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瓷婴戏图审美文化内涵探究

 金匠尚玉 2009-07-27
陶瓷婴戏图审美文化内涵探究

  具有一千多年发展历史的陶瓷婴戏图,是传统陶艺创作中的重要题材,有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陶瓷婴戏图是中华民族各阶层共同喜爱的题材,具有浓郁的吉祥寓意。各时期陶瓷婴戏图审美文化特征上有显著差异,反映着时代风貌。陶瓷婴戏图与社会风土人情有密切联系,全方位展示文化生活习俗。在当代陶瓷婴戏图创作中必须注意体现吉祥寓意、反映时代风貌、展示社会生活。
  这种以儿童各种游戏、活动场景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传统装饰题材,具有着非常深厚的审美和文化内涵,深入剖析蕴含在陶瓷婴戏图中的丰富内涵,既有助于完善陶瓷艺术家的创作,也有助于提高欣赏者的鉴赏水平。
  一、 雅俗共赏 吉祥寓意
  婴戏图从来就不是为某一阶层服务的,其儿童形象的可爱、寄托寓意的美好,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社会各阶层共同喜爱的装饰题材。陶瓷婴戏图也同样如此,无论是普通民窑还是专为宫廷制作的官窑产品,婴戏图都非常多见,成为人们最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之一。
  最早的陶瓷婴戏图出自于唐代。唐代婴戏图极为罕见,只在长沙窑及耀州窑有极少量发现。最早的一件为唐长沙窑褐绿彩童子持莲纹青釉执壶,儿童形象活泼可爱,肩扛莲花,手挽飘带,光着身子系着布兜。其寓意表达的是“连生贵子”之吉祥意味。由此可见,最早的陶瓷婴戏图就是出于民间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应运而生的。
  此后的宋代民窑,陶瓷婴戏图进入一个发展的兴盛期,江西景德镇窑、陕西耀州窑、河北定窑、磁州窑、山西介休窑等南北瓷窑均出现大量婴戏图作品。其中尤以宋磁州窑白地黑彩婴戏图最富有表现力,内容异常丰富、画面简洁疏朗、儿童形象刻划逼真、人见人爱。宋代婴戏图绝大多数绘于枕面上,瓷枕为一种寝具,所绘婴孩健康活泼,其寓意祈求人丁兴旺,其中一部分可作为赠送新婚夫妇的贺礼。
  明早期陶瓷婴戏图较少见,官窑婴戏图多于民窑,在官窑不多的人物纹中,婴戏图占了很大比例,主要表现的是庭院婴戏,如婴戏十六子和仕女婴戏等,可见,封建统治阶级与民间一样,有着企盼多子多福的美好祝愿。至明中期时,婴戏图再度兴盛起来,官民窑中都有较多婴戏图产品,主要仍以庭院婴戏为主,婴孩数量不一,最多也达十六子之多,其表现人丁兴旺的吉祥寓意也相当明显。
  从唐代长沙窑始见婴戏图直至明中期,其寓意始终以企盼多子多福、吉祥如意为主。进入明晚期后,多子多孙的吉祥意味仍然是主流,嘉靖时又发展出百子图,寓意“百子千孙”。不过,除了期盼多子多孙外,吉祥寓意又有了显著的新发展,考取功名等本与婴孩无关的寓意也开始被引入到婴戏图之中,如五子登科、加官进爵、婴孩读书、指日高升等,表达当时人们望子成龙,希望将来科举高中的美好愿望。
  至清代康熙时期,陶瓷婴戏图中望子成才的内容比晚明更为常见。除承继晚明各类与功名有关的题材外,还增加了四妃十六子题材,十六子为十六相或十六族的引申,是舜向尧推荐的十六位贤臣,因各有大功皆赐姓氏,故称十六族,因而,四妃十六子的象征博取功名之吉祥寓意非常明显。另外,在多子多福寓意上表达更加直白,麒麟送子题材极为流行。至乾隆时,以活泼顽皮孩童来表现吉祥意义的陶瓷婴戏图已经不多见,画面充满着升官发财的祝愿,如五子夺魁、五子连科、瓶生三级等。另外,官窑中出现的百子图等儿童嬉戏场景则有粉饰太平盛世之意。乾隆之后的清中晚期婴戏图承袭乾隆作法,亦充满吉祥意味,但已了无新意,乏善可乘,婴戏图逐渐走向衰败。
