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业科技园区与新农村建设

 开荒的农民 2009-06-19
农业科技园区与新农村建设
--刘旭副院长在“第八届中国农业科技园区论坛”上的讲话
2009-3-2 来源: 中国农业科技园区网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参会代表,大家好!

      首先祝贺“第八届中国农业科技园区论坛”成功召开,祝大家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从1994年建设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开始,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已经走过了十五年的历程。在这期间全国各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农业园区大量涌现,能够统计到的园区已经有2700多家,估计全国各类农业园区有4000家左右。农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截至2006年国家科技部仅对36 个国家级园区就连续投入人民币56.92亿元,完成建设面积 53.87 万亩,加上各地其他各级各类的农业科技园区,估计总投资在100多亿元,总面积在200万亩以上;国家级园区聚集的企业数量在5000家以上,全国园区聚集的企业在1万家以上;园区工作者在5万人左右,带动的就业岗位有30-50万人。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重新定位园区功能,及时调整园区方向,改革创新园区机制,更好地发挥农业园区资源在“三农”建设中的作用,是园区工作者始终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以“农业科技园区与新农村建设”为题,与参会代表共同探讨。

      一、当前农业科技园区存在的问题和机遇

      当初建立农业科技园区的初衷是为了建设一种现代农业和新型农业科技推广的新模式,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服务。15年来农业科技园区在传播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孕育孵化农业企业,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在推动农业设施装备、发掘地方特产和推动种子、饲料、农产品加工等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园区的效益较差、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等现象。总体看来,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农业科技园区在农业技术集成创新、现代农业示范带动的作用未能很好发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尚有很大潜力可挖。
      (一)当前农业科技园区存在的问题
      一是有些政府主导型园区虽然得到的支持多,但注重形象塑造、注重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现象较为普遍,园区经营状况大多不佳。而基地型园区经济效益好,但得到的政府支持较少。
      二是农业科技园区的开放与辐射程度不够,没能充分把握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中科技传播推广的新途径、新方法,对周边农村地区的农业科技转化、推广普及和技术市场信息传播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
      三是有些农业科技园区套用经济开发区或工业高新技术园区的做法,过分追求高起点、高投入、现代化,脱离了我国现阶段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实。
      四是在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过程中,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技术要素的投入比例不恰当,过分依赖物质资本投入,而对人力资本与技术要素的投入重视不够,园区经济实力较弱,难以聚集高水平的农业集成创新人才。
农业科技园区深层次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发展的理论支撑、人才支撑、政策支撑、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价值创新、功能拓展等问题尚未很好的解决。
      (二)新农村建设为园区发展创造了重大历史机遇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党和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应对社会发展趋势,缩小三大差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长期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园区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首先,新农村建设带动了“三农”政策的重大转变,为园区建设创造了更好的政策环境
      近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二O二O年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二OO八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园区发展始终和农村改革发展联系在一起,必然有更多的机会促进自身的进步。
      其次,新农村建设要求园区拓展功能,为增加园区投入创造了机遇
      新农村建设明显改变着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鼓励土地流转、增加农村基础投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等具体精神和举措已经将“三农”问题统一考虑,将城乡发展全面统筹。农村发展模式的转变相应要求园区必须拓展和调整功能加以应对,从农业产业的角度向农村综合发展拓展。
      第三,新农村建设要求园区改革创新,为搞活园区机制创造了机遇
      新农村建设更本改变了我国乡村建设和发展的路径和模式,改变了农民实现富裕生活的主要渠道。时代背景和发展背景的变化不但对农业科技园区机制体制的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同时也创造了更加开放和宽松的环境氛围,是农业园区机制体制创新的重大机遇。
      最后,新农村建设要求园区聚集人才,为提升园区经营管理水平创造了机遇
      园区经营的水平是园区机制体制的综合反应,也是农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体现。园区经营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与园区能否聚集到相应的人才有关。十五年来,我国对园区的研究不断深入,交流平台已经搭建,已经培养出一批从事园区研究的硕士、博士,为园区聚集更替园区经营队伍,充分发挥园区人才的业务能力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二、把握机遇,创新理论,调整园区定位

