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 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15~2O题。 这是一条窄窄的小巷。 原住着一群瞎子。他们没有汽车,也没有自行车。这个城市越来越现代化,他们的交通工具依旧是一根竹棍。笃笃,笃笃,神奇般的竹棍,再不长叶,也不生根,却是他们的神经和眼睛,在两边工厂院墙高高的相夹的几百米的甬道里,他们步步往里走。甬道永远是潮湿的,阴暗的,白日没灯,黑夜没灯,他们似乎是绝缘体,光明对于他们是不存在的。 窄窄的小巷,被人们久久地遗忘了。一年,两年,大人不到那里去,小孩也不到那里去,偶尔有三只蝴蝶形的风筝飘进巷子,却挂在了巷子深处的屋檐上,无人去取,就一直倒吊在那里了。巷道里草漫了上来,渐渐覆盖了那古老的四方砖块。 今年春天,城市的上空又飞起了蝴蝶形的风筝,寂寞了一个冬季的天空,显得明快了。突然,这条窄窄的小巷口,拥满了人,都在看那墙上的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盲人按摩所。 消息爆炸了整个城市,都在传说:这群瞎子并没有默默地死去,几年里默默地学成了按摩术,可以治好多好多的病症。 这个城市的病人毕竟是很多的。病急乱投医,就有人进了这窄窄的小巷。一个,两个,十个,八个……瞎子们果然在那里备有按摩室。他们一次一次按摩得满头大汗,病人一次一次感到病情减轻,终究痊愈了。于是,一群一群的病人赶来,从小巷往里走,弯腰的,弓背的,拐腿的,歪脖的,这些在生活中痛苦、失去了人世乐趣和理想的患者,走一步,退半步,不知道这个小巷的深处将是一个什么世界? 不久,一群一群的人从小巷深处走出来,他们都好了。那里是一个修理的世界,修理师就是一群黑暗中的精灵。小巷里的草一天天踏下去了,又露出了那古老的四方砖块。 但是,他们都在奇怪:这巷道里,那病房里,全挂满了电灯,黑夜里在亮着,白日里也在亮着? “黑夜和白天于我们都是一样的。”瞎子们说。 “那怎么会一样呢?” “过去是一样的黑暗,现在是一样的光明。” “那你们能看见吗?” 瞎子们却笑到了: “请问,你的眼睛能看见你的眼睛吗?” “不能。” “是的,眼睛是看别人的,灯是我们的眼,所以我们看不见,但它却看见了别人,别人也看见它了。” 这灯就一直这么日日夜夜地亮着。 日日夜夜,患者从这窄窄的小巷往里走。他们沐浴着灿烂的灯光,一直往前走,走向生活的深处。 这是一条窄窄的小巷。(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08年第七期) 15、“消息爆炸了整个城市”中“爆炸”是什么意思?请你用一个词来回答。(2分) 答: 16、阅读选文后,在下面方框中补全故事情节。(3分)
17、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你对下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赏析。(3分) 那里是一个修理世界,修理师就是一群黑暗中的精灵。 答: 18、小巷盲人是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4 分) 答: 19、文章以“这是一条窄窄的小巷”结尾,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2分) 20、灾后的汶川同胞也需要我们的关爱,请用排比句式写一句话来鼓励他们。(2分) 答案: 15、“消息爆炸了整个城市”中“爆炸”是什么意思?请你用一个词来回答。(2 分) 答:传遍(轰动) 16、阅读选文后,在下面方框中补全故事情节。(3分)
17、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你对下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赏析。(3 分) 那里是一个修理世界,修理师就是一群黑暗中的精灵。 答: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②生动形象地写出小巷盲人成了能治病的按摩师,③对小巷盲人充满赞誉之情。(①1分,②③2分,共3 分。② ③ 答对其中一句即可) 18、小巷盲人是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4 分) 答:① 意志坚强,被人们久久地遗忘了,却默默学成按摩术。②工作认真,他们一次一次按摩得满头大汗。③ 热爱生活、乐观,把灯比作自己的眼眼,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希望。(每方面2分,其中特点l 分,具体事例l 分,共4 分。答对两点即可) 19、文章以“这是一条窄窄的小巷”结尾,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2分) 答:在结构上与开头照应(l 分),在内容上强调小巷环境依旧,但人的精神面貌巳发生变化,表达了对盲人的赞美之情。