  作为重要的传统装饰题材,当代,仍有不少陶瓷艺术家创作婴戏图,并且仍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因为多子多福、子孙满堂仍是中国百姓的美好愿望,并且因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还含有朝气蓬勃、欣欣向荣之寓意。陶瓷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在教学中强调,在创作婴戏图时,要力求突出儿童的天真可爱,激发人们的喜爱之情,并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吉祥意味巧妙地蕴含其中,切忌儿童形象恶俗丑陋、蕴涵意味消极颓废,这类作品与婴戏图的吉祥美好意味显然背道而驰。当然,科举及第、升官发财的吉祥意味就当代来讲已显得庸俗不堪,则应尽量避免。
  二、审美流变 时代风貌
  婴戏图作为陶瓷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门类,其形象特征、创作风格、构图布局必然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深刻反映着同时代的审美倾向和文化风貌,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紧密相连。各个时期陶瓷婴戏图的婴孩形象有显著的不同,鲜明地反映出不同时代对儿童美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体现出不同时代儿童的精神面貌。
  宋代陶瓷婴戏图人物多用白描手法绘制,虽笔法简洁概约,但形体比例准确,衣饰、五官、玩具都以写实的手法描绘,儿童动感较强,但仍显出一种优雅姿态,向我们展示出宋代儿童积极、活泼、向上的精神面貌,充分体现了宋代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宋代陶瓷婴戏图的画面构图简法,十分注重意境的表达,也印证了宋人讲求文人情趣、崇尚自然、注重质朴的普遍审美风尚。
  明代陶瓷婴戏图婴孩形象有一个逐渐由具象向抽象转变的过程,动感较宋代强烈。至明末时,婴孩形象已极为抽象,已经简化到难以辨识,豪放挥洒,手和身体甚至只用一笔勾勒,头部只用一个圆表示,进入大写意的抽象境界。明末婴戏图的婴孩形象之所以如此简约和极度夸张,既与明末追求快速生产有关,也与明末大力提倡文人写意画风有关,同时也与明末社会追求自由率真,要求摆脱封建束缚的思想潮流息息相关。明早期至中期,儿童形象普遍为圆脸、矮胖,清秀娇憨,不失为天真可爱,继承了宋代婴戏图的造型风格,然而,明中晚期婴戏图婴孩形象明显向变形方向发展,特别是明嘉靖、万历时期婴戏图,婴孩后脑突起,常着深色长袍,很多儿童看上去有小大人的感觉,就今人看来,不仅无可爱之姿,倒颇有滑稽之感。这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明嘉靖、万历二帝崇信道教,整个社会弥散着迷信萎靡的不良风气,从而使审美观也发生了扭曲。明嘉靖、万历婴戏题材中加入了考取功名等庸俗内容,并出现了下围棋、读书这样的静止场景,也折射出儿童天真无邪的天性开始遭到抑制,难以做到自由嬉戏、活泼健康的成长。
  清康熙时期,陶瓷婴戏图由明末清初的抽象重新转向具象,康熙早期婴戏图形象高大,中后期稍小,与康熙朝瓷器胎质坚韧、厚重大气相配合,人物虽已转为写实手法,但并不求精细,形象洒脱大方,显现出康熙时期人们的审美特点。乾隆时期婴戏图由康熙时期的疏朗向精细入微发展,以至于达到繁缛程度,如一些粉彩百子图,往往器物密布婴孩,拥挤不堪。乾隆朝统治阶级极奢极欲,夸耀财富,这些婴戏图反映了乾隆朝过度追求纤弱繁密、华丽艳俗的审美风尚。乾隆朝及其后的婴戏图由活泼调皮形象全面转向文质彬彬,人物形象再无明末至清康熙时期的那种动感,大都显得呆板而拘束,并充满科举及第、升官等题材,表明清中后期封建压迫的加重,科举成名日益渗透到儿童生活中,儿童形象以乖巧文雅为美,儿童日益丧失纯真好动的天性。
  当代陶瓷婴戏图虽然仍以传统古装儿童为表现题材,但陶瓷艺术创作者在婴戏图上作了不少有益的创新,虽然其核心仍是古装儿童,但着力融入现代技法,运用了大量新的装饰手法和新材料,如颜色釉综合装饰、新彩写意、油画技法等等。当代陶瓷艺术教育和创作都应积极地将这些新技法和新理念融入到实践中,力图使当代婴戏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体现当代时代风貌。
