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程教育中媒体分析和选择的三维模型

 zhuylruby 2009-05-18

冯晓英,陈丽

(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

摘要:目前我国远程教育正处于从卫星广播电视教育向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远程教育转型的过渡时期。为了有效地提高远程教育的办学质量,远程教育机构纷纷引进各种新媒体。但是,在新媒体的选择和应用过程中,常常片面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忽视媒体应用的条件和媒体的教学适应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媒体分析和选择的系统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建构远程教育中媒体功能的系统分析模型,以指导远程教育机构正确分析和选择媒体。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在文献研究、问卷和访谈的基础上,结合研究者多年媒体开发和应用的经验,提出了由技术维度、教学维度、实现维度三个维度组成的媒体分析模型,且利用该模型,对主要媒体的特点进行了全面分析。作者希望,该模型及媒体特性分析表格能够为远程教育机构的媒体选择提供分析方法和选择依据。

关键词:远程教育;媒体选择;三维模型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

媒体选择包括宏观媒体选择和微观媒体选择。宏观媒体选择是指远程教育机构决定向所有课程提供哪些媒体可能性的选择过程。微观媒体选择是指在特定课程开发过程中确定向特定学习者提供哪些形式课程媒体资源的选择过程。在国外远程教学实践中,远程教育机构进行宏观媒体选择的方法是在成本综合考虑人力资源和组织机构等管理因素,向课程开发人员提供尽可能大的媒体选择空间。课程开发人员将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和学生认知规律等教与学的因素,选择合适课程的媒体和媒体组合方法。在我国远程教育实践中,宏观媒体选择通常不是确定向课程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媒体,而是直接为所有的课程确定统一的媒体和组合方式。这种省略微观媒体选择过程的做法,必然造成课程中使用的媒体和资源形式不符合学生和课程的特殊需要,也就不可能实现利用新媒体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这个结果与启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初衷背道而驰。

为了改善上述媒体选择的盲目局面,非常有必要强调媒体选择的两层次方法,帮助远程教育机构明确和区分宏观媒体选择和微观媒体选择的任务;更需要为两个层次的媒体选择提供全面而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决策依据。本研究的目的是建构远程教育中媒体功能的系统分析模型,以指导远程教育机构正确分析和选择媒体。

二、媒体分析和选择方法的研究现状

作者对国内外关于媒体选择方法的文献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调研,发现,截止到目前为止,关于远程教育中媒体分析和选择方法的研究成果还比较零散。国外远程教育领域媒体理论方面著作较多的专家有英国开放大学的Laurillard、加拿大英哥伦比亚大学的Bates和台湾空中大学的杨家兴教授。

Laurillard的媒体选择理论重点从远程教学功能的角度分析媒体的特性,其中包括媒体的会话性、交互性、适应性、反思性4个方面[1]Laurillard特别强调媒体的交互性,认为媒体的交互性直接决定远程教育中交互的质量[2]Laurillard的媒体选择原则重点考虑了媒体在教与学方面的特性,而没有考虑媒体的技术特性以及组织和管理方面的因素。

Bates提出了远程教育中技术媒体选择的ACTIONS原则,其中包括可获得性、成本、教学、交互性、用户友好性、组织管理问题、新颖性和速度[3]Bates的媒体选择原则考虑了影响媒体选择的多方面因素,但只是罗列出了需要考虑的问题,没有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进一步解决如何分析每个因素,以及如何综合上述因素做出选择。

台湾空中大学的杨家兴教授试图用表格的形式比较各种媒体的教学功能,杨家兴的媒体选择评价表主要包括媒体特征、成本效益和管理方便性等维度[4]。遗憾的是杨家兴止步于比较,并没有深入研究如何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媒体选择。

从上述调研结果不难发现,与传统课堂教学中媒体选择的方法相比,远程教育领域中尚没有类似加涅针对传统课程教学提出的结构化的、多维度的媒体模型和实用的工具。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根据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应该从多个维度分析远程教育中媒体的特性,每个维度应该包括多个特性,媒体的选择应该在对所有特性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综合判断。

