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绕不开的岭南古越族……

 虾子 2009-07-26

□杨万翔

瓯骆越人创作于两千年前的以战争、狩猎和庆典为主题的大量岩画,如今仍然璀璨于悬崖峭壁之上

探究“五羊神话”,绕不开岭南古越族。

古越族主要分布在北起江苏省,南迄越南的近海地带。今天的广西壮族,是典型的岭南古越族后裔,他们的远祖,是西瓯越和骆越这两个部落。

较早被中原人注意到的越族人,是聚居于今日温州附近的一支,聚居处有一条江,古越语读音为ou,中原人以文字把它标识作“瓯”,这支越族人因之被命名为“瓯越”。后来,中原人又发现洞庭湖以南直迄广西,另有一支规模庞大的越族人。为了作出区分,便把前者称作“东瓯越”,把后者称作“西瓯越”。

说起来,中原人对西瓯越的发现稍晚于骆越———“西瓯越”一词始见于《史记》,“骆越”一词却始见于更早成书的《吕氏春秋》。个中缘由,很可能是罗氏族跟骆越的关系要比跟西瓯越密切。

对于“骆越”之得名有多种猜测,焦点在乎“骆”字的内涵。“骆”字的基本义项与“骆驼”相连,但古代岭南土著跟骆驼却风马牛不相及,何以该“越”会被冠之以“骆”?窃以为,“骆”当是“罗”的替代字———曾在甘肃生活过数百年因而熟悉骆驼的罗氏族人视广西邻居为同宗兄弟,把“罗”的同音字“骆”赠送给没有文字的这一支古越人。估计是罗氏族人建立的“缚娄”国,其国名跟“骆越”这个族称在《吕氏春秋》一书中同时出现,似非偶然。

我在拙文《谁牵五羊至广州》(见《晚会》5月26日)中提到,导致罗氏族离开两广交界处而徙往粤东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来自楚国的新一轮威胁。除此之外,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西瓯骆羽翼渐丰,卧榻之侧,岂容罗氏族人酣睡!

成书于汉武帝初年的《淮南子》追述了秦始皇征服岭南的大致过程,从中可以看出西瓯越的实力不容小觑。在长达5年的战争中,天下无敌的秦国劲旅遭遇到的惟一有效抵抗来自西瓯越,征服岭南之战,仅仅是征服西瓯越之战。

秦军50万平岭南,兵分五路。靠东的四路翻越五岭,经粤北、粤东会师番禺,如入无人之境;而由统帅屠睢亲自率领、自后世所称的“湘桂走廊”进入广西东北部的“西路军”却捅着了马蜂窝!

西瓯越人在首领译吁宋(“译吁宋”是《淮南子》对一个越族人名的古怪音译)的指挥下,让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久经沙场的屠睢竟致阵亡。

此后整整3年,秦军一方面在广东方向牵制西瓯越,另一方面在“湘桂走廊”上开凿用以紧急增兵、大量运粮的灵渠。

做足了准备,秦军再次猛攻。译吁宋以身殉族,西瓯越人推举出新首领,继续抵抗,创造了中国有史可稽的第一场“丛林战”奇迹。但在秦军东西两面夹击下,西瓯越部队最终被歼灭……折戟沉沙铁未销,广西考古部门至今犹能在那方地面上发掘得出铜刀与铜戈。

南北“百越”的大部分后来融入汉族,但西瓯越与骆越凭借强固的“那文化”而凝聚并且演化为今天的壮族,他们的勇悍精神垂百千载而不泯。

历史上的广东长期兵源匮乏,在明、清两代有关广东的史料中,屡屡出现“狼兵”一词。“狼兵”特指广东当局从广西少数民族中招募过来的战士。“狼”是古汉语对广西古越语lang(意为“黄色的”)的音译之一,而lang是广西古越族的主体。

迄今,瓯骆越人创作于两千年前的以战争、狩猎和庆典为主题的大量岩画,如今仍然璀璨于广西宁明县花山的悬崖峭壁之上———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其色彩之凄美浓烈仿如鲜血,堪称举世无双!

上图:狩猎———广西宁明县花山岩画

上图:花山远景

【相关链接】广西宁明县花山岩画

花山岩画坐落于广西宁明县城郊左江边的悬崖峭壁上,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岩画全部呈鲜艳的赭红色,以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而著称于世。岩画肇始于战国时期,延续至东汉,是当时聚居于左江流域的壮族先民瓯骆越人的作品。岩画面积约8000平方米,遗存各种图象1900多个。

岩画的主题,有些是军事训练或作战前的誓师活动,有些是战争胜利或五谷丰收的欢庆场面,有些是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绘画的颜料,主要成分是铁矿粉,以动物血液和脂肪调匀,直接刷绘在崖壁上。

花山岩画是壮族先民的艺术杰作,为今人研究壮族历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形象资料。

(子琦/编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