(1分) 20、灾后的汶川同胞也需要我们的关爱,请用排比句式写一句话来鼓励他们。(2分) 答案示例:面对灾难,让我们像张海迪那样坚强,像海伦那样奋进,像邰丽华那样拼搏。(内容1分,句式1分) 67. 2008年湖南怀化市 记叙文阅读(9分) (1)那一晚,女儿仅吃了小半碗饭,就放下筷子说:“妈,我有点不舒服,想躺一会,你吃完先走吧。碗筷等会我来收拾。”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等我收完夜市回来,看到碗筷和剩菜还在桌上摆着,才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 (2)我推开她的房门,看见她在床上躺着,满脸通红,我上去摸了摸她的额头,吓了一大跳,她的额头烫得像一团炭火,我说:“孩子,你发烧了,我们得去看医生。”但她却从我的怀中挣脱下来,说:“不用了,可能是感冒了,睡上一觉明天就会好的,妈,你去把碗洗了吧。”她的声音虚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 (3)我知道她是在敷衍我,因为一去医院就意味着花钱,她怕。“不行,得赶紧去医院!”我果断地说,然后来到屋里开始找钱,尽可能地找。当我把所有能找到的钱连同刚从夜市上挣来的散币堆在床上清点时,危机感油然而生,我胡乱地将钱塞进口袋里,搀着女儿的手上了三轮车。 (4)三年前,丈夫身患绝症离我而去,我没有工作,只得在夜市里摆小摊。那一年女儿还不到13岁。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她忽然长大了,开始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活。 (5)我回头望了她一眼,看见她像一只受伤的小羊羔那样无助地趴在车斗里,眼睁睁地望着我。在女儿微弱的呻吟声中,我发疯似地蹬车,怕耽误了她。 (6)女儿终于躺在病床上,挂上了吊瓶,我松了一口气。医生说,眼下正流行病毒性脑炎,女儿的症状有些像,要待明天上班后做脊液检查才能确诊,今晚先做退烧观察处理。 (7)我的心又提了起来。夜深了,病房里就剩下我和女儿,女儿突然示意我靠近她,说:“妈,我感觉很难受,浑身都痛,和以往不一样。医生的话我听见了,我很有可能是脑炎,我怕是不行了……” (8)“别瞎想,要等明天做了检查才能确诊。” (9)“妈,你听我说,”女儿突然严肃起来,很认真地说,“你记住了,家里床头柜的下层,最里面靠右角那儿藏有一个布袋,里面装有一些钱,那是我攒下的,留给你的” (10)猛地一阵酸楚直冲我的鼻腔,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抓住了女儿的手,“孩子,你不会有事,有妈妈在,你肯定不会有事的!”。女儿怔了一会儿,慢慢的,她攥紧了我的手,晶莹的泪珠从她的眼角滑落。 (11)第二天上午,经过检查,确诊女儿得的是一般性肺炎。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我们都哭了。 (12)回家后,我打开了女儿的床头柜,那里果然有一个小布袋,里面是13元钱,全是角票。捧着那个小布包,我的眼泪又来了。 (13)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现在,女儿已经成了一名军医大学的学生。高考时,她的分数可以进北大清华,但她的第一志愿就是这所大学。用她的话说是不用交钱还管吃管穿,能免去母亲的负担。 (14)这些年来,我始终保存着女儿的那个布包,那是她郑重留给我的 “遗产”,13元,我只想永久地将它珍藏。(载《读者》2007年第2期,有删改) 21.第(13)段说:“事情已经过去兰年多了” ,“事情”具体指什么?( 2分) 答: 22.仔细品味文中画线句子,说说表现了女儿当时怎样的心理?( 2 分) 答: 23.文中的女儿十分懂事孝顺,为妈妈分忧解难。通读全文,请说说具休表现在哪里? ( 3分) 答: 24、标题是文章的眼晴,本文用“13元遗产”为题有什么作用?(2分) 答: 答案: 21.女儿生病时给我交代13 元“遗产”的事。(2 分) 22、为自己还能活下去而感到庆幸,更加珍惜母女二人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2 分,意合即可) 23 、① 生病时把平时积攒的“13元遗产”交给妈妈。② 不上北大清华而上军医大学,为家里减轻经济负担。③ 主动做家务,收拾碗筷。④ 替家里着想、生病了不愿上医院,怕花钱:(每点1 分,共3 分,答出三点,意合即可) 24、① 最能表现女儿的懂事、孝顺。② 凝聚了母女之间的亲情,最能突出本文主题。③ 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给1 分,共2 分,答到两点,意合即可) 6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阅读下文,回答4~9题(21分) 大碗和小碗 ①表哥六岁的时候,姑母因病去世,给姑父留下大笔债务。