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幽默使演讲结尾更富情趣

 财富有缘人 2009-06-02

幽默使演讲结尾更富情趣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演讲结尾追求的最佳效果。
幽默使演讲结尾更富情趣
在多种多样的演讲结束语中,幽默式可算其中极有情趣的一种。一个演讲者能在结束时赢得笑声,不仅是自己演讲技巧十分成熟的表现,更能给本人和听众双方都留下愉快美好的回忆,也是演讲圆满结束的标志。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
  一、用幽默的语言来结束演讲1.造势。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是好幽默的。他在某市的一次演讲中,开头即说“我今天给大家谈六个问题”,接着,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井井有条地谈下去。谈完第五个问题,他发现离散会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他提高嗓门,一本正经地说:“第六,散会。”听众起初一愣,不久就欢快地鼓起掌来。
老舍在这里运用的就是一种“平地起波澜”的造势艺术,打破了正常的演讲内容,从而出乎听众的意料,收到了幽默的效果;2.省略。1985年底,全国写作协会在深圳罗湖区举行年会。开幕式上,省、市各级有关领导论资排辈,逐一发言祝贺。轮到罗湖区党委书记发言时,开幕式已进行了很长时间。于是他这样说:“首先,我代表罗湖区委和区政府,对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掌声过后,稍事停顿,他又响亮地说:“最后,我预祝大会圆满成功。我的话完了。”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结束了演讲。
听众开始也是一愣,随后,即爆发出欢快的掌声。因为,从“首先”一下子跳到“最后”,中间省去了其次、第三、第四
……这样的讲话,如天外来石,出人预料,达到了石破天惊的幽默效果,确实是风格独具,心裁别出。
3
.概括。某大学中文系一次毕业生茶话会,首先是系党总支书记讲话,三分钟的即兴讲话主要是向毕业生表示祝贺。然后是彭教授讲话,主题是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学习,还引用了列宁的名言。第三个讲话的潘教授朗诵了高尔基的《海燕》片断,以此勉励毕业生们学习海燕的精神。第四个讲话的系副主任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母校和老师们。紧接着,毕业生们欢迎王教授讲话。在毫无准备而又难以推辞的情况下,王教授站起来,先简单地回顾了数年来与同学们交往的几个难忘片断,最后一字一顿地说:“前面几位给大家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可我还是喜欢说他们说过的话。(笑声)第一,我要祝同学们胜利毕业!(笑声)第 二,我希望同学们‘学习、学习、再学习’。(笑声)第三,我希望同学们像海燕一样勇敢地搏击生活的风浪。(笑声、掌声)第四,我希望同学们不要忘记母校,不要忘记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们!”
在这里,王教授通过对前面四个人的演讲主题的简练概括,旧瓶装新酒,不落窠臼,结束了一次机智、风趣且具有个性特点的演讲。
  二、借助道具产生幽默效果结束演讲
1
.对比。鲁迅先生在结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的演讲》时说:
“以上是我近年来对于美术界观察所得几点意见。
“今天我带来一幅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结晶,请大家欣赏欣赏。”
说着,他一手伸进长袍,把一卷纸慢慢从衣襟上方伸出,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幅病态丑陋的月份牌。顿时全场大笑。
鲁迅先生借助恰到好处的道具表演,与结束语形成鲜明的对比,极具幽默。不仅使演讲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而且使听众在笑声中进一步品味先生演讲的深意。
2
.双关。在延安的一次演讲会上,当演讲快结束时,毛泽东掏出一盒香烟,用手指在里面慢慢地摸,但掏了半天也不见掏出一支烟来,显然是抽光了。有关人员十分着急,因为毛泽东烟瘾很大,于是有人立即动身去取烟。毛泽东一边讲,一边继续摸着烟盒,好一会,他笑嘻嘻地掏出仅有的一支烟,夹在手指上举起来,对着大家说:“最后一条!”
这个“最后一条”,毛泽东的话是最后一个问题,又是最后一支烟。一语双关,妙趣横生,全场大笑,听众们的一点疲劳和倦意也在笑声中一扫而光了。
  三、借助幽默的动作结束演讲借助幽默的动作来结束演讲,这样的例子虽很少见,但不乏珠玑。
美国诗人、文艺评论家詹姆斯·罗威尔1883年担任驻英大使时,在伦敦举行的一次晚宴上发表了一篇名为《餐后演讲》的即席演说。最后他说:“我在很小的时候听人讲过一个故事,讲的是美国一个卫理公会的牧师。他在一个野营的布道会上布道,讲了约书亚的故事。他是这样开头的:‘信徒们,太阳的运行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向前或者说是径直的运动;第二种是后退或者说是向后的运动;第三种即在我们的经文中提到的——静止不动。’(笑声)先生们,不知你们是否明白这个故事的寓意,希望你们明白了。今晚的餐后演讲者首先是走径直的方向(起身离座,做示范)——即太阳向前的运动。然后他又返回,开始重复自己——即太阳向后的运动。最后,凭着良好的方向感,将自己带到终点。这就是我们刚才说过的太阳静止的运动。”(在欢笑声中,罗威尔重又入座)
这种紧扣话题的传神动作表演,唯妙唯肖,天衣无缝,怎能不赢得现场听(观)众的热烈掌声和欢笑声!
演讲的幽默式结尾方法是不胜枚举的。关键是演讲者要具有幽默感,并能在演讲中恰如其分地把握住演讲的气氛和听众的心态,才能使演讲结束语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轰动效应

