹槽,当活塞到达上死点时可能就会打到汽门,因此改装了高压缩比活塞後对汽门动作精确度的要求就必须非常严格。这凹槽的大小也必须配合凸轮轴及汽门摇臂的改装而改变。不锈钢及特殊合金的活塞环已广泛应用在赛车及改装套件市场,这些特殊设计的合金活塞环可以在活塞往上行时释放压力,但在往下爆发行程时却能保持密闭的状态以维持压力,这种活塞环虽然贵但是却能有效的提高引擎效率。由於活塞与活塞环都必须在高温、高压、高速及临界润滑的状态下工作,因此长久以来改装厂都为了提供最佳设计而努力,但引擎的性能是所有机件整合的结果,因此选择活塞套件时必须考量凸轮轴的正时角度、供由系统的配合才能找出最佳搭配组合。
活塞连杆
活塞连杆最基本的功能是连结活塞和曲轴,把直线的活塞运动转换成曲轴的旋转运动。在引擎转时连杆会承受油气燃烧产生的爆发力,这个爆发力会使连杆有扭曲的趋势,连杆也是所有引擎组件中承受负荷最大的组件。由於连杆是把活塞的直线运动转换成曲轴的旋转运动,因此在活塞上下运转时连杆会不断的加速及减速,尤其在活塞抵达上死点时连杆的运动方向会由往上突然减速至停止,并立刻改变运动方向,这是最容易造成连杆损害的。在爆发行程时,燃烧产生的高压气体可变成连杆运动的缓冲,插销、波斯所承受的负荷也会减轻。但是韵肱气行程的时候活塞、活塞环、插销及连杆本身的部份重量所造成的惯性力都会加诸在插销及波斯之上,如果这时连杆出了问题那下场就是你的引擎要进厂大修了。现在的赛车引擎大多使用锻造的合金连杆,连杆的品质关系着引擎的可靠度,但是却无法以肉眼检视连杆的品质或瑕疵,必须以特殊的非破坏检验或X光做检测,这是选购及改装连杆时最大隐忧。连杆各项尺寸精密度的要求会随着压缩比及运转转速的提高而提高,即使仅是千分之几寸的尺寸误差在高转速时都会造成活塞间隙明显的变化。如果用了强度不足的铝合金连杆,在高转速时由於惯性作用会使连杆长度变长,造成引擎的损害或是压缩比的增加。在活塞连杆的组件中对於尺寸要求最严格的当属连杆轴承(也就是俗称的波斯),这也是最可能导致连杆损害的组件。所以对赛车或高性能引擎来说,应该尽可能的使用最高品质的轴承,以确保引擎的可靠度。
曲轴
曲轴可是为引擎的心脏,如果它的功能无法准确的执行,那麽引擎的马力就无法正常的发挥。曲轴的各相对角度必须正确,否则点火正时和汽门正时就无法精确有序的一个汽缸接着一个汽缸的运作。如果这顺序出了问题,可以想见这结果就是爆震连连。曲轴轴承的间隙也是另一个重点,主轴承和连杆轴承都必须有适当的间隙以使机油能够流动产生润滑和冷却效果。如果太小汽缸壁、活塞、汽门机构....等就无法获得充分的润滑,会造成机件的磨损。如果太大抛出的机油量增加会使活塞和活塞环的工作加重,造成燃烧室过多的机油残留,导致积碳及相关後遗症。曲轴的平衡是最常被大家所提起的,曲轴的先天平衡性在引擎设计的时候就已决定,实际的平衡度则会由於材质及制作精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为了引擎的长治久安,你必须好好考虑曲轴平衡。
压缩比
压缩比是活塞在下死点和上死点时汽缸容积的比值。改变压缩比可提高引擎的效率但是在制作过程必须要求严谨,因为压缩比会直接影响汽油的燃烧效率并且和点火正时的设定有密切的关连。在很多高性能引擎都有着很高的压缩比,在赛车引擎更是如此,但是一般经济取向的引擎却会适度的降低压缩比。随着压缩比的提高对汽油品质及辛烷值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也是很多高压缩比引擎所遇到的难题,汽油引擎的压缩比应该超过8.5:1,但是当压缩比超过12.5:1时对性能的提升的效益就变得很小,而且伴随而来的汽门和活塞相对距离不足、爆震、预燃及其他伴随而来的後遗症会使问题变得很复杂。因此在进行提高压缩比之前必须先知道汽门的扬程和凸轮轴所设定的气门开启时间、正确的进汽门和排汽门的尺寸甚至燃烧室的形状及尺寸。此外如果汽缸头曾经研磨过或是使用了薄的汽缸垫片,其相关的数据也应一并考虑。引擎内部组件改装时,必须特别注意材料的选择、制作精度及平衡度的要求,更不能忽略各组件间的搭配,从上文可知引擎的改装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单对某一部份进行改装通常会破坏引擎的平衡性,而且效果不彰,因此如果你考虑对引擎进行改装时,请务必选择专业改装厂所出产的产品,并尊重专业的搭配,千万不可土法炼钢,否则因小失大就得不偿失。此外安装的手工也是一大难题。







1、燃料的辛烷值