八岁那年,姑父再婚。继母来自市郊农村,带来了六岁的弟弟。 ②弟弟娇惯不懂事。那年头,家里日子过得很紧。可弟弟老嫌母亲给自己盛的饭菜比哥哥的少,所以常常在饭桌上闹别扭。 ③几次吵闹后,弟弟从碗柜里找了只敞口大碗,坚持要母亲用大碗给他盛饭菜,不然就不吃饭。继母心疼地望着瘦猴似的弟弟,答应了,不过开出条件:“哥哥也要换只碗。”第二天在饭桌上,继母将一只新碗递到他手里,笑着冲他眨眨眼说:“弟弟小,做哥哥的就让着他点儿。”弟弟见状,马上将新碗抢过去,和自己的大碗比,一看口径小不少,不吭声了,低头乖乖吃饭。 ④虽然觉得继母待他不错,自己也该让着弟弟,表哥心里仍然有疙瘩:在继母心里,亲生的毕竟还是不一样。 ⑤后来,继母去世。上个月,父亲也撒手而去。那天,表哥到父亲生前住的老房子里收拾,在一堆杂物里,居然看见了那两只他和弟弟儿时的专用碗。 ⑥一个念头忽然从心头升起,表哥虽然觉得荒唐,还是按捺不住要试试。他用水把弟弟的大碗灌满,然后将大碗里的水朝自己的小碗里倒,结果,大碗的水倒光了,小碗还剩四分之一没满。表哥不信,把两只碗平放在桌面再比较,小碗接近直筒形,上下几乎一般大,大碗则口宽底窄,而且小碗比大碗高出一截。这就是两只碗的秘密,如此简单。表哥感到奇怪,自己怎么到今天才发现。 ⑦儿时一家四口围着方桌吃饭的情景又清晰呈现在眼前,继母给父亲盛好饭菜后,再给他和弟弟盛,兄弟俩每人的碗里都是满满的,然后才轮到她自己,末了常常是父亲看到剩下的饭菜少,又将自己的往继母碗里拨。记忆中的这一幕顿时变得好温馨,好动人。 ⑧于是,表哥和弟弟约好,接下来的星期天,带上各自家人,还有那两只碗,到郊外给父母扫墓。 ⑨世间有一种无私的爱,因其质朴,因其不事张扬,不求回报,有时即便被爱者也难以觉察,甚至产生误解。但是,爱毕竟是爱,终究有那么一天,这种爱,这种无私会被感觉,被认可,被传递,人的心灵也得以滋润、温暖和净化。 ⒋在父亲的老屋里,表哥揭开了大碗和小碗的秘密。这个秘密继母曾经向表哥做过暗示。 ⒌读一读文段③的画线句子,揣摩继母当时的心理活动,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4分) ⒍品读文段④和文段⑦,说说表哥对继母的情感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写作技巧上看,这是一种什么方法?(4分) ⒎文段⑥对表哥测量大小碗容量的过程写得非常详尽,请说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3分) ⒏文章对继母着墨不多,但继母的形象却跃然纸上。请用两三句话说继母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 ⒐文段⑨使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请说说这一早在全文的作用。(4分) 答案: ⒋“笑着冲他眨眨眼”(3分) ⒌小儿子是自己的亲生子,又瘦得可怜,应该让他多吃点;然而手心手背都是肉,大儿子虽是继子,绝不能缺失了对他的爱。(意思贴近即可)(4分) ⒍由不信任、存在偏见,到感到温馨、被感动。先抑后扬的方法。(4分,各2分) ⒎侧面反映继母当时为了让表哥多吃些饭而用心良苦。继母也一定仔细测量过两个碗的大小,选出貌似小实则大的碗给表哥用。(3分) ⒏心胸宽广;心地善良;大爱无痕,用一片真情营造着家庭的温馨。是一个令人崇敬的伟大母亲。(能答出心地善良、具有博大爱心即可得分。)(3分) ⒐议论。挖掘文章内涵,提炼文章主题;或点明中心思想。(4分,各2分) 68. 茂名市 乡村不言谢( 18 分) ( 1)也是猛然间发现,在我的故乡,那个闭塞而贫困的小山村里,我从来没有听见过“谢谢”两个字。 (2)在儿时的记忆中,邻里之间相互借东西是很常见的,借劳动工具借针线借柴米油盐。每次借的时候,借者自然大方,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没育借的忐忑和不安。 (3)“他大叔,你家的犁子在不在?我想把东头的地犁耙犁耙。” (4)“他大婶,我家的黑线用完了,你有没有?” (5)“今天来客,油瓶空了,先给我倒点儿。” (6)被借者绝没有丝毫的优越感,忙把东西找出来,送到人面前,还要说上几句体贴的话。 (7)“你真勤快,闲不住,隔天我也得把地犁犁,别耽误了播种。” (8)“线够不够,不够,我再给你拿。” (9)外别看东西小或者少,必定要还的。还犁的会高声问:“他大权,犁用完了,放这儿好吗?幸亏犁得及时,不然赶不上春耕了。”犁的主人会让还犁的坐一会儿,忙着去拿烟,好像借东西的是自己。 (10)还线的主妇会在唠完一会儿嗑后,在要回去的时候,把东西掏出来随处一放。主人会责怪:“你看你,这点东西还拿来,真外气!”主妇会说:“有了,没有我也不会还你。” (11) (13)记得我读初二的时候,村西头的潘家十多岁的孩子突然昏死了过去,当时潘家男人又不在家,听到潘家女人的喊声,正在地里劳作的“黄麻子”飞奔到老潘家,背起孩子就往邻村的赤脚医生家跑。