      (一)积极创新园区理论
      园区理论的创新是正确把握建园方向,有效发挥园区功能,明显提高园区效益的思想基础,在园区建设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当今信息技术飞快发展的情况下,传统的核心区、带动区、辐射区的传播模式正在被网络互动等形式所替代,政府投入为主的局面被多元投入所转化,加入WTO和改革开放30年带来很多变化,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历史任务,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对农业园区的建设理论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科学定位园区功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提供了纲领性原则和科学的方法论。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以长远的眼光谋划园区发展,以全局的意识统筹园区发展,以科学的态度抓好园区发展,认真搞好园区的功能定位。
      1.拓展农业生产功能
      农业生产依然是重中之重,大多数园区,特别是基地型园区承担了很明显的生产功能,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如吉林省梨树县的农业园区生产的油豆角肉厚筋少,口感很有特色,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面积发展很快,又如青海循化县园区生产的辣椒色艳肉厚、体形较大,亩产达到了1500公斤,目前已经达到2.3万亩规模,很受市场欢迎,很有发展前景。农业园区支撑生产的功能不但体现在直接生产农副产品方面,还在区域生产标准、技术规程和支撑农业产业化方面发挥着作用,应该是农业园区的基本功能。
      2.增加农民收入功能
      未来乡村的劳动力数量将明显减少,职业化的农民和专业化的乡村服务业人员应该是未来乡村财富的主要获取者,他们的收入水平完全能够达到社会平均水平。只要在功能拓展方面取得成效,农业科技园区就能够从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服务业方面带动区域农民致富。
      3.促进乡村文明功能
      近来的能源危机、粮价危机和金融危机启示我们:中国社会必然保留相当数量的乡村居民数量,而不是向西方国家一样城市人口达到90%以上。今后不但有农民进城的大军,也会有市民下乡的潮流。城乡人员的流动、交换必然重新塑造乡村文明的模式,克服封闭观念和小农意识,推动乡村文明的发展。农业园区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城乡居民交换的平台,成为乡村文明的对接点。
      4.建设和谐社区功能
      按照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理念,必然要求农村社区达到和谐社区的目标。农业园区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就业的机会、休闲的空间、交流的平台,自然对和谐社区的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调整政策,创新机制,加快园区转型