燃料的抗爆震性是以辛烷值(Octane Number)来表示,通常分子构造简单、碳数多、炼长者的抗爆震性优秀,而选用辛烷值较高的汽油是减少爆震发生的最直接方法。汽油辛烷值的选用必须与引擎的缩比配合,理论上压缩比8~9用辛烷值92~95的汽油,压缩比9~10用辛烷值95~100的汽油,否则压缩比高的引擎若使用辛烷值低的汽油,将造成爆震连连、引擎无力、过热、机件损耗。而压缩比低的引擎若误用辛烷值较高的汽油,不但不能增大引擎的出力,反而可能因燃烧温度过高造成引擎过热。据报载:中油将在民国87年底前推出辛烷值98的汽油。
2、燃烧室的设计
火花塞的的位置影响了完成燃烧所需的时间,这段时间就是尾气所受的加压和加热时间,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爆震发生的趋势。因此燃烧是的形状若能让压缩时油气的流动性佳、没有死角,并采用热传导效率较高的材料(如铝合金),让汽缸内的温度不易累积,使尾气保持较低的温度也可减少爆震的发生。
3、积碳
燃烧室内如果有积碳会影响燃烧室的散热并造成压缩比的提高,让原本不会发生爆震的引擎也发生爆震。积碳发生的原因除了引擎本身所产生的以外,在汽油中添加辛烷值提升剂更会加速积碳的累积。以国内所能买到的95无铅汽油,对很多高压缩比引擎来说并不够用,很多车主都要选择添加辛烷值提升剂来维持引擎的出力和消除爆震,在爆震与积碳的恶性循环下,添加辛烷值提升剂就有如引鸩止渴一般,还请车主三思。
4、压缩比
引擎的热效率是与其压缩比成正比,压缩比越高引擎出力越大,但是压缩比的上限却因为爆震的发生而受到所限制,压缩比与爆震的发生有极密切的关系,压缩比越大,爆震的趋势和强度越强。因为提高压缩比会同时增加汽缸内的温度和压力,使尾气的温度和压力升高,增强爆震的趋势。此外压缩比的提高也会让汽缸内的残留废气对油气的冲淡做降低,造成燃烧室的温度上升,促成爆震的发生。
5、空燃比
油气混合比过稀或混合不均匀都会造成爆震。较浓的油气将使尾气的自燃点火延迟时间增加,但也会使燃烧较不完全,产生的热量较少,使得燃烧最后的温度降低,减少爆震的发生,但也导致燃料用量增加,热效率下降,同时降低引擎出力。有些引擎的爆震控制系统就是在爆震感知器侦测出爆震讯号时,供油系统便会适度的提高油气浓度,直到爆震消除为止。
6、进气温度与汽缸温度
进气温度与汽缸温度的增加会使引擎的容积效率降低,使完成燃烧所需的时间增长,亦即尾气被加压及加热的时间增长,增加尾气的温度和压力,造成爆震。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当引擎温度过高时,对引擎所成的损害并不是直接由于高温所造成(和汽缸内的温度相比那就称不上高温了),而是因为汽缸壁温度上升导致严重的爆震,因为连连的爆震所产生的严重破坏。
7、点火正时
若点火过早活塞在压缩行程抵达上死点前燃烧掉的油气较多,会使活塞进行压缩时所需的力量增加,同时也会提高燃烧室内的最高温度与压力,而易产生爆震。若点火正时延迟,大部分的油气都在活塞过了上死点以后燃烧,燃烧时活塞已经往下运动,可以底消掉一部份燃烧後气体膨胀所导致的压力升高作用,减轻爆震的趋势。不过假如点火过于落后,引擎的功率及效率都将降低。虽然点火正时的延迟会造成引擎无力、耗油增加,但是对于爆震控制方式的选择大多以改变点火正时为主,因未改变点火正时比起其他消除爆震的方法要来得简单、经济、可行,尤其在电子技术发展成熟的今天更是如此。
8、进气压力
进气压力提高可使油气密度变大,燃烧所产生的总热量较多,会使燃烧的最后温度上升,易于产生爆震。这说明了使用增压进气装置时,不论涡轮增压或机械增压常要适度的配合降低压缩比,并结合爆震控制系统以防止爆震的发生。其中涡轮增压系统(Turbo Charger)更因为会同时造成进气温度上升,所以有进气冷却器(Inter-Cooler)的出现,以降低进气温度提高容积效率并减少爆震的发生。
十二:轮胎全接触
极度的驾驶乐趣来自绝佳的操控表现,而车辆循迹性的改善是提高操控性的基本方向。增加循迹性目的无非是为了提高过弯的速度(Conering Speed)、减少刹车距离、减少加速时的打滑现象。车子和路面接触的地方唯有轮胎,所有的性能都是经由轮胎来发挥和达成,为了提高操控性能和驾驶乐趣,我们针对底盘悬吊系统所作的种种改良和设定,无非是要增加轮胎的接地面积(Tire Contact Patch),提高车子的循迹表现。
如何增加轮胎的循迹性(抓地力)
增加轮胎的循迹性有几种方法:
一、增加轮胎和地面的摩擦力
要增加轮胎和地面的摩擦力有两种方法可达成这个目的。第一是增加路面的摩擦系的,所谓『摩擦系数』是路面所能提供对轮胎的抓附能力,摩擦系数越大抓附力越大。柏油路面、水泥路面、砂石路面各有不同的摩擦系数。所能提供对轮胎抓附力也各有不同。其次是增加轮胎本身的摩擦系数,这可由选择较软的轮胎来达成。较软的轮胎可提供较强的抓地力,但是相对的磨耗也较快。这里所谓『软的轮胎』指的是轮胎胎面的橡胶材质较软,如果和高扁平比轮胎和胎压不足所造成行路性较软、较舒适联想在一起那就大错特错!