七八里的乡间小道,干瘪的黄麻子在负重几十斤的情况下,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狂奔到了赤脚医生家,及时挽救了孩子的生命。老潘家为了感谢黄麻子的救命之恩,专门挑了良辰吉日,邀了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拿着炮仗,背着礼物,到黄麻子的家致谢。在弥漫着好闻的硝烟味中,被救的潘家孩子在父亲的命令下,“扑通”跪在黄麻子面前,“嘣嘣嘣”磕了三个响头。黄麻子手足无措地转着圈子,一个劲地反复埋怨着老潘:“你这是干啥呢,你这是干啥呢……”老潘大声说:“孩子的这条命是你给的,你什么时候要,他就得什么时候给!”自始至终,我没有听到一个“谢”字。 (14)后来,我到了城市,听惯了“谢谢”,也习惯说“谢谢”。有时候,老家人到城里办事,不愿意把钱花给旅馆,就到我家借宿。每次来,他们都要给孩子带些零食,我都要习惯性地说声“谢谢”,听到我道谢,他们的神情立即变得尴尬起来,我很后悔,赶紧打住。 (15)前一段日子,父亲的身体不好,我回去看他,见邻居大娘也来探望,还拿了十多个鸡蛋。送她出门时,我下意识地说:“谢谢你呀,大娘!”大娘愣了一下,嗔怪道:“看你这孩子,说的是话?!”(选自《散文》 ,2008 年第4 期,作者饮者) 19、乡人是怎样用不同的方式把内心的感激表达出来的?请具体列举出来。(4 分) 答: 20、本文的主旨(中心)是什么?( 3 分) 答: 21、下面一段话是从原文抽出来的: “我也碰过之样的事,那次晌午头来客,盐没了,我还是到张老太婆那儿拿的。” 这段话的恰当位置在第 2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邻里之间借东西,借者自然大方,是因为被借者没有优越感,会主动借出以取悦对方。 B、本文形散而神不散,将乡村日常生活的一些琐事串联起来,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C、结尾处一句:“大娘愣了一下,嗔怪道:“看你这孩子,说的是话?!””表现了大娘对我的责备,由于我的言谢,便疏远了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 D、本文的写作意图是将闭塞而贫困的小山村与城市作对比,暗讽了城市人习惯说谢谢的风气。 23、本文在处理材料方面有何特点?为什么这样处理材料?( 4 分) 答: 答案: 19、4分 20.3分 21、4分。第(8)——(9)段之间。 ( 2 分) 22.3分。B 23.4分。 69. 2008 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 阅读《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完成12~16题。(14 分) 12、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3 分) 答: 13、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请给第一段画线句作批注。(2 分) 画线句:小女孩手里捧着一个看上去很精致的瓷罐。 批注: 14、第九段画线句“他躬身对小露西说了几句”。请你根据当时的语境。写出巴菲特先生说话的内容。(3 分) 答: 15、不邀而至的小露西为什么会以30 美元零25 美分成为本次慈善晚宴的主角?( 3 分) 答: 16、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慈善的不是钱,是心”这句话的理解。(3 分) 答: 答案: 12、小女孩露西想为非洲贫穷儿童捐款,因无慈善晚宴的请柬被拒绝在入口处,在沃伦· 巴菲特先生的帮助下,不但进入了慈善晚宴的现场,还成为慈善晚宴的主角。( 意思表达清楚即可。3 分) 13、示例:动词“捧”用的精美妙,用动作描写的方法准确地表现了小露西对瓷罐的小心翼翼,以及对慈善活动的虔诚、庄重的恋度。(能结合小露西的心理分析,或能从语官运用、描写方法、内容理解等某一角度有恰当的点评即可。) 14、示例:小女孩,你真了不起!小小年纪就这么有爱心。我代表非洲贫穷儿童感谢你!(意思接近,想象合理,语言通顺即可,3 分) 15、略。(能够围绕小露西倾其所有,富有爱心来回答即可。3 分) 16、示例:在慈爱的天平上,大家是等重的,不要把慈善活动看成仅仅是有钱有身份人的事情,即使再普通再平凡的人,只要对他人心怀善意,给予帮助,也是一样的慈善。(或为需要帮助的人捐献一分钱一角钱的普通人和捐献成千上万的有钱人一样富有爱心,同样值得尊敬。)(如能结合身边的具体事例或汶川地震中的事例来谈更好) 70.内蒙古赤峰市 阅读《夕照透入书房》,完成4~9题。(20分) 夕照透入书房 (1)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2)此刻,书房已经暗下来。到处堆放的书籍文稿以及艺术品重重叠叠地隐没在阴影里。 (3)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得很温和,很红,好像一种橘色的灯光,不管什么东西给它一照,全部分外的美丽。