我们综合了LaurillardBates和杨家兴的研究成果,并补充了媒体选择的其他必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将这些因素归结为三个大维度,即媒体的技术维度、媒体的教学维度和媒体的实现维度,并总结了每个维度的具体特性,初步形成了媒体分析和选择的模型。

在此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在英国亨利管理学院(Henley Management College)和英国开放大学(UK Open University)的部分教师、研究人员和远程学习者中进行了咨询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媒体分析和选择模型中的三个维度得到实践者的普遍认可,具体特性需要补充和修改。根据调查建议,研究人员又对各个维度的具体特性进行了增补、删减和修改,最后形成了远程教育媒体分析和选择的三维模型。

四、媒体分析和选择的三维模型

远程教育媒体分析和选择的三维模型包括技术维度、教学维度和组织管理维度(实现维度),如图所示。每个维度包含多个同质的特性,技术维度定义了媒体的主要技术特性;教学维度定义了媒体与教和学有关的主要特性;实现维度定义了与媒体应用过程中组织管理相关的主要特性。其中,为了突出媒体教学维度特性在媒体分析和选择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维度又被划分为教学目标类特性、教学过程类特性和教学模式类特性三类特性,每一类特性中又包含多个同质的特性。


        (
)技术维度。媒体技术维度方面的特性包括:可获得性、可靠性、可重复使用性、灵活性、通信性能、用户友好性等6个特性。

1.可获得性。可获得性是指学习者是否可以获得所选择的媒体,这是选择媒体时要首先考虑的因素。不管媒体的其他特征如何重要,如果学习者根本就得不到,这样的媒体一定不会真正帮助学生。

2.可靠性。可靠性是指某种媒体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程度。许多仍处于试用阶段的新媒体,尽管具有旧媒体不可比拟的新功能,但在运行中容易出现不正常现象,例如:死机等,在实际教学中会干扰教学,造成学生学习的中断。

3.可重复使用性。可重复使用性是指媒体可反复使用的程度,例如,CD-ROM和多媒体教学软件通常是可以重复使用的教学媒体,数据库更是便于学生多次访问;音视频会议教学由于其实时性,不便于重复使用,但如果将教学过程录制成录像带,就大大提高了可重复使用性。Kaye认为“这种可重复使用性在学习上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很多学生在面对面教学中需

要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教师说的每一句话,而可重复性使得这种压力没有了;所有的内容都在那儿,甚至还可以看到其他同学发表的有价值的意见。”[3]

4.灵活性。灵活性是指媒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两方面的灵活性,它反映了媒体对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程度。在灵活性方面,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利用印刷材料进行学习,而其他媒体都需要特殊的设备做支持,因此与印刷材料相比,其他媒体的灵活性都相对不足。灵活性对于为分布式学习的成人在职学生服务的课程应该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

5.通信性能。通信性能是指媒体能够实现的交互类型,例如:单向还是双向,实时还是非实时,一点对几点还是多点对多点。媒体的通信性能直接影响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同的通信性能更适合不同类型的学习目标。例如,双向实时交互的电视会议系统对激发学生的持续性学习动机非常有效,但是对于培养学生深层次思维能力明显不如网络环境中非实时交互的BBS。通信性能是教学设计人员在为特定课程或者特定内容选择媒体时要特别重点考虑的因素。

6.用户友好性。用户友好性是指媒体是否操作方便,界面是否美观、清楚,是否有清楚的操作指南或者是错误帮助。例如,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中,网络教学平台和双向交互教学系统在具有强大功能的同时,操作也更复杂。这类媒体对信息素养较弱的学习者,常常会因为不能很好地操作媒体而造成学习的不流畅。为了帮助学习者较好地利用复杂媒体进行学习,媒体应该能为使用者提供了操作帮助和错误提示。

