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岭南建筑元素家居新用(图)

 德馨堂206 2012-10-24

岭南建筑元素家居新用(图)

  

▲黄色玻璃的满洲窗较少见,因黄色为宫廷专用
▲黄色玻璃的满洲窗较少见,因黄色为宫廷专用
▲阳台两侧满洲窗窗棂,清丽玲珑
▲阳台两侧满洲窗窗棂,清丽玲珑
截取片段满洲窗成壁饰。
截取片段满洲窗成壁饰。
▲满洲窗隔出精巧的古典景致。
▲满洲窗隔出精巧的古典景致。
两扇窗当成开放式厨房与客厅的完美间隔。
两扇窗当成开放式厨房与客厅的完美间隔。
满洲窗雕花制成茶几台面。
满洲窗雕花制成茶几台面。

 

▲传统木趟栊被简化变形为门框的边饰
▲传统木趟栊被简化变形为门框的边饰
传统木趟栊被简化变形为门框的边饰。
传统木趟栊被简化变形为门框的边饰。
  ▲缩窄的木趟栊为书斋平添雅致。
▲缩窄的木趟栊为书斋平添雅致。
青砖筒瓦墙搭造的吧台。
青砖筒瓦墙搭造的吧台。
 岭南庭院引入了园林造景
岭南庭院引入了园林造景
岭南园林典型石雕月亮门。
岭南园林典型石雕月亮门。
六七米长的青砖瓦墙当玄关
六七米长的青砖瓦墙当玄关
岭南建筑元素家居新用之 满洲窗  

  时代变迁,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会随之改变。曾代表了广州最地道的西关风情,西关大屋不仅仅是一种情结,其建筑构造所体现的岭南气候生态特性也是绝无仅有的。

  因为南方地区燥热潮湿,木、沙、石、水、竹、藤等材质最常被选用;加上近代以来的西风东渐,一些经典符号的建筑构件应运而生,如趟栊门、满洲窗、青砖墙、陶塑瓦脊等。

  它们的形制如此特别,不仅兼具艺术美,更沉淀过去历史的印记,因此受设计师们的青睐。它们在推陈出新后,被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家居装饰中,让古老西关风情展露风华正茂的一面。

  寻回旧日西关风情

  西关文化是广府地区文化的缩影和代表,具有精、细、巧的特点。而正统的广州话,以西关话为准。同时,在西关也是目前保留昔日广州风情之物最多的地方,如石板街、趟栊门、满洲窗、青砖墙、陶塑瓦脊等。在西关大屋中,最负盛名的要数当时富商云集的十三行的“西关角”一带建筑。西关角是指当时西关地区靠西边的一个地段,东起文昌桥、大观桥,西至泮塘、昌华园一带。 

  西关大屋典型为三开间,在清末民初期间,借鉴西方洋楼特色,逐渐发展成了二三层的住宅楼。“整个大屋用院子、天井、敞口厅、青云巷、天窗、侧窗以及可以活动的屏风、满洲窗等疏导穿堂风,所以夏天会格外清凉。”据广州知名设计师罗思敏介绍,大屋的内部装修集工艺美术之大成,木石瓦雕、陶塑灰塑、壁画石景、琉璃和铁漏花、蚀刻彩色玻璃等应有尽有。

  如今为数不多的西关大屋,坐落于烦嚣与浮华中的当代西关,为我们彰显的是一种属于已往年代的广府家庭生存俗况与街市商人商情缅怀。“走入西关大屋,会恍惚有种时空逆转的错觉,繁忙而熟悉的都市生活似乎被隔绝在了一个遥远的地方。”设计罗永平告诉记者,这就是眼下许多人喜欢岭南设计风格的一种心灵注脚和解读。

  经典旧符号1:满洲窗

  满洲窗是一种起源于东北地区满族风格的窗户格式,据说1650年由满族的平南王尚可喜带入广州。最早为满族的达官贵人所使用,“满洲窗”因而得名,早先多见于在广州光塔路、海珠路、惠福路、朝天路、解放中路一带。此后这些精美图案的窗格、栏栅被城外西关的富户纷纷仿效。清末民初流行于岭南建筑中,后来因原材料缺乏等原因,此工艺品渐渐匿迹。

  满洲窗上的套色玻璃蚀刻画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独具岭南特色。它采用进口玻璃材料进行蚀刻、磨刻或喷沙脱色的技术处理,以传统题材为内容,有红、黄、蓝、绿、紫、金等颜色,加上不同的形状设计,使窗户显得典雅秀丽。黄色玻璃的满洲窗比较少见,因为黄色为宫廷专用,寓意“皇气”,一般的官员或大户人家就只能用红色、绿色这些颜色。 

  时至今日,建筑上满洲窗已不多见,更多被隔音、隔热更佳的中空或双层玻璃取代了。但它斑斓的色彩和独特的风格,令人印象深刻。

  新元素:

  镶嵌阳台两侧成隔断

  不少设计师开始琢磨,如何把满洲窗重新运用到室内设计上,使家居焕发出颇具韵味的古典气息。比如家居里的隔窗,设计师陈沁仪把搜罗来的“春梅秋菊”满洲窗玻璃,与大青石、朱漆木箱搭配,形成了岭南廊亭的惊鸿一瞥,尤为赏心悦目。也有运用于阳台间隔上,如收藏玩家宁德智把从西关旧屋拆卸下的真正满洲窗,镶嵌作为衔接阳台两侧的窗棂,极具透雕清丽玲珑之韵致。

  新元素:

