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程下的校本研训模式与评价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无&涯&轩 2009-05-28

“新课程下的校本研训模式与评价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上虞市教学研究室课题组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长期以来,教师的培训一直依赖于师训部门开展的集中灌输式教育,由于小学教师人数多、地域分散,层次复杂,差异大,工作忙,工学矛盾突出,有一部分教师长期得不到培训。而且,因为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很难及时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效益,实用性不强,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2003年秋季,我市作为浙江省49个省级实验区之一,进入新课程实验。在新课程实验中,广大教师能不能走向自觉,与新课程共生存,共发展,既关系到每个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新课程的平台上进一步提高,更关系到课改实验能否取得成功。这主要依赖于是否能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培训,促成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由于小学教师的数量多、学校分散,教学设施条件和教师教学水平差距大,且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每天都会有新的情况,每时每刻都会发生新的问题,因此,小学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应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中。这样,依靠传统的培训形式,每学期集中举行几次全市性培训,显然难以满足课程实施过程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如何及时解决新课程实施中问题,克服“远水解不了近火”的矛盾,真正实现新课程实施中提出的“全员培训”的要求,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学校教师的需求,将是目前与今后相当长的时间中,县、市级教研工作的一个重点与难点。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进行课程改革,对教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研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规定:“教研机构要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作用”。进行教研制度的创新,建立与基础教育新课程相适应的教研模式,是当前学校改革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教研工作重心下移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提高教育质量的制度保证。

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学习、研讨、反思、交流,这就要求创新培训的模式,学习与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总结我市前段时间部分学校在教师培训中的成功做法,我们认为,小学教师大量的、经常的学习培训活动最有效与实在的是以校为本的培训活动,这样通过学校中经常性教研、科研课题的研究等活动,使教师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更新自己的观念,提高自己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位教师参与培训,使教研、科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助推器。实践证明,以校为本的培训,不仅符合小学实际,是新课程实验的实际需要,更是教师们迫切需求。它能解决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培训主体转换问题,把教师从“要我培训”转到了“我要培训”。

我市在新课程实施前,通过举办研修班、新课程讲习班、学课标、考课标等为新课程实施培训了骨干,在思想与人员方面作了充分的准备,已经有条件,通过骨干引领,开展以校为本的培训。但是如何根据学校实际,开展“多形式、全方位、全员式”的培训,建设学习型的学校、研究型的教研组、备课组,开创教研、科研工作的新格局,创建一套符合本地实际的校本培训模式,建立较为完善的校

本培训评价体系是目前县、市级教研、教科研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确定“新课程下小学教师的校本培训模式与评价研究”课题开展研究。通过进一步探索,从校本培训的内容、形式,管理制度建设、骨干队伍建设,评价体系建立等问题方面有新的认识与突破,为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的校本培训,保证新课程的实施,保驾护航,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最佳平台。

二、        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科教兴国战略中,深刻揭示了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要超前发展,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其先导性、基础性工作,更应领先一步,这是由教育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实验中,谁抓了有效的培训,谁具备了理念新、操作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谁已取得了课改的成功。新课程的核心是为了更好地使每一位儿童得到发展。即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智力优势,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智力潜力,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好的教师能尽可能地去开发学生的潜在素质,传授尽可能知识与经验,培养今后生活和工作中所需的素质。

    教师培训在教师素质提高和终身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好的培训模式,有利于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围绕学校和教师自身发生的事件,遇到的真实教学问题开展针对性的学习研讨活动。目前,在实验中,教师普遍感到缺乏专业指导,随着实验年级增加,教师培训量更大面更广,而且后续培训更为关键与必须,培训任务更为突出,校本培训就成为历史命题与现实的课题。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20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就开始关注以校为本的教育改革,经历了多次曲折发展之后,至20世纪90年代,这一改革又重新受到广泛重视,形成声势浩大的“校本运动”,相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持续不断。

在我国,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三级管理政策的实行,人们开始对以校为本的学校、教师发展策略给予极大的关注。科研兴校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教师成为研究者等口号的提出,表达了对于以校为本的发展策略的热情和期待。

2003年基础教育司在上海召开了“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研讨会”,上海介绍了教科和进修合作开展“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预研工作”的经验。

顾书明在《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5期上发表的《当代中国教育对课程改革校本化发展之规约》一文中,“以学校为基地面研制开发的校本化课程,是学校教育哲学最集中的体现,这种课程必然渗透到教职工的教育方法、管理行为等方方面面,影响到教师的在职培训、教育资源的选用和社区的参与等等”。提出了“校本化”课程与培训。

北京师范大学王长纯提出了“教师发展学校的构想”,使中小学与大学结合,以学校为本开展教师培训、教研学习提高,在专家的引领下,使教师更好地发展。   

江苏省教科院彭钢院长提出了“校本研究”的理论,使教育科研更具“本土化”。

广西中小学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徐巧英主持的课题《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校本学习策略研究》提出了”专业引领、目标导航、团队激励“的校本学习策略。

绍兴市教科所王黎明同志曾提出了“校本培训的问题与策略”,对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与建议。