()教学维度。教学维度是目前媒体分析和选择中常常被忽略但又是最重要的因素。教学维度应该是媒体选择过程中重点考虑的因素。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机构中用宏观的媒体选择替代了微观的媒体选择,而宏观的媒体选择很难深入考虑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等教与学过程的因素,这就必然造成媒体选择不能符合课程学习的需要。为了深入揭示与媒体选择相关的教与学的因素,教学维度又可进一步被划分为教学目标类特性、教学过程类特性和教学方法类特性三类特性。

1.认知目标类特性。教学目标类特性是指媒体促进实现各类学习目标的特性,这里重点研究对认知领域学习目标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总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展开。媒体选择时必需考虑不同的媒体对于教学目标实现的作用。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等三大领域。而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目标,对于媒体特性而言,分析比较困难,难以选择合适的参照标准,因此这里暂不考虑。我们重点考虑媒体的认知领域学习目标类特性。按照布卢姆的分类,认知领域的目标类特性包括6

层次,: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1)识记能力。识记能力是指对所学习的知识材料的回忆,识记是认知目标中最低层次的能力,它所要求的主要心理过程是记忆。有些媒体,例如印刷教材,比较利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记忆。

(2)领会能力。领会能力是指理解和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是否领会了知识材料,可以通过转换(用自己的话或者与原先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解释(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括)、推断(预测发展趋势)等三种形式来验证。与实时交互的视频会议系统相比,非实时的在线论坛,由于让学习者有更多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以及更多消化、表达、转换学习内容的机会,从而更加有利于实现“领会”的学习目标。

(3)运用能力。运用能力是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的能力要以识记和领会为基础,是较高水平的理解。传统的印刷材料在帮助学习者识记和领会学习内容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运用能力的培养方面,其他媒体,例如非实时在线论坛、WebQuest,更具有优势。

(4)分析能力。分析能力是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它包括对各个部分的鉴别,分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认识其中的组织结构。与印刷材料、光盘、视频会议系统等媒体相比,非实时在线论坛、实时在线聊天工具等媒体,由于能够更多地、更深层次地促进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教学交互,因此更加有助于学习者分析能力的培养。

(5)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是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它所强调的是创造能力,即形成新的模式或结构的能力。例如,曾经在美国教育界流行一时的WebQuest,在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能力方面就比较突出。

(6)评价能力。评价能力是指对材料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例如,判断某篇文章的水平与价值,或判断某个学术观点的可信度等。有利于学生协作学习的媒体,往往更有助于对学习者评价能力的培养。例如,非实时在线论坛,由于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和分享观点的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反思,因此对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比较有利。

2.教学过程类特性。教学过程类特性是指媒体支持各类主要教学策略的特性。这里的支持包括:呈现特性、交互特性、适应特性、反思特性和学习者控制等5方面的特性。

(1)呈现特性。呈现特性是指媒体在呈现学习内容上的丰富性。例如,印刷材料只能以文本的、静态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而网络课件则可以以音频流、视频流、flash等多种形式,动态地、多元化地呈现学习内容,这种强大的呈现特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因此,呈现特性是媒体在教学过程方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特性。

(2)交互特性。交互的含义是很广泛的,在教学过程类特性中的交互性,确切地是指教学交互性。学习就是通过教学交互来实现的,教学交互是学习过程的基本功能属性[5]。教学交互是一种发生在学生和学习环境之间的事件,它包括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包括学生和各种物化的资源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5]。在远程教育发展的前两个阶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主要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媒体传播教学模式主要是单向信息传播,学生作为学习者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不能与媒体之间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互。与前两代相比,第三代远程教育中交互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一,学生可以通过与媒体的直接交互进行学习;其二,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远程交流与协作[6]。因此,交互特性,或称教学交互特性,是媒体在教学过程方面最为重要的特性。