二、增加轮胎接地面积
要增加轮胎和路面接触的面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换上较宽的轮胎,再来就是选用胎纹较少的轮胎,如此可增加轮胎与地面实际的接触面积,但是却也会影响在湿滑路面抓地表现。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在既定的接地面积下,经由正确的轮胎胎压及悬吊的精确调校把轮胎的潜力完全发挥。轮胎的接地面积即使是行驶在平坦的直路都会小於静止时,行经不平路面或是过弯时更会因为上下的跳动或是侧向的受力,而造成接地面积的大幅减少,甚至悬空。悬吊的改良最终的目的就是随时把轮胎尽可能的保持与地面接触,尤其是在过弯或是行经不平路面时。
三、增加轮胎的垂直荷重
轮胎的垂直荷重是车辆本身施予轮胎的重量加上空气动力学效应所产生的下压力的总和。轮胎的橡皮会因为垂直荷重的增加而与地面更紧密的接触,轮胎的抓地性能也得以更充分的发挥。有别於大家所认知的,增加轮胎的垂直荷重并不会增加轮胎的接地面积,至少在现代的高性能胎和赛车用轮胎几乎都是如此,增加垂直荷重所提高的是轮胎接地面积内,每一单位面积内橡胶分子和地面的附着力。在接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轮胎循迹性的增加是由於对橡胶分子所施的压力增加。我们可以做个小实验:在一个光滑平面上移动橡皮擦,在橡皮擦上方没有施加压力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很轻易的自由移动橡皮擦,当我们压着橡皮擦时,要移动它就变得比较不容易,压的力量越大橡皮所产生的附着力就越强,也就是循迹性越好。轮胎的垂直荷重似乎可由增加车重来达成,虽然这可增加轮胎的循迹性,但是由於轮胎承受来自车重的负荷也增加,所以过弯速度、刹车距离、加速表现都不会有所改善。事实上整体的性能表现反而会因为车重的增加而变坏。要在不破坏整体性能表现的情况下提高轮胎的垂直荷重,唯一的途径就是经由车身空气动学的设计来达成。
空气动力学的下压力(Aerodynamic Downforce)
空气动力学对车身所产生的下压力(Downforce)也会增加轮胎接地面积的垂直负荷。对一般的道路用车来说并不需要很在意空气动力学所产生的下压力,但是对於任何比赛车种而言这却是必须去仔细考虑的问题。空力下压力的好处是只会增加轮胎接地面积的垂直负荷却不会增加车重。由於车重不变轮胎不用负担额外的惯性和离心力,加上轮胎循迹性的提高,所以过弯速度得以提高。同时刹车和加速时的循迹性也会获得提升。这也是为什麽这二十几年来赛车工程师对於尾翼、车身空力组件和地面效应持续不断的进行研究、发展与改进。空力效应包含了车身下压力、车身扬升力和行进阻力,这三个力量是伴随发生的,而且所产生的力量是和车速成平方正比,也就是速度提高为2倍时空力效应会增为4倍。这也说明了为什麽空力效应只有在高速时才会变得明显。对一部针对比赛而生产的厂车来说,改善操控性的重要关键除了底盘悬吊的改良调校以外,其次就是就是空力特性的改良。要改良车身的空力特性,最重要的就是要减少高速流动的空气对车身产生的扬升力,因为扬力会减筛胎的垂直荷重,破坏循迹性。目前的ITC、BTCC、JTCC等房车赛叁赛车种车尾都有扰流尾翼的设计,最主要的的作用就是在减少车身的扬力并产生些许的下压力。此外前扰流和车侧裙角也可减少进入车底的气流,减少车底气流对车尾产生的扬力。由於产生下压力和改变气流的同时都会伴随产生行车阻力,所以改善车身空力特性的另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要在伴随发生的压力、扬力、阻力三种力量间取的协调、均衡与折冲。
胎压对循迹性的影响