口才训练“浓缩版”:嘴皮子是磨出来的

 亲历口才培训班

  读口译、考日语、学上海话、练普通话……如今,上海滩学语言的班级还真不少。不过,学语言,还要会开口。你有没有问过自己:我的口才怎么样?

  最近,上海文学艺术院推出了沪上第一个“口才训练讲座”。一个半月的讲座每周一
次,特别请来语言学专家授课。据说,来听课的大多是平日里风光无限的白领、精英,颇为“前卫”的讲课方式让他们大呼过瘾。

  口才到底怎么训练?讲座真有这么神奇?上周二晚上,记者赶在630分讲座开始前,直奔现场,看个究竟……

  来得越晚,“衔头”越大讲座安排在延平路上的一处公寓区里,还真不好找。门口的保安足足跟记者“唠叨”了3遍:“一定要往里走到底,不到底找不到的!”走进最里面一幢大楼,黑乎乎的,连过道灯也没有。边爬楼梯边想:看这腔势,该不是大兴的吧还好,到了3楼教室,马上感觉“改天换地”。空调房间里放着12张双人课桌,有点“小班教学”的意味。最“弹眼落睛”的是前面的上课教具:左面是个话筒架子,中间的讲台上放着台家用摄像机,再右边,电视机加上放像机———乖乖,还要拍电视不成?

  眼看6点半了,教室里有点稀稀拉拉,有几个学员看上去挺“学生气”,还有几个穿得很休闲———想想先前翻过的报名表,都是主管、经理什么的,好像“档次”不对嘛!“那些大忙人都要下班以后赶过来,现在八成是在路上呢!”负责管理的石老师见记者面露疑惑,赶紧解释。果然,645左右,又来了好几个:一位先生穿着法国“鳄鱼”T恤,还有位小姐穿着淡粉衬衣配一条蕾丝边黑裙,差不多个个戴着眼镜、文绉绉的样子。

  “失踪”了一小会儿的石老师也跟了进来,走到教室后面和记者“咬耳朵”:“刚刚有两个公司的老总打电话来,说是今天太忙,实在脱不开身,看样子只好来上明天晚上的B班了……”

  除了紧张,还是紧张

  上课了。主讲的谢老师一上来就要大家做练习———上台朗诵短诗《0的断想》:“0是谦虚者的起点,骄傲者的终点……0是一个救生圈,让弱者随波逐流。0是一面敲响的战鼓,叫强者奋勇前进。”就这么四五句,但因为朗诵时要摄像,没人自告奋勇。谢老师端着摄像机走下来,走一步,边上的脑袋就低下去一片;走完一圈,全班成“默哀状”。