首先是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是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傅雷家书》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4)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地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隽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棉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5)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混沌而荒谬的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含夕阳,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6)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 (7)陈放在桌上的一块四方的镇尺最是离奇。这个镇尺是朋友赠送给我的。它是一块纯净的无色玻璃,一条弯着尾巴的小银鱼被铸在玻璃中央。当阳光彻入,玻璃非但没有反光,反而由于纯度过高而消失了,只有那银光闪闪的小鱼悬在空中,无所依傍。它瞪圆眼睛,似乎也感到了一种匪夷所思①(注:(1)超出一般的想象)。 (8)一只蚂蚁从阴影里爬出来,它走到桌面一块阳光前,迟疑不前,几次刚把脑袋伸进夕阳里,又赶紧缩回来。它究竟畏惧这奇异的光明,还是习惯了黑暗?黑暗总是给人一半恐惧,一半安全。 (9)人在黑暗外边感到恐惧,在黑暗里边反倒觉得安全。 (10)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去,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短暂的夕照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竟被夕阳照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曳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境象——它能使最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 (11)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选自《中外文摘》(2007年第2期) 4、找出第(4)段中的错别字,并改正。(2分) 错别字: 5、第(3)段中的“咄咄逼人”本义是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它在本段中是什么意思?第(10)段中的“大限在即”又是什么意思?(4分) 6、读第(3)段中画线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逐层描写书房景物的。(3分) 7、第(7)段开头“离奇”的意思具体指的是段中的哪句话?(3分) 8、品析从第(11)段中摘录出来的句子,回答后边的问题。(6分) (1)(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从这句对泥公鸡外貌和神态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9、第(3)段结尾提到了“可以永存”的《傅雷家书》,根据你的阅读积累,从内容的角度说说这是一本怎样的书。(2分) 答案: 4、“隽”改为“镌” 5、光线强烈,刺人眼目。 6、首先写了窗台上的藤草,跟着写了书桌上的玻璃灯罩,然后写了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或:按照夕阳穿窗而入所照物体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 7、当阳光彻入,玻璃非但没有反光,反而由于纯度过高而消失了,只有那银光闪闪的小鱼悬在空中,无所依傍。 8、(1)对“泥公鸡”的喜爱、赞美。(2)对消失了的民间手工艺品的留恋和惋惜。 9、《傅雷家书》是傅雷给在海外留学的儿子书信的汇编。书中内容主要是教儿子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中的问题。(答出其中的任何一句话都可以得满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