胎压对循迹性的影响可能远超乎你的想像,胎压并不会直接影响橡胶分子和地面的附着力,但却会影响轮胎接地面内有多少橡胶分子实际与地面接触。对一部有的定轮胎、车重的车来说正确的胎压只有一种。事实上这个正确的胎压是被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大概只有+-1.5psi。假如胎压超出这个范围,轮胎的接地面会变形,以致无法完全紧贴路面。也就是说轮胎接地面内的实际接地的橡胶分子数目会比较少。如果胎压太高,会造成轮胎边缘两侧无法完全贴地,接地面积自然跟着变小,接地面较小的情况下却有同样的负荷,当然性能表现要打折扣。假如胎压不足,表面上看来轮胎接地面积似乎并没有减少,甚至有人认为是增加了,实际上虽然轮胎两侧依然紧密的贴地,但由於胎压的不足使得胎面中间的橡胶分子无法紧贴路面,造成的结果就和胎压过高一样。这也可说明有人的轮胎使用了一段时间以後,出现中间或两侧磨耗比较严重的情况,就是长期胎压过高或不足所造成的。。
扁平比对循迹性的影响
轮胎的扁平比就是胎壁高度与轮胎宽度的比例。扁平比对循迹性的直接影响并不大,但是对轮胎的滑移角(Slip Angle)有影响《滑移角我们留待下期再谈》,扁平比较低的轮胎在相同的负荷情况下会有较小的滑移角,在轮胎宽度不改变的情况下,只改变前两轮或後两轮的扁平比,会因为前後轮滑移角的不同使操控的平衡产生变化。
轮圈尺寸和轮胎的循迹性
轮圈的直径大小和轮胎的循迹性并无直接的关系,但是如果配合轮胎扁平比的降低而加大轮圈的直径却可增加轮胎的接地面积,同时也影响了行路舒适性和轮胎的转向反应。对一条轮胎来说,太宽的轮圈会让胎唇无法与轮圈紧密的结合,同理用了太窄的轮圈也会有同样的结果。轮胎制造商都会为每一条胎设定一个所适用轮圈宽度的范围,超出了这个范围将会对行车安全造成莫大的威胁。轮圈的宽度会对轮胎接地面的轮廓会有直接的影响,如果轮圈太窄,轮胎就会变得『鼓鼓的』,会减筛胎边缘的贴地性。反之如果轮圈太宽,则轮胎中间部份的贴地性就会减低。从实际的测试结果告诉我们,采用轮胎公司所建议宽度上限的轮圈,可让轮胎的性能充分的发挥。假如你是因为预算、比赛规则或是其他原因的限制限制了轮圈的宽度,那麽我们建议你使用这个轮圈宽度所能使用的最小尺寸的轮胎,如此所获得的实际轮胎接地面积会是最大。不但可增加过弯速度、减筛胎的磨耗,更可容许采用对整体性能表现更佳的悬吊设定。虽然有很多市售胎由於采用较硬的胎壁设计,所以丧失了对於不适用轮圈的敏感度,但是对於高性能的轮胎来说,对轮圈宽度的敏感性依然存在。
轮胎的材质和循迹性
轮胎所使用的橡胶材质对轮胎的循迹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胶质软的摩擦系数就高,橡胶分子也对地面有更佳的附着力,整体的循迹性将会提升。但这只有在轮胎还没有过热时才成立,因为不同的轮胎都有不同的工作温度范围,和最佳的工作温度。软质的轮胎虽有较佳的循迹性但是磨耗也比较快,因此在赛车场上轮胎材质的选用真可说是一门艺术,不但要考虑抓地力还要考虑轮胎的过热临界点,更要考虑磨耗。对越野赛来说,在泥沙路面使用越软的材质通常可得到最快的速度,但是在柏油、水泥这种硬质路面来说,磨耗又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材质的选择必须考虑轮胎的荷重、工作温度以及磨耗。对一般道路用胎来说,通常会选用较硬的材质是必须的,一方面是为了高速公路上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轮胎寿命的考量。
轮胎与行路性的关系
轮胎对行路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和弹簧的任务有许多相同之处,轮胎扮演着吸收小振动的角色。太高的胎压或是较硬的胎壁设计都会使行路舒适性变得粗糙。要改善低扁平比轮胎舒适性不佳的唯一方法就是降低胎压,在一般街道和路面较差的道路将胎压降到适当胎压的下限,要上高速公路时再把胎压提高,虽然效果有限但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轮胎的保养
高性能轮胎对操控性和安全性来说都是一项很值得投资的项目,如果能够好好照顾你的轮胎将会使轮胎的性能得以持续维持在最佳状态,并且增加轮胎的寿命。因此特别提出几点有关轮胎保养的注意事项:
一、在胎压不足的情况下不要开车上路或长时间泊车,必须立刻处置,因为这会造成胎壁和胎面的损伤、变形,尤其这些损伤与变形有时肉眼并不易察觉,但会造成安全上严重的潜在危机,如果只发生在某一轮或某一边还会破坏操控的平衡。即使是轻微的胎压不足都至少会造成轮胎磨耗的增加,因此笔者和车狂都一再重申一支准确的胎压计是开车的基本配备。