  最后打破僵局的是个小姑娘。朗诵时,她站在话筒架后面又是握拳、又是扬手,抒情得不行,可听上去就是有点别扭……等她下来,谢老师一句话让大家忍俊不禁:“注意啊,是数字0(),不是字母O()。”原来,小姑娘太紧张,刚才一“欧”到底。

  又上来一位男士。大概词记得不太牢,他说两句就要歇口气,时不时还要做“搓手操”:左手搓,右手搓,左右交叉搓……说到最后,他又想不起来了,结果手里猛搓了一把,憋出来一句:“这话是怎么讲的来着?”哄堂大笑。

  三四个人讲完,再没人敢上来了———几家媒体的3部照相机一阵猛拍,再加上谢老师的摄像机……有人开始使劲擦眼镜,还有人把教材从前面翻到后面、又从后面翻到前面。

  为了缓和气氛,谢老师开始讲课,主题就是演讲时的“手势”。“手势指向不同,意思就全不一样了。比方讲,‘把青春奉献给事业’———”谢老师故意把双手从胸前往里收:“这是‘奉献’吗?”有人只顾着依葫芦画瓢,一想不对,赶紧改口:“这,这是‘榨取’……”

  “哑剧”表演,洋相百出

  讲了一会手势的“道道”,教室里已经笑成了一团。谢老师乘机话锋一转:“要不,刚才没说过的再来试试看,一个一个讲……”

  这下没得躲了。大概刚刚学过“理论”,这一回,大家的“现场秀”更加五花八门。比较“初级”的,上来先撸撸头发、拎拎裤子;有点“小心思”的,干脆摘下眼镜上台———感觉不到台下的压力了,但眼神也开始乱飘;还有人说两句就往手上瞄———原来是怕忘词,手心里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谦虚”、“骄傲”、“救生圈”、“战鼓”……学员们忙完了,谢老师的录像也拍好了。一放出来,全都傻了眼———不知道哪里出了点小毛病,只有图像,没有声音。只好一齐观赏“哑剧”:一边看里面的人指手画脚,一边猜他说到哪儿了。结果,被猜成是“救生圈”的动作就有好几种:一只手对着空气画“大饼”的,两只手围着腰比划的,双掌抱出个“大西瓜”的。“擂响战鼓”的动作倒是比较统一,大多是两个巴掌像“菜刀”一样一阵猛砍……大家看着自己的“怪相”穷笑。谢老师忙不迭提醒:“手势一定要到位、舒展,用上海话讲就是要‘挺括’。”正说着,画面上的人“演”到“奋勇前进”,紧握的拳头一下子伸出去,变成了“大蒲扇”。大家一阵乱笑,谢老师也笑:“手指还是要并并拢的。实在不行,只好用胶布绑绑牢了……”

  口才培训班课间休息,记者招呼了好几个学员聊天,大家递过来的名片一张比一张“抢眼”:营销主管、企业讲师、银行人事专员、进出口公司经济师———大多是需要进行频繁的人际交往,或者干脆就是吃“开口饭”的。学员们一起叹苦经:家长里短的聊天谁都会,可一到正式场合,就会舌头打结、手脚乱放,严重影响工作。一位导游小姐还举了个同事“乱话三千”的例子:“朋友们,我们的大巴正行驶在南北高架上,它横跨黄浦江,是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电视塔……”

  先“出丑”,再“出彩”

  鲍先生保险公司职员

  上课时,鲍先生最活跃。那个摘眼镜上台的就是他,说“榨取”的也是他。因为工作才1年,他私下对记者说得最多的,就是“上学时这方面的训练太少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他还想把这种上课方式引进到他们的公司里去……做保险这一行,嘴皮子不利索,无异于“自掘坟墓”。就拿我来说吧,基本上就算半个吃“开口饭”的:为客户介绍险种,你要滔滔不绝;培训新来同仁,你要有板有眼;在同业大会上发言,你更要气势如虹!

