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柳州 - 建现代都市 造宜居城市

 ZXP & zxp 2009-04-23
建现代都市 造宜居城市
2008-12-02 10:34:00   柳州新闻网   统筹策划 蔡德宪 图文报道 刘丽虹


    ——自治区成立50大庆柳州图影之四·城建篇



    柳州全景



    河东新区



    今日潭中高架桥



    即将竣工的静兰大桥


    鱼峰路旧景


    □统筹策划 蔡德宪 图文报道 刘丽虹
    若干年前,曾经有人戏说:柳州是全国最大的“县城”。之所以说柳州是“县城”,因为有人将柳州的城建与南宁比、与桂林比,城市道路、人居环境、交通设施、市政管网等城市建设的硬件相对落后,加上工业城市的烙印,环境污染的影响,“县城”成了柳州一段时间挥之不去影子。

  自1958年自治区将柳州市定位为工业城市后,我市的城建即进入了以工业布点来带动城市建设和扩张的阶段。1959年4月,市城建局结合经济依据变动和苏联专家的建议,对我市城建的远期目标进行了补充修改。1960年6月,由国家建筑工程部城市规划局柳州工作组指导协助,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修建规划,完成柳北、河西两个新工业区的分区规划及各种工程管线的综合和绿化规划等技术资料,10月,编写《柳州市总体规划说明书》,初步奠定了我市城市规划的工作基础。

1963年底,自治区工程局城建处和市城建局编制《柳州市1964年-1970年城市建设规划(草案)》。该草案用地规模没有扩大,主要对住宅建设及基础设施投资进行了调整。1972年以后,我市的城建规划是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搞小城镇”的思想作指导,城市建设没有起色。1987年,我市重新进行规划编制,扩大了城市规模,城市性质和总体布局均有较大的变化。我市以工业基本建设来带动城市建设,形成了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基本框架,并确立起了柳州工业城市的地位;同时,把交通运输建设作为城市建设一个重要环节来推进。期间一批主干道路建成,构成了城市道路交通的初步框架。

  1993年,修编《柳州市1993年-2015年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充分论证我市在广西乃至在西南地域的战略地位,采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思想、新方法,开始重视经济建设与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一些重大问题的考虑超出了50年的远景,更为重视营造现代化城市生活环境,建设独特的山水风貌城市。到了2002年,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大批城市道路、桥梁、管网等基础设施和大型公共建筑相继建成使用,进一步提升了柳州的城市形象和知名度。这个时期,我市房地产业开始起步,胜利、屏山、桂中等一批小区建成,进一步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

  我市从2002年起启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建设规模和投资力度前所未有,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路桥建设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更加完备,仅2003年的城市拆迁量就相当于过去10年的总和。先后建起了5座跨江大桥、4座大型立交桥、2个城市隧道,并对部分城市干道及四个方向的进出城道路进行全面改扩建,形成了内外畅通的“田”字型城市路网结构。

  接着启动两翼,开发河东和启动阳和,加快城市东扩,迅速拉开了城市发展框架。2006年9月,市十次党代会提出“一心两城、完善老城、建设新城、扩大两翼、重点向东”的城市发展方向,并设立了柳东新区。

  在此基础上,最近召开的市委十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又提出了努力实现“城市转型”和建设宜居城市的奋斗目标。

  如今,我市又在唱城建大戏——一环、二桥、三立交、四条沿江道路、五片区路网、六条进出口道路和七个亮点工程。目前,全市上下正在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加快推进“十大重点工程”建设,掀起建设现代都市、打造宜居城市的新高潮。
自治区成立五十年来柳州城建大事记

  1958年——
  ●6月,市人委举行第三次会议,通过《柳州市1958年筹集柳江大桥和地方工业建设资金工作计划》,同时成立"筹集柳江大桥和地方工业建设资金委员会"。8月柳江大桥动工,次年秋因故停工。

  1964年——
  ●柳侯公园扩建工程动工,历时一年。扩建后的柳侯公园面积由原来的4.70公顷扩大到18.15公顷。

  1966年——
  ●3月1日,为配合柳州公路大桥施工,龙城路和八一路开始动工,两路均于5月1日建成通车。
    ●3月15日柳州公路大桥举行开工典礼。

  1967年——
  ●4月,人民广场扩建工程竣工。

    1968年——
    ●12月,我市第一座公路跨江大桥——柳江大桥建成通车。

  1974年——
  ●我市编制《柳州市城市建设规划》,城市的性质为:“是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工业城市,又是连接西南、中南、华东各省的铁路交通枢纽”。

  1978年——
  ●胜利小区动工兴建,占地21.15公顷,至1990年建成住宅楼120栋,共26.9万平方米。

  1980年——
  ●高3.1米,重约4吨的刘三姐汉白玉重建塑像在立鱼峰半山腰落成。

  1982年——
  ●始建于1978年的市工业技术推广站建成。

    1984年
    ●5月,河东大桥(市民俗称“二桥”)建成通车。

  1987年——
  ●5月,高5.6米、重30余吨的柳宗元花岗岩雕刻塑像在柳侯公园落成。

  1988年——
  ●潭中大道开工建设,次年9月29日竣工,构成连通河东、河西工业区的内环交通东西向主干道。

  1989年——
  ●壶东大桥(市民俗称“三桥”)建成通车,工期415天,创广西建桥史最快记录。

  1991年——
  ●11月市区第四座跨江公路大桥——壶西大桥奠基仪式在河西举行。

  1996年——
  ●10月,投资1200万元、长1500米的东环大道第一期拓宽工程竣工。

  1999年——
    ●市内首条步行街——中山中路步行街和五星小游园动工兴建。

    2003年——
    ●市政府宣布,从当年起,将加大力度筹备建设61项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柳州城建重大项目投资达43亿元,续建和上马的重点建设项目有67项,城建投资规模和建设项目数量均前所未有。

    2004年——
    ●我市城建项目投资38.85亿元,完成项目35个。双冲、红光两座跨江大桥的竣工通车,加上阳和、胜利、龙屯等立交桥的建成和16条城市道路的开通,组成了城内环路与中心骨架城市道路交通的“田”字型路网,城市规模得到有效外扩。

    2005年——
    ●我市实施的市政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共63项,前期的有38项。全年建成投入使用共20项,累计完成投资33.5亿元,完成年计划117%。六条城市进出口道路全面开工,桂柳路、三门江大桥建设加快。阳和大道、阳和南路、古亭大道、桂中大道建成通车,新区路网骨架基本形成;文昌大桥、阳和大桥建成使用,城市路网结构进一步得到完善。

    2007年——
    ●市区建成区面积已扩展到112.5平方公里,约相当于解放前的33个柳州城;市区人口已达101.84万人,是解放前的9倍多。

    2008年——
    ●在市委十届六次全会上,市委书记陈刚在报告中指出:要努力掀起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带动城市形象有飞跃式的提升。重点加快推进“十大建设工程”,着力打造一批具备较大规模和恢宏气势的城市建设精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