二、胎压过高会使轮胎的接地面积减少,造成行路性粗糙、胎面变形和循迹性的降低,并且会造成胎面中间的磨损大於两边的不正常状态。所以即使在一般的道路行车都要时常检查你的胎压,更别说在赛车场上。
三、过大的外倾角(Camber)和束角(Toe-in或Toe-out)设定,在一般道路上跑会增加胎面的磨耗并会造成行驶上的不安定性,所以定位角度务必要『因地制宜』,更不要只为了美观而把其他一切置之不理。
四、轮胎的平衡也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平衡不良的轮胎会造成行驶时的抖动,这抖动会经由方向盘传至驾驶人的手上,不但降低行车稳定性,并会把胎面变得凹凸不平。所以当你突然感觉到来自轮胎的新的抖动,应该马上检查轮胎的平衡,很可能是轮胎的平衡配重铅块脱落了,务必在伤害造成之前即时补救。
五、定期的检查轮胎的磨耗情况。除了胎纹的厚度更要留意轮胎的中央和两侧是否有不正常的磨损出现。如果中间胎纹的磨耗大於两侧,那麽是胎压过高所造成的;若是两侧磨损大於中间那肯定是胎压不足。如果圆周出现凹凸不平的情况那麽是轮胎本身的平衡度不佳。如果胎壁出现凸起的现象,那可能是胎压严重不足又持续行驶或长时间泊车所导致胎壁钢丝变形、受损所造成的。如果出现外侧或内侧单边的不正常磨损,那麽你的四轮定位角度肯定有问题。细心的观察才能防微杜渐。
六、轮胎的性能会因为胎质的变硬而退化,而胎质的变硬最主要的因素是时间。紫外线和新鲜空气都会加速橡胶的老化,所以如果你要收藏堪用或备用的轮胎(尤其是高性能的赛车胎),那麽建议你先用不透明的塑胶袋把它包起来,如此一来可隔绝紫外线和新鲜空气,有效的延长轮胎的寿命。
七、高性能胎在剧烈操驾後会产生热,胎质越软的胎越容易蓄热,造成胎面的高温,所以如果轮胎的材质软到行驶後会产生胎面的热溶现象我们就称为热溶胎。热溶的胎面会黏起路面的小砂石,在剧烈操驾或是比赛结束後必须将胎面的异物清除乾净,否则日後会有戳破胎面的危险。
八、抓地力和耐磨性就如同操控性和舒适性间的相互冲突,轮胎的磨耗系数(Tread Wear)越低表示胎质越软,轮胎的胎抓地力也越强,但也表示磨损越快。这是选购高性能轮胎之前应有的认识。有人用『厂胎』在一万公里磨合後把轮胎对调,但如果你用热溶胎而且常在无人的路上探索驾驶的乐趣,那麽一万公里後可能已经变成光头胎了。
悬吊系统存在的意义有二:隔离路面的不平使行驶更舒适;行经不平路面时保持轮胎与路面接触。而改良悬吊对『车狂人』来说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改善操控性。
滑移角(Tire Slip Angle)
充气轮胎实在是一项不可思议的发明。它扮演着传递汽车动力性能的角色。任何有关操控的讨论都要先从轮胎开始谈起,轮胎胎印上的橡胶分子是车子和地面唯一的接触点,他们的表现决定了车子的操控。一个底盘的专家必须去了解轮胎发生了什麽事并且要在必要时改变设定。轮胎是个弹性体,任何方向的受力都会使它产生变形,它的特性之一就是转弯时会造成轮胎本身的扭曲,当转动方向盘时,转向拉杆先转动轮圈,轮圈再扭曲轮胎,被扭曲的轮胎由於橡皮的弹性会有恢复原来形状的趋势,这个趋势会驱驶胎面转向,但是胎面和轮圈所转的角度并不会完全相同,而是会有一个小角度的差异。所谓滑移角是机械学名词,用来表示车子行进方向和轮圈所指的方向两者间所成的这个角度。也就是这个角度可使驾驶人感觉到车子过弯时的反应。一部车若没有滑移角而要高速过弯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驾驶人将感受不到滑胎的任何警告。鸡和鸡蛋的问题也出现在滑移角和转向力的问题上,转向力会导致滑移角,滑移角导致转向力。基本上滑移角是轮胎的抓地力用来抵抗轮圈对轮胎所施的侧向力,由於轮胎具有弹性所以当它抓附在地面时若施给它一个侧向的力它会产生一个力量来使轮胎恢复原来的形状,转向力由於轮胎的扭曲而存在於路面和胎面之间,这个力量和转向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转向力是用来衡量轮胎的抗侧滑能力,但是在没有轮胎扭曲和滑移角的情况下,转向力是不存在的。滑移角和转向力会随着弯道半径的缩小而增加,但是当增加到一个限度时轮胎会产生打滑,这就时就叫最大滑移角。由於滑移角只被定义在轮胎未打滑之前的情况,所以当车子行驶在滑溜的路面时滑移角是没有意义的。轮胎打滑後车轮的方向和车身行进的方向并不会有直接的关系,除非减速或是回方向盘加大行进的半径,让轮胎重新获得抓地力,试着想像在冰上开车时就算你任意转动方向盘也不易对行进方向产生影响。