  眼看着人家一个个抑扬顿挫、口吐莲花,自己那点说话水平哄哄女朋友还行,用在工作上实在拿不出手———急啊!平时开早会,轮到我上台发言,几句话出口,楞是把台下朝气蓬勃的面貌“催”得昏昏欲睡。会后同事也抱怨:“你怎么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啊!”

  碰到隆重点的表彰大会要你演讲,更是让人心惊胆战。往台上一站,这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双眼睛,齐刷刷往你脸上“聚焦”,马上“烧”出一片红云。眼睛发花了,脚下打飘了,手也发软了,准备好的词开始颠三倒四、丢三落四……好不容易捱到下台,人就像踩在棉花堆里,走一步,就觉得大家的眼神像打“追光”一样跟着你———这哪是接受表彰啊,快赶上公判大会了!

  这才觉得公司平时的表达训练课根本不够用———光是老师干讲,下面的人听得一点感觉也没有。这里就不一样了,上下“互动”,老师的摄像机还会“盯”着你———要想今后“当众出彩”,现在就要敢于“当众出丑”……

  生意全靠嘴帮忙

  吴先生私营企业主

  吴先生28岁,本事不小,自己开的公司生意好得笑不动。没好意思问他资产规模有多少,只听他说周围不少朋友“身家”过亿。一说到口才,他有点叫屈:“当初要不是这个‘拦路虎’,我今天的生意还要大……”

  创业那会儿,口袋里只有2000块钱。于是动足脑筋勒紧裤腰带———找场地啊进货啊,连印个产品包装,都盼着“吃”到优惠点的价格。别说,还真有这样的运气,碰到了几个自来熟的朋友。因为被我的诚意所感动,他们对我的“多打折扣”、“多提携”之类的要求一概应允,爽气得“咯楞”也不打,可当他们抛出一句“把你的创业计划说说看”,我一下就呆住了。不是没计划,实在是嘴巴不争气。“呜里吗里”口罗嗦了半天,连个“市场定位”听上去还在天上飞。人家只好嘿嘿一笑:“等你想清楚了再来吧……”眼看煮熟的鸭子飞脱了,真比吃死苍蝇还难受!

  这样的苦头吃了不止一次。后来又读过一个干部教育培训班———进出的全是大企业的头头脑脑,随便和哪个搞合作肯定“商机无限”。好几次一本正经要开口,一想人家是什么地位啊,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结果大眼、小眼对了几个来回,半天才抖豁出一句“您精神不错啊”,又让机会溜走了。

  我现在明白了,要想生意更兴旺,全靠嘴巴来帮忙———错一错二不错三,现在有这么个班可以一门心思练舌头、练胆量,你说我能不来吗?

  口才训练“浓缩版”

  战胜怯场

  很多人在上台演讲前都会得“紧张综合征”:大口喘气,心跳加速,口干舌燥……害怕出洋相呀!没关系,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

  1.调节心境:都要上台了,就别再想词了,翻翻随身带的小画册,与旁边的人开个小玩笑,或者干脆闭目养神,想想春节到海南岛旅游的画面:阳光、沙滩、椰林……2.语言暗示:多给自己添点自信。台下熟人多,就想:“大家都嘻嘻哈哈惯了的,怕什么。”生人多,就想:“反正没人认识,演讲完了谁还记得你啊。”

  3.分散注意:可以欣赏会场建筑的艺术特性,甚至对扩音器、话筒仔细观察,“揣摩”它的颜色、质量,是不是和以前见过的不太一样?

  4.“五十步笑百步”:看看前面讲的人,他的颤抖,他的变声,他的毫无意义的动作———哦,人家比我更害怕、更紧张呀!