  三、风土人情 生活画卷
  陶瓷婴戏图与当时的社会风土人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全方位地展示着当时的各种文化习俗,如体育项目、戏曲形式、节日活动、衣着服饰……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陶瓷婴戏图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生活画卷,使我们可以从中探究当时人们的各种风土人情。
  宋代绘画婴戏图非常流行,如苏汉臣就是当时最有名的婴戏图画家,代表作有《秋庭戏婴》、《婴戏图》等,磁州窑婴戏图的兴盛与当时的绘画婴戏图的兴起有着密切关联。宋代磁州窑婴戏图充满生活气息,特别是瓷枕上的婴戏图最为生动传神,儿童各种嬉戏场面均是绝妙的宋代风俗画,表现了许多宋代人所喜爱的体育和娱乐活动,如马戏、蹴鞠、捶丸、钓鱼、放炮仗、赶鸭、骑竹马、放风筝……等。宋代其他窑口婴戏图远不如磁州窑内容丰富,但也表现了当地生活风貌,如景德镇窑青白瓷印花婴戏图最常见的为婴戏水图案,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孩童喜游水嬉戏,生动地表现出江南情趣。
  明代陶瓷婴戏图中有许多和磁州窑相同的题材,反映出儿童游戏的延续性,如蹴鞠、放风筝、捉迷藏、起舞等。除明末天启、崇祯年外,明代婴戏图往往有丰富的背景,这点为磁州窑所不及,并且还出现了不少新的活动形式,因而明代婴戏图在表现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了进一步发展。从背景来看,主要分为庭院婴戏和郊外婴戏,婴戏中常加入仕女,使得其展现的生活状态更加真实。婴孩读书、对奕等场景以及加官进爵等游戏方式显现出明代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加深。
  清代陶瓷婴戏图逐渐改变了宋至明代婴戏图的活动方式,显示了社会生活面貌的变化,这种变化在进入乾隆时期后更加明显。民窑婴戏图游戏内容大幅度减少,人物也以文静为主,显示了封建束缚日益加深,儿童嬉戏机会日趋减少的社会现实。官窑的婴戏图游戏内容反而较民窑要丰富地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贵族子弟逍遥自在的生活状态,如舞龙、龙舟、点灯、骑马、做官等活动。由于使用粉彩、珐琅彩技法绘制,形象、服饰等描绘更加细腻逼真,使清代婴戏图较前代效果更加逼真,但由于过于追求内容的吉祥含义,其大部分表现的并非是真实的清代儿童的生活面貌,而是成年人赋予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反映现实生活上大不如前。
  当代陶瓷婴戏图由于仍以描绘古装儿童为核心,以现代儿童生活情境为描写对象者很少,受此限制,其展现当代儿童生活情态和风俗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而仍以表现传统儿童游戏为主。六十、七十年代出现不少反映现代儿童生活、学习场景的现代陶瓷婴戏图,虽然未必真实,但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借鉴。如何以现代儿童生活作为表现题材,并使其产生美感,仍是摆在当代陶瓷婴戏图创作者面前的难题,也是陶瓷艺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教学难题。
  以上分别对陶瓷婴戏图审美文化内涵的三个方面及当代创作状况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这三个方面同时蕴含于陶瓷婴戏图中,这正是陶瓷婴戏图得以经久不衰、始终散发出无穷艺术魅力的重要内在因素。当代陶瓷艺术教育和创作者应继承陶瓷婴戏图优秀传统,并努力将其发扬光大,力求赋予陶瓷婴戏图新的审美文化内涵,从而使其与时俱进、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