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特点及要求

 寒梅儿 2009-07-18

浅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特点及要求

作者:欧阳恩剑


  摘要: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是一种以追求学校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发展模式,是学校“质”的飞跃,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创新的过程。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掀起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高等教育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高职教育,也抓住历史机遇高歌猛进,其数量、规模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据国家教育部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国已有高职院校1091所,招生人数达248万,在校生数达713万,分别占高等教育的60.9%、51.2%和47%,比1998年分别增加了1.5倍、3.6倍和5.1倍。然而,以扩大规模为主旨的高职院校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日益突出,引起了教育部门与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长周济在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必须从规模扩张转移到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上来。高职院校必须及时调整思路,从规模数量的扩张尽快转向质量效益的提高,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内涵式发展道路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内涵式发展的内涵
  
  高职院校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外延式发展,另一种是内涵式发展。
  外延式发展是指高职院校外延的不断扩张,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办学实力的增强,是学校发展的一种外在表现,其实质是“量”的扩张。外延式发展首先表现在扩大招生规模,其次是增加教育资金投入、扩大教师队伍、拓展校园面积、改善教学设施等。外延式发展追求的目标是“大而全”。
  内涵式发展是指学校在硬件改进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管理与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办出特色,形成品牌,提升学校的“软实力”,使学校的质量、水平、效率、效益以及办学传统、管理文化等内核得以改进,其实质是“质”的飞跃。内涵式发展的主要表现首先是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其次是学校规模适度,专业设置合理,文化底蕴增强,办出特色,形成品牌等。内涵式发展追求的最高目标是“特而精”。假如将外延式发展比喻为“长胖”的话,那么内涵式发展就是“长壮”。外延式发展强调的是“改变形象”,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脱胎换骨”。内涵式发展是量的科学发展,外延式发展为内涵式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内涵式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内涵式发展是以追求学校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发展。与外延式发展以追求数量和规模为目标不同,内涵式发展追求的是学校整体效益的提高,通过内涵式建设,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取舍、充分利用,使学校的各种现有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极致,从而实现学校效益的最大化。借用经济学上的说法就是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其次,内涵式发展是外在压力与内在要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高职院校单纯的数量扩张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只能称作盲目繁殖,到一定阶段,必然被淘汰。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市场经济中生存立足,就要经得起市场竞争的考验,赢得社会与学生的认可。市场、社会、学生和家长等因素共同要求高职院校摈弃外延式发展的道路,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同时,高职院校既是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基地,又承担着服务社会的功能,要求高职院校不能一味地“求大求全”,而要“求特求精”,要抛弃短期行为,办出特色,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内涵式发展。
  再次,内涵式发展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创新的过程。内涵式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需要高职院校全面、深入、持久地为之努力。学校个性、品牌特色是校园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在内涵式发展进程中,高职院校应注意面向地方经济发展、融入地方建设,不断创新,坚定不移地坚持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高技能型人才,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一)办学理念特色化、个性化,学校定位实际化、准确化
  办学理念决定学校发展,也决定学校的办学特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起点与归宿虽有不同,但都必须秉承崇高的大学理念。因为,大学之大,不在校园之大,不在楼宇之高,其大首先在于精神之大,其高首先在于品位之高,在于至高至大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与人类精神。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不能忽视精神文化的内涵,在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中,一定要更新观念,以开放、宽容、理性、创新的胸襟和精神,秉承学术自由、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把学校建设成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开放的现代大学。
  除了秉承相同的大学理念外,在办学理念上要追求自己的特色,以个性创特色,以特色求质量,以质量促发展。学校发展要注意扬长避短,调适自我,增创特色,超越自我。当前,高职院校都在追求综合化目标,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学校综合到什么程度,则需要认真考虑,千万不能让“综合”淹没特色。综合化绝不是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实践证明,职业院校的生存之道在于“专与特”,而非“大而全”。
  在明确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后,还要给学校准确定位。教育部长周济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科学和准确定位,找准自己的定位区间和发展空间。因为科学、正确、合理的定位,能保证高职院校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因此,在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中要给学校准确定位,以获得共识,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办学定位是指高校为了促进学校的不断发展,实现自身的教育理念,在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遵循客观规律,确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发展策略的活动。学校定位要从实际出发,即要从学校的历史传统、自身实力和资源、学校个性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出发,对学校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准确定位,指引学校的发展方向。
  (二)专业设置市场化、品牌化,课程安排合理化、实用化
