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里,他拆了不知道多少大屋老屋,又从废墟中“捡”回无数青砖、麻石、趟栊门、满洲窗…… 文/本报记者 冯小静 图/本报记者 郑迅 广州城市改造这么多年,拆掉了很多老房子。当一幢幢青砖石脚、趟栊脚门的西关旧屋被夷为平地,见证着历史的残砖败瓦被随意丢弃或被当作 这位湖南人,就是人称“张工头”的张才师。 痛惜先人的东西被浪费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荔湾区恩宁路上张工头用来堆放物料的工地,看见旧的青砖、阶砖、瓦片、木头等成堆地堆放在那里。张工头说,这都是西关一带的旧屋拆下来的东西,有的是他花钱买的,有的则是在垃圾堆里捡回来的:“拆了、扔了都可惜,这些都是前辈的心血啊!” 张工头说,他19岁从湖南衡阳来广州,已经干了20多年的拆迁活,不知道拆了多少老房子,最令他心痛的就是这些“祖宗”留下的东西被浪费掉了。 “来,我给你们看一样好东西。”张工头带着记者去看一样“宝贝”———两幅保存完好的清末西关大屋所用的满洲窗,酸枝窗框里,镶着红、蓝、黄、绿各色彩玻璃,中间一格还有细致的雕花。 记者仔细观察一幅窗子中间雕刻的“喜鹊报春”图,薄薄的玻璃片上,喜鹊栩栩如生,石头层次分明。张工头说,这是当时的能工巧匠在从德国进口的2毫米厚的彩色玻璃上用人工雕刻的。现代的玻璃工艺几乎不生产如此薄的玻璃了,取而代之的是5毫米厚的,而如此精细的人工雕花工艺也已经失传,现在都改用喷漆技术了。 “这些满洲窗,不管别人出价多少,我都不卖。”张工头说。 抢在拆迁前留下点东西 收藏这些建筑物料除了是兴趣所在,张工头也会为它们另谋“新主”。南海平洲来的何先生昨天正好在他的工地里挑选木料,一根从西关大屋拆下来的长条杉木,已经卖到几十元。“这些旧木最大的好处是不变形,用来做家具、做乐器都很理想。”何先生说,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这么“靓”的新木了。 趟栊、阶砖也很好卖,张工头说,很多人盖了别墅,都喜欢买这些有文化、历史气息的东西回去装点一下。“虽然现在瓷砖很多,但去哪里还可以找到阶砖这样的花色呢?就算重新烧制,新旧还是不同。”张工头对工地里的每一件东西都视若珍宝。 “以前有很多房子拆就拆了,最近几年,才有人意识到这些东西的价值。”张工头说,很多广州人也许是司空见惯,对这些建筑不以为然,他作为一个外乡人,这些年来感觉广州已经失去了很多味道。他现在能做的,就是抢在“砸刀”前留下一点什么。 身边的恩宁路也许说拆就拆了,这对一个专业拆迁的包工头来说应该是个好消息,但张工头却一脸落寞,他说他不希望恩宁路拆,“广州已经很繁华了,为什么不能在繁华中给老百姓留点古老的东西?”(报料人洪先生,三等奖100元) 张师傅收藏的精美绝伦的“满洲窗”,现在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志彬/编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