  截取片段当作墙饰

  在设计师陈立坚的客厅里,一扇旧时岭南的满洲窗被截取“片段”,蒙着岁月痕迹的木框架和玻璃蚀刻,此刻却生动地“定格”在墙上。这是在北京路旧城改造中,从一所西关大宅拆下来,经过岁月侵蚀,上下两头的实木框架都已腐烂,而中间保留完整,经过装裱修复,却俨然变成一件珍贵的壁饰。他告诉记者,只要你能动手,妙用的创意也很多。再如他把满洲窗的木制雕花截取一块,“钉”在花梨木脚架,嵌上一块玻璃,就成了一件古朴淡雅的特色茶几。  

 

岭南建筑元素家居新用之 木趟栊、青砖、石雕

  雨后黄昏纯净的微黄光影,丝丝缕缕洒在前院的青石板地上,满洲窗上的彩色玻璃依然有少许尘迹,苍旧斑斓着;在年久暗淡的趟栊门前,女人们正闲话家常……

  在横街窄巷里,传统的西关大屋已经少有生气,如同一位迟暮老人的寂寞背影,正渐渐远去。不过,停留在老广们记忆里的童年印象却难以磨灭,随着岁月推移变得愈发鲜活起来。

  经典旧符号2:木趟栊

  广州西关古老大屋的门口有三件“宝”——雕花矮门、大木门、木趟栊。这是广州民居的独特风景。尤其是第二道门——木趟栊,它像一扇透风、透光的大窗户,既可防盗又可赏景,可算得上是最古老的“防盗门”了。对地道的西关少爷来说,扶着趟栊的木条颤巍巍地站起来,走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步,他们世界从此开始延伸。

  木趟栊是个横向开合的活动栅栏,与门廊齐高,整个看上去就是一个大的木框,中间横架着十几根圆木。圆木一定要单数,不能双数,因为在粤语中“双”和“丧”同音,不吉祥。木趟栊下部装有滑轮,后部装有竖插销和小铜铃。人在家时一般只关趟栊,不关大门,客人来了只要轻轻拉动趟栊,门上的小铜铃就会叮当作响。

  新元素:

  改作门饰隔断空间

  用木趟栊当门防已经过时了,但它的通风采光功能,转为居室内部的空间隔断却是极妙。在设计师胡胜忠的书房里,入口不设门,以喻“君子坦荡荡”、“不度小人之心”。但他又不想弄成“不闻窗外事”的闭门书斋,要怎样才能既保留传统的书香雅致,同时又具有现代的开阔大气呢?“趟栊门隔凡尘事,小院深锁数甲子”这副对联给了他一种启迪,缩窄的木趟栊不仅神韵备至,且简朴雅致。

  无独有偶,在天河珠江公园的红阳谷餐厅,设计师罗永平把木趟栊简化和“变形”,但保留其独特样式,用在入口大门和阳台门作为边框装饰,古拙厚重给人留下沧桑历史感的印象,仿佛见证老巷深宅里的旧日生活细节。来到这里的人,都会感觉它的似曾相识,设计师说这种旧形新用最富有情趣,令人在时空交错中,重温一段尘封的旅程。

  经典旧符号3:青砖、石雕

  西关大屋还有一个典型外貌,那就是青砖石脚的外立面。据说这些青砖都是产于东莞及清远一带,色泽似碧玉者为贵。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看墙”,其功用类似于今天的瓷砖贴面。讲究的西关大屋青砖可以经数百年不磨蚀,砖缝之间连刀片也插不进去。现在已经无法烧出这种青砖了,据岭南建筑研究专家汤国华介绍,好的青砖要挖到田底下两三米深的无沙黏土才能做,而且要用柴草烧控制温度。水闷工艺都失传了,当年会烧砖的师傅也没有了。

  岭南建筑的一大特色,就是融入岭南园林布局和造型手法。与木雕、砖雕、灰塑、陶塑一样,像廊柱、门框、柁墩、栏杆、牌坊、石狮等石作在晚清纤细繁缛之风影响下也追求精雕细刻,剔透玲珑。据广州文物专家邓炳权的研究,广东以潮州石雕最精细,可以打凿出又细又长的悬空的牵牛鼻绳,令人叫绝。岭南园林用材有广东当地的黄蜡石和英石,造型手法以叠石法(也称挂壁法)最富岭南风韵,如流花湖公园茶室的壁山、白天鹅宾馆石室的壁山,而塑石法则用灰泥和水泥仿石,以节省石材。

  新元素:

  青砖瓦墙巧造玄关

  如今,城市里现代住宅早已面目全非,大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青砖、石雕则变成局部造景的一种装饰手法。在设计师陈元的客厅里,当你走入大门会发现:与寻常所见的玄关不同,这是一道约六七米长的青砖瓦墙,渲染出一派古朴静谧的园林气息。由于青砖瓦墙显得厚实沉重,设计师特意设计两个白石镶边的六角空窗,一是增加空间通透性;二是可见花木扶疏自成一景。青砖瓦墙对着客厅的一侧,由石头砌成的一个长条形的花台,种植着金钱树、芭蕉、西瓜树等喜阴植物,让室内多了几分盎然的绿意。

  在清华坊,广州著名设计师罗思敏家被定义为“新西关人家”,这里的重点是将近100平方米的岭南庭院。正如他所说,没有庭院,过得就不是别墅生活。庭院被隔成两个空间:在餐厅的那一边建有一个花瓶状的月亮门,那是岭南园林中石雕艺术的经典造型;而靠近客厅那一端,则沿着台阶修建成一个小水池,边上有座凉亭,亭顶呈上翘的弧形,是典型的岭南特色,亭子被一弯水围绕着,与水池相临,由一条小石桥连接。夕阳西下或冬日暖阳时,漫步其间,可与家人挚友消磨一段短暂而温情的时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