      (一)调整园区政策
      由于园区理论的缺乏、园区类型的多样化、区域经济水平的差异、园区主体部门的多样化、部分园区效益较差等问题的综合作用,农业园区的支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园区建设的实践。对园区性质的界定、管理的条例、效绩的考核和等方面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精神。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园区特色和效益的景气程度也和政策的制定息息相关。只要我们努力工作,将园区的功能发挥的好,支持政策也会加快出台。为此我们建议园区专家需要向国家和地区政府建言献策,推动园区建设的改革和发展。
      我们感到当前国家和地方的支持政策应该向高端园区和基地型园区倾斜。
      (二)创新园区机制
      1.创新土地机制
      这些年来,土地流转是制约园区发展的因素之一。表现在某些园区背负的地租包袱与园区效益不相称,有些园区的建设用地难以突破,有些园区与周边村庄土地资源不能够统筹安排。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土地流转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改革思路,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的经验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总结和探索。必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下,用改革的精神,求是的态度取得创新。
      2.创新经营机制
      过去园区的经营主要局限在产品经营领域,今后要向服务经营、文化经营方面转化,要系统总结休闲观光农业的经验,客观评价农业物流的作用,充分估计乡村养老,乡镇文体活动的前景,拓展经营领域,提高经营效率,实现园区的多功能综合开发和多渠道集成创收。发挥分会功能,加强园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创新经营机制很有作用。
      3.创新投入机制
      当前,园区投入呈现由高到低社会投入比例加大的规律性,与不同层次农业园区的功能定位有关,符合农业产业的特点。客观评价园区的区域作用,是激活投入机制的关键。高端园区以公益性为主,需要明确其事业单位地位,必须以国家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补充;基地型园区应该是企业型形态,必然以农民和涉农企业投入为主,政府给予相应保障和扶持;中间型园区可依据转型后的功能,确定投入的主体。
      4.创新人才机制
人才问题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待遇和工作环境两个方面。前者要求园区的人才管理需要更加灵活,“不求所有,只求所用”、“智力外托,委托经营”等等办法仍然可用,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组合应用的原则仍然可行。后者将通过改进执政理念,营造创新氛围的努力取得成效。
      (三)努力加快园区转型
      1.强化展示整合作用,科学布局,重点建好高端园区
      高端农业科技园区在展示推广农业设施和名特优新农业技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部分高端园区已经汇聚了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具备了产业立园的条件,成为了引导区域农业发展的制高点。如上海孙桥园区等生产的高档花卉和创汇蔬菜已经很有规模,起到了技术先导和效益示范的作用。
      结合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高端园区的功能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示范推广先进农业设施和名特优新农业技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二是展示介绍区域特色名优农产品,吸引农业开发的合作者;三是孵化农业龙头企业,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和市场信息,起到区域农业资源整合的作用。
      目前我国至少应该在中原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区域、东北地区和北疆地区各自确立一个高端农业科技园区,政府对这批园区需要加大支持力度,重点投资,加快建设步伐。
      高端园区要注意吸引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这些企业的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和人员培训提供支撑作用。
      2.配合都市化建设进程,向城市公园方向转化一批园区
      我国许多大城市的农业园区的规模较大,档次较高,处在农业园区体系中的较高层次。城市的快速发展要求都市农业科技园区不但要发挥生产带动作用,而且要体现生态景观和文化休闲功能。配合我国大都市建设进程,需要调整都市园区的功能定位。不失时机的将部分城市农业科技园区转化为城市公园体系中的一部分,既能满足城市景观环境建设发展的要求,也为这些园区盘活资产、成功经营开辟了一条途径。珠海农科中心、北京蟹岛、毕节丰泰园等就是成功转型的范例。
      3.结合新农村建设,置换一批园区
      文明新村和小城镇建设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富民”精神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几年城市化进程提速,村镇建设速度加快,但发展中的问题也不少。一是村镇建设缺少规划、建房无章、村镇面积过分扩张,乃至出现“空心村”的现象;二是村镇规模过小、功能单一、档次偏低、产业支撑能力薄弱;三是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不配套,现有的公共设施利用率低,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
      由于现今信息传播手段进步,加长了园区辐射的半径,导致部分地市和县级园区设置重复、缺少特点,对周边农区的示范带动的重要性下降,不再适合继续投资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考虑转变方向,发挥园区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的作用,通过科学规划,置换出低档次的村落,发展成新型的文明村镇、农民新村或乡村社区,增加乡村服务岗位,释放或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农区的生产能力,提高农区的综合水平和公共设施效率。
      4.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基地型园区
      基地型园区是我国园区体系的最下层,一般设在乡镇和村庄,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直接由农民建设和经营,通过比较简单的设施,商业化生产优质农产品。比如,山东寿光和河北定州的半地下式日光温室群、河南新野的养殖小区等就属于基地型园区。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变革有两个方向:一是鼓励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合作,扩大种植规模,发挥农业机械和土地规模的效益,提高土地集约度。二是向着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方向发展,提高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的集约度,商品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
      基地型园区数量众多,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因地制宜的设施条件,适合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适合与专业公司的对接,适合引进农业新技术、新设施,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也适合农民专业协会的发育,是“龙头企业+基地+农民” 产业化体系发展的基础,是吸纳和转化农村劳动力,造就专业化农业产业大军的现实途径,非常适合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总体要求。
基地型园区体系是今后一定时期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国家和地方政府要通过财税、技术和信息等途径多支持、多鼓励,加快基地型园区的发展。

      四、结束语

      农业科技园区是中国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新生事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虽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农业科技园区的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全局观念、长效机制、科学手段等方面深入探讨园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经营机制等重大问题,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在推进农村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农业园区的健康发展。

      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