  5.排除刺激:别自己给自己找不开心:避免和人家争论,也不要掐分掐秒地阅读烦心的文件,更不要在这种时候与会议组织者“缠不清”。

  应付意外

  1.忘词怎么办?一旦卡壳,千万不要中断演讲。趁听众还没反应过来,随方就圆,想起哪里,就从哪里接着往下说。忘掉的那段,不重要的就让它过去;重要的,记得起来就在后面不露痕迹地插上去,实在不行,不提也罢。

  2.讲错怎么办?不要傻乎乎地声明:“我,我讲错了。”无关痛痒的,就带过去;有原则问题的,就势来个设问:“刚才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实在不行,那就索性把正确的话讲一遍。

  3.听众反应冷淡怎么办?听众不感兴趣的内容赶紧压缩,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幽默段子(和主题有关的)“甩”出去。当然,也可以突然短暂地停止演讲,临时增加设问,提高大家的注意力。

  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用得好,会为你的演讲增色不少,用得不好,就会画蛇添足、干扰视听。不同的手势、眼神有着不同的含义,千万不要乱来哦!

  手势

  1.肩上区:在这个区域做手势,那是“褒扬”的意思,想想看,平时敬礼、或者说到赞美词,是不是都会把手上抬?

  2.肩胸区:多半是中性含义,表示你心情比较平静,正在叙述中。比如自我介绍,是不是常会轻触自己的胸口?

  3.腹下区:说明你对提到的事物非常憎恶、不悦、恨得牙痒痒……比如说到“上班像条虫,下班像条龙的习惯一定要改掉”,你把手向斜下方打出那就对了。

  眼神

  1.视线向上:表示你正在思索、或者很傲慢;2.视线向下:表示你忧伤、愧疚或者羞怯;3.环顾左右:表示你神情慌张、心绪不宁;4.短暂闭目:表示你极度悲愤、或者心情沉痛。

 演讲稿概述
   
演讲稿也叫演说辞,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 演讲的内容和形式。
  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 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 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 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演讲和表演、作文有很大的区别。首先,演讲是演讲者(具有一定社会角色的现实的人,而 不是演员)就人们普遍关注的某种有意义的事物或问题,通过口头语言面对一定场合(不是 舞台)的听众(不是观看艺术表演的观众),直接发表意见的一种社会活动(不是艺术表演), 其次,作文是作者通过文章向读者单方面的输出信息,演讲则是演讲者在现场与听众双向交 流信息。严格地讲,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听众与听众的三角信息交流,演讲者不能以传达 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情绪为满足,他必须能控制住自己与听众、听众与听众情绪的应和与交 流。所以,为演讲准备的稿子就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针对性。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公众场合的宣传形式。它为了以思想、感 情、事例和理论来晓喻听众,打动听众,“征服”群众,必须要有现实的针对性。所谓针对 性,首先是作者提出的问题是听众所关心的问题,评论和论辨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要能为 听众所接受并心悦诚服,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社会效果;其次是要懂得听众有不同的对象 和不同的层次,而“公众场合”也有不同的类型,如党团集会、专业性会议、服务性俱乐部、 学校、社会团体、宗教团体、各类竞赛场合,写作时要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为听众设 计不同的演讲内容。
   第二、可讲性。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以“讲”为主、以“演”为 辅。由于演讲要诉诸口头,拟稿时必须以易说能讲为前提。如果说,有些文章和作品主要通 过阅读欣赏,领略其中意义和情味,那么,演讲稿的要求则是“上口入耳”。一篇好的演讲 稿对演讲者来说要可讲;对听讲者来说应好听。因此,演讲稿写成之后,作者最好能通过试 讲或默念加以检查,凡是讲不顺口或听不清楚之处(如句子过长),均应修改与调整。
   第三、鼓动性。演讲是一门艺术。好的演讲自有一种激发听众情绪、赢得好感的鼓动性。要 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依靠演讲稿思想内容的丰富、深刻,见解精辟,有独到之处,发人深思, 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如果演讲稿写得平淡无味,毫无新意,即使在现场“演” 得再卖力,效果也不会好,甚至相反。