滑移角和转向力(Cornering Force)
当驾驶人转动方向盘时,首先转动的是轮圈。接着转向力会传送到前轮的胎壁,转向例会使胎壁产生扭曲,接着改变胎印的方向使车辆转向。当转向力传到轮圈时胎壁立刻跟着扭曲。转向力小滑移角就小,转向力增加时滑移角就会跟着增加。最大的转向力(轮胎的极限),会产生一个最大的滑移角。超过这个值转向力会减小,轮胎会产生打滑。转向不足和转向过度
假如有某一个轮胎比其他三个轮胎提早出现了滑胎的情况那就表示这部车的操控平衡上出现了分配不良的问题。一般来说前轮和後轮的滑移角并不一样,它们会各自循着不同的路径轨迹在路面上行进,当前轮的滑移角大於後轮时会呈现转向不足,当後轮的滑移角大於前轮时就变成了转向过度,如果前後轮的滑移角相同时,那麽转向就成了中性,也就是达到了操控平衡的最佳境界。换句话说,当一不车转向不足时那麽前轮橡胶分子所画出的轨迹半径会大於後轮,转向过度则情况相反。一部转向过度的车,在达到轮胎附着力的极限後,後轮会先滑出;而一部转向不足的车则会有抵抗转向的趋势。
滑移率
最大的循迹性表示所能承受最大的刹车力和加速力,而滑移比例是指轮胎直进时刹车或加速时轮胎胎印和路面间所产生的滑移。0滑移就表示车子行进的距离和轮胎胎面所转过的距离相等。100%滑移就表示任何轮胎的转动并部会造成车身的移动,当然也可说是车身的行进不须靠轮胎的转动(这种情形出现在行进中的车辆四伦锁死时)。要达到零滑移几乎是不可能,即使在循迹性最佳的状况都会有5~10%的滑移率,也就是轮胎转了100m时车子只移动了90~95m,如果滑移率超过了10%,那就表示循迹性不佳且加速和刹车表现都会恶化。
操控马力(Handling Horsepower)
操控马力指的是轮胎所能负荷。大家都知道越多的马力表示车子的性能越好,当引擎的马力越大时,加速也就越快。轮胎的操控马力也是如此,对操控性来说,增大轮胎的胎印就像增加引擎的马力,使用胶质较软的轮胎就像换了高角度凸轮轴,空气力学所产生的下压力就像加了涡轮增压器或机械增压器。对轮胎上的橡胶分子来说一定的垂直负荷下所能承受的负荷是一定的,当一部车以它所能最快的速度过弯时,轮胎胎印的橡胶分子也达到了负荷的极限,这个极限我们就称为操控马力。如果还想增加过弯速度,可以减轻车身的重量以减少车身的惯性力和轮胎的侧向负荷,或是加大轮胎的尺寸,选用胎质较软的胎,并改善空力特性。
前後胎印比
假如一部车有完美的50-50的前後配重,那麽在稳定的过弯(过弯速度不变)时,前後轮所承受的离心力负荷应该是一样的。在减速或刹车的情况下,因为部份车身重量会由後往前移所以前轮的负荷是比较重的。反之在直线加速时前轮的部份重量也会转移到後轮。如果驱动轮在後轮那麽加速时的抓地表现会比较好,滑移率会比较低。所以对一部马力不大且配重比为50-50的後驱车来说,前後轮的整体负荷(过弯、加速、减速)是几乎相等的。假如你因此推测这不车所需的前後轮胎印是相同的,那麽你就答对了。前後车轮所需的胎印比例和前後轮所受的负荷比例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对一部前後轮负荷比例为60-40的车来说,它所需的前後轮胎印比例亦为60-40。你或许会问:目前的车几乎都是配置四轮尺寸相等的轮胎(胎印相同),但为何车身配重大多不是50-50?事实上大部分的车都是前轮配重较重。此外前驱的的前轮荷重较重为何不见采用较大的前轮设计。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便利性,一方面是为了制造厂一方面是为了使用者的缘故。毕竟准钡慕种尺寸的备胎任谁都会觉得不方便。第二个原因是使用了比所需要的更大的後轮会有转向不足的倾向,对大多数驾驶人来说可改善行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再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前轮荷重较重过弯时的负荷也会比较大,再相同的过弯速度下会有比较大的滑移角,也就是前轮的滑移角会大过後轮的,转向不足的情况就会发生。