(3)适应特性。适应特性是指媒体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学习者可以通过媒体与教师进行个别化交互,教师能够通过媒体及时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其二,学习过程中,媒体可以像教师一样,根据学习者对现有学习内容的理解等信息来不断调整以后的学习策略,为学习者提供个别化学习的环境。例如:某些网络课件中采用的代理,甚至智能代理,就能够根据学习者的反馈,即时地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4)反思特性。反思特性是指媒体是否能够促进学习者对于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反馈进行反思,以及是否能够提供学习者反思的机会和时间。例如,BBS或异步论坛,由于是非实时交互,能够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深刻思考,并能提供不同观点的共享,从而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反思。

(5)学习者控制。学习者控制性是指学习者在使用某种媒体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对媒体的控制程度。远程教学活动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主导者,媒体应当给予学习者一定的控制权利,使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学习状态,自主地决定学习步调、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学习顺序等。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控制程度直接决定了学习的主动参与性。但是,学习者控制权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有效的学习发生,只有在媒体提供的学习者控制权处,在合适的教学控制平衡点时,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9]。例如,电子邮件和非实时网上论坛,由于能够给学习者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由,学习者可以决定什么时间提问、什么时间答复、什么时间学习他人经验,等等,因此具有很好的学习者控制特性。相反,视频会议系统由于是实时的,而且通常由教师来控制这一段集中教学时间里的教学内容和进程,学习者通常很难自行决定教学的过程和节奏,因此学习者控制性较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更多地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3.教学模式类特性。教学模式类特性是指媒体支持各类教学模式的特性。这里的支持包括:同步讲授型、异步讲授型、自学辅导、案例学习、探索学习、讨论学习、协作学习等不同组织形式的特性。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7]。教学模式包含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

其中微观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某一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的教学模式[8]

何克抗把网络教学模式分类为:讲授型(包括同步和异步)、个别辅导、讨论学习、探索学习和协作学习5种类型[9]。董艳等从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过程管理两个维度,把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型分为三大类、10个小类[8]。以集体学习为主的远程教学模式包括:同步讲授型、异步讲授型两类;以个体学习为主的远程教学模式包括:自学辅导、掌握学习、案例学习、问题教学、探索学习等5;以小组学习为主的远程教学模式包括:同步讨论、异步讨论、协作学习等3类。参考以上两种教学模型分类,我们把媒体的教学模式类特性分为:同步讲授型、异步讲授型、个别辅导、案例学习、探索学习、讨论学习、协作学习等7个方面的特性。

(1)同步讲授。同步讲授模式是指分布在不同地点的教师和学习者在同一时间同时登录到教学平台,进行实时交互的教学活动,而且以教师讲授为主。例如,视频会议系统就是典型的适合于同步讲授的远程教学媒体。

(2)异步讲授。异步讲授模式是指教师讲授的材料和资源(文本、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被记录或录制下来,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这些讲授资源,进行学习。例如:光盘、流媒体等多种媒体形式都可以用来支持异步讲授。

(3)自学辅导。自学辅导模式是指以学生自学为主,关键环节上教师给予指导的学习模式。自学要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予学生自学方法上的指导。辅导要求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双向交互。例如:网络CAI课件,就比较适合于自学辅导的学习模式。

(4)案例学习。案例学习模式是指从给定案例的应用和研习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例如:网络资源库就特别适合为学习者提供案例学习的环境。

(5)探索学习。探索学习模式是指设立一些适合由特定学生对象来解决的问题,同时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通过具体的活动实例来培养学生归纳思维能力的学习模式。例如:从最简单的电子邮件到邮件列表,到复杂的学习系统如WebQuest,都适合于探究学习模式。

(6)讨论学习。讨论学习模式是指以同步或异步的方式,在教师指导下,由学习者围绕某一问题或主题教学交流、切磋,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方法。在远程教学模式下,讨论学习必需注意在专业教师的指导和监控下进行,以保证讨论不偏离学习主题。例如:基于Web的软件视频会议系统,可以用作同步讨论学习的平台,它可以允许多个教师和学习者同时登录到会议系统平台上,实时、在线地进行讨论。BBS则可以用作典型的异步讨论学习平台。教师在BBS上创建专门的主题讨论区,学习者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评论。