  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是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科学的专业体系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体系,构建内涵式发展框架是高职院校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的基石和平台。专业作为组成学校的基本单元,是学校发展的重心,专业的强弱代表着学校的强弱,专业的特色代表着学校的特色。高职院校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培养方案,与时俱进,在增加与建设新专业的同时,不断地改造老专业,为专业建设注入新鲜血液。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高新技术应用、所需人才规格的变化要求,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使高新技术及时通过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使学生了解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同时对学校的相关优势专业加大投入力度,争创名牌专业,以扩大影响,争取使之成为学校的“拳头产品”。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设置应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中心,由“知识本位”转为“能力本位”。课程设置合理化是指高职课程设置应符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合理划分理论课与实训课、实习课的比例,强调理论以“够用”为限,加大实训实习课的比例,使理论与实践之比由原来的6∶4调整到5∶5或4∶6,以达到“基础深化、知识广化、能力强化”的目标。课程设置还要注意实用化的要求,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设置一定要强调实用,即该课程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坚决杜绝因师设课。
(三)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技能化、特色化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意识、就业本领和社会适应能力。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存在较大差异,创建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对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各地的高职院校针对区域人才培养需求,探索出了一些特色鲜明、实用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如“2﹢1”、“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项目化教学”、“工学结合”等等,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高职院校还要继续加大科研力度,创造更多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人才培养的需求。
  人才的技能型特点是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异军突起的法宝,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人才质量的优劣。学校在规划学生的质量形成轨迹时,应结合不同专业特点,细化人才质量技能化标准,强化实现措施,并以此指导办学。同时要注重培养人才的特色。从某种角度讲,学校培养的人才也是一种社会商品,而特色属性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畅销商品”的重要属性。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中,要树立“培才育人,技能至上,力争特色,质量第一”的办学方针,以此指导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四)学校管理创新化、科学化,教师队伍“两栖”化、“双师”化
  高职院校的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行政与后勤三大部分。在教学、行政、后勤三项工作中,教学是中心,行政与后勤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管理对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管理是科学,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由于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大多由中专、职业学校、成人高校等合并而成,加之学校在短时期内经历转制升格、扩招扩建,使得管理严重脱节,管理水平远远跟不上学校前进的步伐,诸如管理人员短缺、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院系两级职责划分不清等问题不一而足,导致效率低下,管理混乱,严重影响学校的进一步发展。管理水平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在内涵式发展进程中,学校要从管理体制入手,根据学校实际,创新管理体制,提高管理人员水平,科学划分职能部门职责,实现管理的创新化、科学化、制度化与民主化,以达到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改革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科学民主、灵活高效”。
  师资队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条件。要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有经验的学生,必须有知识渊博、技能娴熟、经验丰富的教师。高职院校要按照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要求,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度,充分认识高职院校面临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建设一支职业道德高、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双师”化、“两栖”化无疑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双师型”教师就是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双重素质教师。“两栖”化教师就是在学校能得心应手地教育学生,在相关企业能熟练地操作相关业务的教师。高职教育的定位决定了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不同于一般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应逐步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支持教师到企业,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学习和实践,提高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建立一支知识、技能水平较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要采取进修、引进、外聘等多种措施,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尽快解决师资队伍数量缺乏、学历层次偏低及职称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加强对“教学名师”的培养和政策倾斜,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五)教学研究项目化,校园文化大众化、丰富化
  教学研究与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核,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薄弱环节。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与校园文化氛围,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要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指导思想,设立教学研究基金,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学校除了鼓励教师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外,更要鼓励教师立足本校,围绕教育思想观念改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评价、精品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模式、学生管理模式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应结合校情,确定教学研究阶段化目标,科学规划并实行项目化管理,集中精兵强将,争取重点突破,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发展,使科研成果能够真正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校园文化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高尚情操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广播站、宣传栏、班级墙报等宣传途径,向学生宣传国内外成功者的创业经历,聘请企业家、工程师到学校做报告,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介绍成功经验,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文化氛围,实现校园文化的大众化。还要成立各种社团,开展文艺、体育、科技、专业技能等各类竞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校园文化的丰富化,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保德,康思琦,李桂霞.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7,(17):12.
  [2]郭汾阳.何谓“大学”[J].出版参考,2006,(2):30-31.
  [3]洪志杰.交通职业教育办学定位的思考[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80.
  作者简介:
  欧阳恩剑(1973—),男,湖南隆回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民商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