外倾角和循迹性
悬吊的设定中最重要的大概就是外倾角,外倾角决定了车子静态时的轮胎贴地性。0度时轮胎胎印的橡胶分子的贴地性最平均也最佳,当刹车时我们希望四个轮子的胎印是平贴地面,加速时我们希望驱动轮是平贴路面,而过弯时我们也希望轮胎能平贴於地面,尤其是两个弯外轮。在刹车和加速时最佳的外倾角是0度,在过弯时负0.125~0.25度的外倾角可增加转向力。在直线和弯道上所需的外倾角设定是完全不同的,事实上还需要配合悬调整体的设定并考虑车身滚动的问题,才能得到正确的设定角度。
轮胎和轮圈的选择
什麽是选择最适用轮胎和轮圈最重要的因素?尤其在众多品牌和型式中选择尤其困难,在这里提供一些方法供你叁考。首先,考虑你的车的用途,严格来说就是考虑你轮胎的用途,假如这不车式你每天的代步车,那麽轮胎的耐磨性可能式你最重要的考量,高性能轮胎有很好的抓地力,但磨耗也是一流。同时由於胎纹也会尽量的减少所以湿地上的表现也不理想,更别提泥地或是雪地上的表现了。(在一般道路上用D98J的朋友一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住在多雨潮湿的地区,那麽一套以湿地抓地表现见长的雨胎可能是不错的选择。在湿地上以正常的方式行车,胎温提升不易,也就不容易达到高性能胎的最佳工作温度,会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叹。其次要考虑宽度和扁平比,随着引擎技术的进步,单位容积输出的马力不断的提升,配合整体性能的提升,轮胎也不可避免的加大尺寸,扁平比也有持续降低的趋势,以1600c.c.的车来说10年前的马力基准是90匹,而现在的标准订在125匹应该是比较合理,以前配175/70-13的胎,一般车主通常升级到185/60-14,发烧级的则是用195/50-15,这已是上限。目前的趋势则是搭配185/65-14,而195/55-15,205/45-16则是升级的目标。轮胎宽度的升级要配合马力做适当的搭配,除了美观之外其他机件的负荷也是要一并考虑的。若马力和悬吊没有做大幅度的提升,那麽比原厂设定高一级的轮胎尺寸就已足够。
汽车行车电脑(ECU)为什么需要改装
今天的汽车在每个环节上都应用了计算机,光是驾驶席上的微型计算机便可把座椅、后视镜和方向盘等设定记忆下来,不同的驾驶者要使用时可以很快地切换到自己先前设定的理想驾驶位置。但在改装发烧友眼中,计算机只有一个芯片,那就是控制整车动力的 Engine Control Unit(ECU 发动机控制单元 ) 。今年以来,国外的汽车芯片改装品牌相继进入中国市场,比较有名的品牌有 Superchips 、 REVO 、 NEUSPEED 等,其中 REVO 、 NEUSPEED 主要集中在大众车系的改装,而在英国有 30 年历史的 Superchips 则适用国内市场 90% 以上车型。
现在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ECU 的功能是什么,然后再看它的改装方法。
电脑控制基本原理
要让一台发动机产生动力,我们首先要按一定的比例把空气和燃料供应到汽缸内(一般空燃比 AFR 值设定在 1 ﹕ 14.7 ,即一份燃料, 14.7 份空气,这比例最符合环保要求),然后在一个适合的时机把这空燃混合体点燃,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膨胀气体会把刚好到达汽缸冲程顶点的活塞入下推以产生动力。这个基本要领看上去甚为简单,应该用不上什么高超的电子讲述,但现实往往是比想象中复杂很多,首先是汽车的行车速度并不是固定的,行车速度越高,发动机便需获取越多的空气。为了保持稳定的空燃比例,车子的供油系统必须相应地修正燃料的供应量。能够在每个时刻和工况下都使最适量的空燃混合体进入发动机内并在最佳时机完全燃烧,是自汽车发明后工程师一直追求的最理想境界,但机械式的化油器和点火系统始终达不到这样全面而完美的效果,直至计算机化的电子ECU出现才把这种情形完全改观。
