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斯福德庄园》影评

 昵称190668 2009-08-07
高雅背后隐藏的无穷秘密
作者: 周黎明
 
 
记得读中学时,为了附庸风雅,强迫自己看《红楼梦》,左看右看就是看不出精彩在什么地方,只看到一群群娘们在闲聊。在缺乏心理准备的观众眼里,整部《高斯福德庄园》也会给人留下类似印象,即一群人(或称两群人)在闲聊。该片需要观众跨越很深的鸿沟,不仅是文化上的差异,还有明显的代沟。前者需要观众对英国的社会及文化有所了解;后者需要观众有耐心,细细品味每一句台词,而千万别指望炫目的特效或追车。为了强化这个目的,该片导演故意在影片中留下几个脏字,导致限制(即R)评级,“以免青少年误看该片而被憋死”(导演原话)。

《高斯福德庄园》(Gosford Park)像是《红楼梦》里的一两个章节,比如元春省亲,七姑六婆因一件事情聚在一起,再加上他们的丫鬟仆人,好不热闹。大家说着各自的话,盘算着各自的事,慢慢显露出各自的身份及背景。影片的中心故事是威廉·麦考德爵士邀请一班亲戚朋友到他的庄园打猎,但真正打猎的戏却很短;影片结尾处有一个酷似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故事的转折,即男主人被谋杀,而宾客中似乎一半人有嫌疑。但《高》片跟《东方列车谋杀案》或《尼罗河惨案》有着本质的不同,后者的重点是让人猜测究竟谁是凶手,而前者的精华是截取1930年代英国社会的一个横截面,塑造上流社会及其随从的众生相,至于那谋杀案只不过是剧情的调料,而非营养所在。

本片导演罗伯特·奥特曼像库布里克那样,名义上是美国导演,但艺术嗅觉更偏欧洲。他藐视“一切以叙事为重心”的好莱坞传统,而把精力放到大量的人物刻画上,把“群像影片”(emsemble film)发展到巅峰。一般电影有几个主角、几个配角,加起来不会超过十个有名有姓有台词的角色,但群像电影往往舍弃主角,将镜头分布在一大群人物上,如《独立日》的人物结构就是如此。去年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的索德伯格便擅长这种电影类型,他的《毒品网络》有十多位主要角色,也可以说全是配角。但奥特曼更上一层楼,《毒品网络》中的人物尚可清晰地分为三个地域组,全片有一根贯串的故事线;奥特曼的《高斯福德庄园》只有两个场景,故事性极弱,共有20多个人物,经常十多人出现在同一场景,同时说话,其效果不仅超越了传统意义的故事片,而且也超越了话剧,进入《清明上河图》那样的境界。从纯叙事的角度讲,你也可以说这是一步步“倒退”。

《高》片一开始只介绍了伯爵夫人等两三个人物,然后几乎所有人同时出场。别说是外国观众,恐怕连英国人都分不清谁是谁,除非你对英国演艺界人士了如指掌。慢慢地,我们了解到,男主人威廉·麦考德爵士不是祖传的贵族,他是靠开工厂发迹的新贵,娶了落魄的贵族之女。而他的妻子西尔维娅当初是跟她妹妹露易莎通过翻扑克牌来决定谁嫁给他的。麦考德不是一盏省油的灯,据说他经常调戏工厂的女工,跟女仆艾丽丝的关系也是公开的秘密。伯爵夫人一副高高在上的贵族气派,谁都不放在她眼里,说话尖酸刻薄,但她忍不住要向女仆打听有关他人的八卦新闻;更吃惊的是,她打心眼里看不起的侄女婿麦考德,多年来暗中为她提供“生活费”,随时可能会切断她的“财路”。

《高》片在富丽堂皇的外表下,上演着一出微妙的社会演变的讽刺喜剧。所有宾客中,有一位带不起仆人,当别人得知她没有仆人时,脸上掠过那隐隐的一丝不屑,可谓贵族窘境的绝妙写照。(我们把这个细节螺旋式下降并搬到中国,那就成了:大家都驾着私家车来,只有你一个人是坐出租车;大家都坐出租车,只有你一个人是乘公共汽车来的……)影片中还有一位贵族动用三寸不烂之舌,劝说麦考德投资他的生意,“卖皮靴给苏丹人”,表面上是大男人的正常聊天,但因这个主意极其荒谬(一:苏丹很穷,买不起皮靴;二:苏丹很热,根本不需要皮靴),显示出贵族阶层病急乱投医的末日心态。

