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贾谊,许多人较熟悉,西汉前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少年得志,才华横溢,18岁享誉洛阳,21岁 在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初唐,年轻的诗人张若虚和贾谊一样,虽然早负盛名,但仕途坎坷,心情郁闷,他的政见不被采纳,抱负难以实现,一个人经常孤寂地踱步江边 ,被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壅塞胸怀。他彷徨、郁闷、痛苦,不断地分析、反思,努力想改变眼前的困境,但现实是残酷的,在经受过多次失败的打击后,他有点动摇了。终于有一天,突然,从蓊郁的花林那边升起的一片最初的月光击中了他,他感到自己的躯体开始透明,并随着江月一同浮升,一同俯瞰广博而温馨的大地,一个波光滟滟的梦幻世界呈现在眼前。他惊呆了,一抹灵感划过心际,自然流泻的诗句从他胸中汩汩而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是何等的气象,仅此数句,足以使他永生。然而神明天启的诗句没有停止,继续源源联袂而至,几乎使诗人屏住了呼吸:“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通过对时间的从容追问,诗人的身心与宇宙溶为了一体,在空茫的境界中, 诗人一扫往日的沉闷,整个心胸渐渐开阔起来,变得越来越恢宏,终于,诗人跃上了一个新的境界:一切都变得不重要了,自己所追求的,得之,幸,不得,命。不必痛苦,不必彷徨,心境的宁静才是最重要的。从那以后,诗人从喧嚣的尘世间消失了… 而贾谊就没有这么幸运,他始终郁闷着,从京城一直郁闷到长沙,始终认为自己的主张是对的,在郁闷中坚守着自己的信仰,等待着汉文帝的重新召见,汉文帝后来也真召见他了,但仍然没起用他,他回来后就更郁闷了。也许他没有想到:大凡政治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被损害者为维护自己,必定会阻止改革。如果损伤的是普通人,阻力不大,如果损伤的是当朝权贵,压力就会大得连皇帝都无法化解,而贾谊损害到的两个人:周勃是亲送印玺给汉文帝的,灌婴曾拥十万兵力,决定过吕、两家的命运。改革要损伤到他们的头上,这改革还能搞吗?!汉文帝心里是喜欢贾谊的,也赞成他的改革主张,但当时的他必须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保持政局的稳定,这是其一。其二,政治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光有主张是不够的,还要有实现主张的具体措施,且这些措施还要便于操作。在具体操作时,可能会出现困难,有了困难,如何解决?这都是要考虑的,而我们的书生贾谊,只是提出了改革的主张和方向,至于如何一步步去操作,他没有经验,也无从建议。尽管这样,汉文帝还是不想埋没贾谊,派他去培养自己的后人,希望他的主张由自己的儿子来实现。可惜呀,后来梁王竟坠马而死,贾谊在经受多次打击后终于郁郁而终。苏东坡曾评道:“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吾深以为然! 人生天地间,要善待自身,善对逆境,任何时候,心胸要开,识见要广。在顺境里,就大展宏图,广舞长袖,把自己的胸中丘壑尽情挥洒,狠狠干一场,方不负生于天地间。若时运不挤,也要爱惜身体,或积蓄力量,或另辟蹊径,或留恋山水,以有用之躯以待时运,即使终身不见用,也没关系,只要自己追求过。古人云:“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理同也!人活世上,能“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固然好;如不能,则早点抽身,“清风为伴,麋鹿为舞”,遁身化外,一生逍遥,何乐而不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