电子ECU是一个微型计算机,内有集成电路以及其它精密的电子组件,作用相当于一个 “ 中枢神经 ” ,里面储存了大量对应不同天气环境与发动机工况下理想的燃油供应值和点火正时值组合。 “ 中枢神经 ” 通过对来自众多传感器的进气管空气流量、温度、节气门的开启角度、删节轴转速等数据进行汇集、分析和计算,在千分之几秒内高速油量来配合实时的环境和工况,再在形成理想比例的混合气进入气缸后发出点火值念,保证气缸内的燃料完全燃烧,减少了废气排放物和燃油消耗之余亦提高了进气效率,增强了发动机的功率和扭矩。经计算机监控的发动机,基本上在全时间都能控制发挥最佳效率的空燃比和点火时间,达到了在化油器和机械点火系统时代不可想象的省油+大功率的梦幻效果。以国内车迷都很熟悉的上海大众桑塔纳为例,老款的化油器1 . 8升发动机只有88 . 5 hp(66kw) 功率,但转用了由电子ECU监控的电喷发动机后,韵肱量和基本设计不变的情况下,最大功率竟提升超过12% —— 达到99 hp( 74 kw) !而耗油量更从每百公里 7 . 9升 下降至5 . 7升 ,另外同系的 1 . 6升 发动机在电子化后最大功率也有86 hp ,几乎追上了老款 1 . 8升的功率。最后在计算机优化整个燃烧过程和在三元催化器的帮助下,这款二十多拭上前设计的汽车尾气排放也达到了欧2标准,由此可见电子ECU的威力。
为何要改
引擎喷射计算机简称 ECU(ENGINE CONTROL UNIT) 例如: BOSCH 、 SIEMENS 、 MM ……。生产厂商均为国际跨国企业,生产产品均销售至全世界使用。因每个国家汽油品质、温度、大气压力、湿度、引擎形式上的差异 ECU 程序软件设定上须符合各国的条件来使用,才不致水土不服,故在设定上保留很多的空间可供改装。
另外,汽车品牌厂商在调校发动机参数时一般是要考虑发动机在最恶劣的环境或者是长时间不保养状态下也能正常使用,也就是说整车厂商总是按最保守的方式来设置发动机输出,所以,车主只要能保证定期给汽车做保养,就完全可以通过重新调校发动机参数来获得更大的输出来获得超凡的驾驶快感。
因此在大多情形下,原装ECU内的程序是一个符合众多条件的取佳妥协。以空燃比(AFR)为例,原厂编程员可能会把某些行车情况下(如在等速行车时)的AFR调得稀一点(即油少气多)来减低油耗,以便通过一些国家的油耗测试标准,面貌一新其它的时间里原厂ECU的AFR大都会设定在上文提及的 1 ﹕ 14.7 ,因为这是最容易符合尾气标准的比例。但对大部份发动机来说,能发出最大动力的AFR却是在混合气较浓(即油多气少)的范围内。同样为了拓宽车子的燃油适应性(不同地区的不同标号的燃油),原厂设定的点火提前角一般都可适应较低标号的燃油(发动机在不同的点火提前角点火时输出功率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你现在发动机的点火提前角未必能与你现在使用标号的燃油搭配最佳 …… 如果可以把原装程序向偏向动力表现方面修改一个,便能把马力增大 10 %( turbo 车更可达 30 %),看到这里,你是否心痒痒地想动手改ECU呢?
行车电脑改装分类
改装 ECU 有多种方法,其中最简单的是一种已流行十多年的转换储存程序芯片方式,更换不同编程的芯片时,只要把 ECU 的背板拆开,拔掉原来的芯片再换上新的芯片便完事了,由于一些旧款的 E-ROM 芯片仅可写入程序一次,因此每次修改程序后都须用刻录机把程序刻入空白芯片来替换出原来的芯片。近年很多新车的 ECU 使用了可以多次重复读写的 Flash-Rom ( 快闪记忆 ) 芯片,在修改程序时不用更换空白芯片便可直接加载,较 E-Rom 方便多了。但不论是哪种形式的芯片,原厂和芯片改装商设计时都会加入保护设计来防止被译码和盗拷,因此在改装时,芯片改装经销商先要把每台车的数据上传到芯片改装商去认证车身号码、 ECU 编号、年份 / 规格。在数据确定后,相关的程序才下传到经销商的电脑,技师再用刻录机把数据写入空白芯片或经原来用作连接原厂检测电脑的插口,把 ECU 内的 Flash-Rom 芯片程序更新。这种形式的 ECU 改装方法不会给予车迷任何的调整空间,但好处是省心省时,十分适合一些没有或只是轻度改动过发动机 ( 包括进排气系统 ) 的原装车。(此种改装能保存车上的原装电子功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