(7)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模式是指学习者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学习者之间相互合作,共享学习资源,共同承担学习责任,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包括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角色扮演等7种。例如:基于Web的协作学习系统(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WebCL系统),就是专门的通过网络实现远程学习者的协作学习的媒体。

()实现维度

媒体的实现维度包括:成本、速度、学术参与、维护更新、教学组织等5个方面的特性。

1.成本。成本是选择远程教育技术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对于每一种技术,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它的成本结构,因为有些时候校方或教师会遇到这种尴尬的情况:他们选择了一项启动成本较低的技术,也就是初期投入少,但在以后的使用中却不得不面对高额的运行费用或人员费用。我们将远程教育中技术的成本结构划分为以下4个方面:(1)启动成本———启动一项技术最初所需的硬件费用、软件费用及其他相关设备的投入;(2)运行成本———除了与通信相关的传输费用外,还包括对系统的维护和更新费用,以及教学组织上的相关费用。(3)开发成本———这里的开发成本是指使用新的技术开发相关教学课件或教学材料是需要的费用,包括初期开发费用和可能的重复开发费用。(4)人员成本———在远程教学过程

,在技术的启动、运行和开发各个环节,都会有各种相应人员,包括技术人员、媒体专家、教育技术人员,以及教师等的劳务费用支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技术的硬件费用、软件费用,甚至于通信费用,都在不断降低,但未来的趋势是各种人员的成本,尤其是专业人员的成本,会越来越高。

正如Moonen的总结:“对于远程教学的效果和费用都没有精确的指标,因此无法精确衡量远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效果是不确定的,而成本差异非常大。”[10]。我们这里提出的4个方面的成本,也仅供大家在选择技术时参考。

2.速度。实现维度的速度指某种技术能以多快的速度可以应用到课程或教学上,也就是技术最终投入教学使用需要多长周期?应用这种技术后,现有的教学材料需要修改吗(包括形式上和内容上)?如果需要,这种修改是否方便迅捷?需要多长时间?

3.学术参与。在使用技术或者开发相关教学材料的过程中,是否需要教学人员的参与以及需要多大程度的参与。

4.维护更新。技术在远程教学应用中需要多少技术维护的工作,以及是否需要经常对技术更新。有的新技术由于会操作的人不多,如果操作比较复杂,可能就需要专门的技术支持或维护人员来保障教学过程的通畅。

5.教学组织。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使用新的技术后,远程教学过程中是否便于教学组织;对教学组织的要求高吗;原有的教学组织上需要做哪些调整。例如,基于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的实时远程教学或讨论,就可能需要将分散的学习者组织在规定的时间和/或规定的地点开展学习。

以上几个方面,都会对媒体在远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成本产生影响。

五、举例讨论

综合以上的讨论,我们在表格中给出了几种媒体的三维特性的例子,其中包括基于专线或者网络的实时视频会议系统,网络教学中的典型应用:异步在线论坛,以及目前很受学生青睐的同步在线聊天工具(ICQ)。在本文研究过程中,我们实际上是对媒体的每一个维度都设计了类似于下表的表格,对更多的媒体实例进行了比较分析。在这里,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们仅给以三种典型的媒体为例,并且在一张表中统一给出三个维度的特性。对于每个特性的评价,在不同的应用实践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也许会有不同的评价结果,我们这里只是根

据远程继续教育中的理想应用情况以及我们调研的结果,作为媒体三维特性的例子。下面就以此对三种媒体的三维特性举例分析。

()技术维度。以灵活性为例:实时视频会议或计算机会议技术对于时间上的限制比较大,要求教师和学习者能够在某一规定的时间参加学习和讨论。而异步在线论坛,时间上的灵活性比较大,教师和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方便的时候联线,阅读其他成员的留言或者发表意见。同步在线聊天论坛的灵活性则介于二者之间。