增强演讲稿写作的现场感
 
演讲稿写作的思维方式颇为独特,在构思和下笔时就提前进入了“现场”,在内容选择、语言选用和谋篇布局上都要有临场感,都要对未来的现场气氛和效果有所预感有所把握。就是说,要写好演讲稿,就要突破一般文章写作的思维定势,从寻找现场感觉入手,以此作为运思行文的分寸,做到——
  一、适合现场表达 演讲语言是经过精心锤炼和构筑的口语,是生活化的语言,它的语汇、句式和语气都有浓厚的口语色彩,通俗晓畅,自然流动,没有雕凿的痕迹,没有公文的程式化,没有诗歌式的跳跃和剪辑。因此,它很适合自如的口头表达。演讲语言又为演讲人运用语气、停顿、语调等语音手段和感情、手势等体态语言提供了充分的表现余地。总之演讲语言既要能“讲”又要能“演”,便于现场表达。在起草演讲稿时,要摆脱其他文体的负面影响,在语言体裁的抒情上以适合现场表达为尺度。请看秋瑾的著名演讲《敬告二万万女同胞》:
  陈后主兴了这缠足的例子,我们要是有羞耻的,就应当兴师问罪!即不然,难道他捆着我的腿?我不会不缠的么?男子怕我们有知识、有学问,爬上他们的头,不准我们求学,我们难道不会和他分辩,就应了么?这总是我们女子自己放弃责任,样样事一见男子做了,自己就乐得偷懒,图安乐。男子说我没用,我就没用;说我不行,只要保着眼前舒服,就做奴隶也不问了。自己又看看无功受禄,恐怕行不长久,一听见男子喜欢脚小,就急急忙忙把它缠了,使男人看见喜欢,庶可以藉此吃白饭。
  这段文字既是精妙的语句组合,又是晓畅通脱的口语;既有催人猛醒的连珠炮式反问,又有冷静剖析的精到陈述;既有信手拈来的散句,又有回环复沓的顶针式排比,且整中有散,不拘一格;既有变化多端的语气语态,又在造句上恣意而为;短句为主,长短参差,如同信口而说,但又富于韵律;既是逻辑严密的议论,又是行云流水般的叙述;既是高屋建瓴的精辟之言,又像拉家常一样平易;既有愤懑之问,又有幽默之语。只是阅读,就觉得演讲人的声口、神情、态度呼之欲出。这样的文字无疑是适合亦“讲”亦“演”的现场表达的。
  二、适合于现场调控 写作演讲稿的运思阶段就要顾及针对听众的现场调控。要适当地预设或埋伏一连串能够触发听众的想象、情感、意志、经验等等的兴奋点,以便张弛有度、擒纵自如地驾驭现场,调控听众,促使听众参与,更好地进行现场交流。在成文过程中,要围绕演讲目的和内容,在开头、过渡、展开、收束等各个环节上有意识地运用调控技巧。比如,在行文上,设置悬念以引人入胜,运用蓄势的手法导向情绪的爆发点,形成一个个激荡人心的涡旋。还可以点缀“闲话”,以调节心理、活跃气氛,化隔膜为亲密,化挑剔为欣赏,及时喷洒防止精神疲劳的清醒剂。其实调控手段远不止这些。此外,写作演讲稿时,对风云变幻的“现场”要有所准备,必要时还要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设想。鲁迅的演讲《文学与政治的歧途》有这么一段:
  北京有一派人骂新文学家,说:“你们不应该拿社会上的穷人和人力车夫做材料。你们做诗做小说应该用才子佳人的做材料,才算是美,才算是雅,你们为什么不躲进象牙之塔?”但他们现在也都跑到南方来了,因为北京的象牙之塔已经倒塌,没有人送饭给他们吃,不能不跑了。……为人生的文学家,平时就很危险,到了革命的时候,死的死,流落的流落,因为他们的感觉比普通一般人敏捷,他们所看到的想到的,平常的人都不了然,他们的境遇往往是困苦的,所以能够看见别的困苦。
  作者一方面成功地表达了演讲内容,一方面顾及了现场调控。北京的“一派人”的话中有一句:“你们为什么不躲进象牙之塔?”作者引用过来自然引起听众对演讲人如何作答拭目以待,然而只用一个“但”字转到他们不“美”不“雅”地逃到南方混饭吃,以其行驳其言,俏皮机智,令人哑然失笑,接着又用为人生的文学家的艰难处境与之对比,含蓄地予以赞扬。如果说这是一个不露形迹的情绪热点的话,那么前面的冷嘲就是有力的反衬式铺垫和蓄势。这段演讲看似漫不经心,但对材料的选择和组合对先谈什么后谈什么以及怎样说,都有精心的考虑,以求得更好地调控和驾驭听众。