这些研究,为本课题开展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与方法

(一)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校本培训”,是指教师的培训以学校为基点,以教师素质现状为培训起点,以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培训内容,以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为培训目标,把教师的工作过程与研究、学习过程相整合的教师自主研究、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培训。它包括学校中的教师教研、科研和以研究教育教学一切集体活动和个体自主学习活动、教师间的各种专业交往、对话等教师全员参与、合作探究全体受益,引领、提升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发展愿望和能力的各种学习活动。“校本”的含义可指本学校,也包括以学校为阵地的校际交流、乡镇学校带领下的镇内学校间的培训活动,还可包括学区内的联片研训活动,先进学校带动薄弱学校的帮扶活动。本课题研究的“评价”,是指市教研室、教科所,为促进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校本培训,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充分运用评价的激励机制,以目标为导向,激励各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明确培训目标,创新培训方法,完善培训制度,提高培训效益。并以此为标准,建设校本培训示范或基地学校。

(二)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研究校本培训的内容、形式、材料、组织网络、队伍建设、培训制度建设、校本培训评价模式,探索符合本市实际、扎实有效的培训模式和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研究促进新课程实验的质量,提升新课程实验的品质,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所提升: 1、理念与方案;2、管理体制;3、教师参与;4、家长认同、教与学关系改善;5、教育科研开展;6、校本课程的开发;7、减负、提质;8、特色和经验。在课题研究中,边研究边实践,逐步积累经验。课题研究与新课程同步进行,使培训质量得到提高,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通过科学研究,实施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注重发挥学校整体和教师个体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培训制度,充分开发学校资源,利用一切社会资源,以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点,在教研、科研、进修等机构的共同合作下,形成具有本市特色的以学校自培和教师自主为主要形式,分类分层共进、多种策略并举的培训模式,并根据校本培训的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

具体研究分为:

1、校本培训的评价体系研究;

2校本培训的制度建设研究;

3校本培训资源库建设研究;

4校本培训管理网络和队伍建设研究;

5校本培训阵地建设研究;

6校本培训形式研究;

7校本培训与名优教师培养研究;

8校本培训教材开发研究;

9 培训途径与资源开发研究;

10、校本培训与学校教研、科研关系研究。

通过研究进一步加快我市的校本教研基地、校本科研基地建设,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以目标导向,引导学校根据一定的指标去努力,并建立起一批示范学校。

(三)研究的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边完善,根据研究所取得的成效,分析概括出具有规律性的经验,并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认识。在具体操作中,主要采用历史研究法:总结本市先进学校的成功做法;调查法:调研了解不同层次学校的培训方法;文献资料法: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兄弟县市的经验,根据有关评估理论和实践,制订出评价指标;观察参与法:研究者亲历培训过程,感受培训的成效,总结出成功的培训形式。

五、初期研究成果简述

2000年以来,本市在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开展了校本培训的研究,已涌现出了一批校本教研的先进典型。并初步总结出了“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培训”、“师徒结对式校本培训”、“课题群式校本培训”、“自主式校本培训”、“研讨式校本培训”、“主题式校本培训”等。并结合教科研工作尝试制订了《上虞市学校教科研工作评估细则(草案)》、《上虞市校本教研示范学校考评表》、《上虞市课题成果考核、评估量表》等。市教研室在教学调研、先进教研组考核,下校经常参与学校学校开展的培训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和总结先进经验,及时引导与推广校本研修、培训活动的先进学校的经验,现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对校本教研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有了比较好的积累,以校为本的培训活动已经深入地开展。

六、研究步骤及分工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3.12——2002.5

    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现状;

    制订研究计划,落实主要研究人员;

    开展培训,明确研究目标;

    召开小型论证会;

    课题申报。

2、实施阶段(2004.62006.2

主要工作为:

    课题启动,召开开题会议;子课题方案交流。

    建立课题研究例会制度,每两个月进行一次研究情况交流活动;中期举行课题阶段性成果交流会。

3、结束总结阶段(2006.3——2006.6)撰写结题报告,评估子课题研究成果。组织课题结题鉴定,召开总结会。在完成报告集的基础上,形成一批校本培训的基地学校。

(二)课题组织及分工

吴毅松   组长  课题研究全面管理、负责评价体系研究;

陆建江   成员  负责校本培训管理网络和队伍建设研究;

夏春峰   成员  负责校本培训资源库建设与网络资源应用研究;

吕建祥   成员  负责校本培训的制度建设研究;

     成员  负责校本培训阵地建设研究;

王华祥   成员  负责校本培训形式研究;

王国明   成员  负责校本培训与名优教师培养研究;

韩洪刚   成员  负责校本培训教材开发研究;

祝浩军   成员  负责校本培训途径与资源开发研究;

沈小珍   成员  负责校本培训与学校教研、科研关系研究。

七、研究条件分析

   上虞市教研室、教科所十分重视结合教研、科研工作开展教师的培训工作,提出了“研培结合”、“以研促培、以培带研”的工作思路,全市较多学校在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教研、科研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特别是2002年开始的新课程全员通识培训、每学期的学科培训、平时组织的专题培训等都为本课题研究的开展打好了较好的基础。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成员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与经验,都主持或参与过市级以上的研究课题,且都有很强的责任性;参与的学校都在教育科研方面有一定基础,且在开展校本培训方面有一定的经验,有的学校已被推荐为省市校本教研示范学校。

   此课题还得到了市教体局及各参与研究学校领导的重视,因此在研究经费上也能得到保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