()教学维度。1.媒体的教学目标类特性。采用视频会议系统开展的远程教学中,通常主动权和控制权在教师,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因此视频会议系统比较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识记和领会。而在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培养上,非实时在线论坛(BBS)和实时在线聊天工具(ICQ)较为有利,尤其BBS由于能够共享观点,为学习者,尤其是那些害羞、内向的学习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平台。在这个学习平台上,通过阅读和参与同学的讨论,学习者可以很好地锻炼、培养自己的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2.媒体的教学过程类特性。以呈现特性为例。视频会议系统能够通过共享课件、共享应用程序、共享电子白板、共享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呈现知识,因此具有很丰富的呈现特性。随着ICQ功能的不断强大,视频聊天、音频聊天、文件传递都成为可能,因此,ICQ的呈现特性大大加强。相比之下,BBS在知识呈现上的形式就比较单一。再来看看教学交互特性。视频会议系统可以比较方便地实现教师与学生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而在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直接交互方面比较困难。非实时在线论坛则可以更加灵活地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因此具有更好的教学交互性。3.媒体的教学模式类特性。视频会议系统比较适合同步讲授、同步讨论学习等教学模式。而BBS更适合于自学辅导、异步讨论学习,并且可以通过设定一定的学习问题、提供学习资源来开展探索学习。ICQ对于教师为学习者提供实时的个别化辅导非常有用,它也可以用于远程学习者之间的同步讨论学习。

()实现维度。异步在线论坛由于非实时性,对于硬件、软件、通信、学习支持的要求都低,因此费用上是要求最低的。速度上,同步聊天论坛既能保证反馈的实时性,同时低数据量的文本通信又对通信网络没有太大压力,因此是最好的。在维护更新上,异步在线论坛最便于维护、管理和更新,而另两种因为实时的限制则比较困难。在教学组织上,两种同步的技术比较便于实时的教学组织,而异步论坛由于交流的异步性不容易控制讨论的主题、方式等,因此不

便于教学的组织。

 

六、结论

媒体本身并不决定远程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否,但是我们在媒体选择的过程中,应当以媒体特性分析为依据,在应用中扬长避短,尽量发挥每种媒体的优势。没有什么“超媒体”,新的媒体也不一定比老的媒体好。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多元媒体组合,让媒体之间互相补充。尽管本文研究的是媒体选择,但我们仍然要强调教学设计在远程教育中的重要性。成功的教学设计应当考虑如何有效地应用各种媒体的教学维度,把媒体融入到远程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避免陷入“测试新技术”的误区。应当对远程教育的指导教师进行技术应用的培训。教师不仅需要单纯操作的培训,而且需要媒体教学应用方法的培训,即教师需要了解该媒体有哪些教学特性,比如会话性如何,还要了解该种媒体适合哪些教学活动,适合促进哪几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了解媒体的教学维度特性,教师才能够在远程教学中更好地应用媒体,安排更适合于不同媒体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Laurillard,D.RethinkinguniversityTeaching-aframework for theeffective us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M].London:Routledge,1993.

[2]Diana Laurillard.Rethinking UniversityTeaching in a Digital Age[R].Norway:Oslo,

2001—04—03.

[3]Bates,A.W.(Tony).Technology,OpenLearning and Distance Education[M].London:

Routledge,1995.

[4]杨家兴.远程教育情境下的媒体选择与教学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3,(9):2024.

[5]陈丽.术语“教学交互”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4,(2):1216.

[6]陈丽.远程教育中交互规律的认识脉络和研究现状[J].中国远程教育,2004,(1):1419.

[7]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8]董艳,黄荣怀.浅析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模式[DB/OL].http://www./20020905/

3066740.shtml.

[9]何克抗.网络教学结构与网络教学模式探讨[DB/OL].http://www./20010829/

209326.shtml.

[10]Moonen,J.The Efficiency of Telelearning[DB/OL].http://www./publica

tions/jaln/v1n2/pdf/v1n2_moonen.pdf.

责任编辑:李晓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