  三、适合于现场听众 听众的性别、年龄、种族等自然特点和情感、意志、趣味等心理特点以及文化、教养、境遇等社会特点,都要纳入演讲稿的构思之中,切忌目中无“人”。撰搞时的感觉,应是面对听众,说出他们乐于倾听的话。即便是一个说法一个称呼语也是值得再三斟酌的。曲啸在向劳教人员演讲之前就苦思冥想了这样的“提法”:“触犯了刑律的朋友们”,结果使这些特殊的听众万分感动。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在答谢宴会上的祝词中说:
  昨天,我们同几亿电视观众一起,看到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奇迹之一——中国的长城。当我在城墙上漫步时,我想到了为了建筑这座城墙而付出的牺牲;我想到它所显示的在悠久的历史上始终保持独立的中国人民的决心;我想到这样一个事实,就是,长城告诉我们,中国有伟大的历史,建造这个世界奇迹的人民也有伟大的未来。
  面对在座的中国官员,作为美国总统的尼克松热情赞扬了中国人引以自豪的长城,是很能博得好感的,也淡化了两国政府的原则分歧所造成的阴影。演讲还围绕“长城”借题发挥又说了几段话,使“拆除我们之间的这座城墙”这个并不轻松的话题显得轻松。敏感的听众意识使演讲人选择了“长城”这个自然、得体、巧妙的角度。
  四、适合于现场环境 演讲是发生在某个特定时空的行为,将要在哪里演讲,以及“此时此地”的情景,也是在准备演讲稿时应当考虑的,是北疆还是南国,是故地还是异乡,是城市的广场还是乡村的田头,是轻松的场合,还是庄重的典礼,是相聚于一室还是于行旅之中,这些环境因素完全可以作为演讲的构成要素,有时甚至可以作为构思的重要基础,构成演讲的框架,以调动思想、感情和生活的积累,形成独特的情绪基调和语言特色。沈吉奎在为从台湾回来探亲的“七爷”夫妇举行的欢送会上有一段动人的话:
  今天夜晚,是个令人难忘的夜晚。在亲人即将离别的时刻,一家老小,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喜悦之情难以言表。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思念没有见过面的远在台湾的四位叔叔姑姑们,他们没能和七爷爷七奶奶一同归来,我只能在照片上看到他们,假如他们也能同路归来,也能参加今天的盛会,假如他们也能回来让我们看上一眼,也能端起家乡的酒杯,那该多好啊!我盼望他们早日归来,抚一抚家乡的土地,喝一口家乡的米酒,诉一诉离别的衷肠。回来吧,我亲爱的叔叔姑姑们!
  在这个“难忘的夜晚”和“亲人即将离别的时刻”,“欢聚一堂”,把酒话别,“天伦之乐”与“喜悦之情”的背后涌动着深深的离情别意。演讲者自然而熨帖地引入了“此时此刻”的情景,使讲者与听者都很敏感并且心心交融的环境平添了浓浓的感情色彩。继而又从亲人团聚的此地联想到遥远的叔叔姑姑们,悬想着盼望着他们“也能参加今天的盛会”,抚摸着“家乡的土地”,痛饮“家乡的米酒”,点染出悲喜交集的气氛,形成了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情感高潮。
  可见,自然而巧妙地引入环境因素,更能切合演讲的场合,形成心心相通的同感和相互感染的情绪氛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