影片除了没落贵族和暴发户,还带进了几个“局外人”。一个是当时的大明星艾维·诺威鲁(历史上确有其人),还有一个是来自好莱坞、专拍廉价侦探片的制作人莫里斯·魏斯曼;前者不停地弹琴唱歌,为贵族助兴,后者是来“体验生活”的,因为他正在筹拍一部以英国贵族庄园为背景的凶杀影片。贵族当然看不起“戏子”,他们强忍着自己对明星的好奇,用势利眼当作自我保护的盾牌;而生长在没有贵族传统的美国制片人也不明白这帮虚伪的上流人士为什么要摆这个谱,他问诺威鲁“你怎么能忍受跟这些人交往?”诺威鲁莞尔一笑:“我需要在银幕上扮演他们。”魏斯曼在片中花不少时间打国际长途,跟好莱坞的同事传递新片的“灵感”。这表面上跟影片的主线毫无关系,实际上为主线提供了一条“旁白”的声轨。比如他提起一名当时好莱坞很红的女明星,“她的英国口音是真的还是假装的”,隐喻着贵族气派的虚假性。

这些都是“楼上”发生的故事,影片的另外一半人物是庄园“楼下”的仆人,包括管家、跑腿、厨师、女佣等。这个世界虽然没有楼上那么华丽,但其精彩程度绝不亚于楼上的有闲阶级。楼上有楼上的礼仪,楼下有楼下的规矩。如楼下对来宾的随从不能直呼其名,而必须用其主人的名字;他们用餐的坐次也跟楼上相仿。楼下的故事在很多地方跟楼上有衔接点,如偷鸡摸狗没有等级界线,另外,楼下人物的个性刻画及智商也丝毫没有受到地位的局限。

如果让琼瑶阿姨来写这个故事,最少得30集,但2小时17分钟的《高斯福德庄园》很少把话说穿说透。该片潜台词之丰富,足以让观众每看一遍都得到新收获(当然前提是字幕翻译必须精准,这在我国简直比打进世界杯16强还难)。比如女主人初次见好莱坞制片人魏斯曼先生时,她招呼完魏斯曼,又略带疑问地自语:“魏斯曼?”并非她想起某个旧友,而是这个典型的犹太人姓氏,通过她那眉头一撇,蜻蜓点水地道出女主人的种族歧视态度。再如,影片自始至终没有提到魏斯曼是同性恋,甚至连一个娘娘腔动作也没有,但从他带来的那个漂亮小伙子“跟班”,观众便可意识到他俩之间的关系。他的“小跟班”一开始冒充苏格兰人,在楼下疯狂追逐漂亮女仆,从他的大胆举止可以推测他在好莱坞的地位及处世态度;至于性取向,他很可能本身不是同性恋,或最多就是双性恋。

有时影片用非常简短的台词,道出多层涵义。比如男主人遇害后,女主人不经意地提到女仆艾丽丝,说她可能是唯一一个对此感到悲伤的人。这句话不仅点出男主人跟艾丽丝的暧昧关系,还表达出女主人的满不在乎。女主人勾引好莱坞小跟班也只用了一句话:“麻烦你(凌晨)一点钟给我送杯热牛奶。我醒着呢。”伯爵夫人的尖刻不带一丝罗嗦,她把明星唱歌看成“卖唱”,跟牌桌上的贵妇们说:“别鼓励他。” (Don't encourage him.)

说起伯爵夫人,在这么多千姿百态的人物中,她如同慈禧太后,令人过目难忘。扮演伯爵夫人的玛姬·史密斯,我国观众不一定知道其名,但她的形象可谓英国贵族的化身,从《跟墨索里尼喝茶》中的大使夫人,到《哈利·波特》的魔法教授,说她是英国片的巨擎一点也不过分。扮演女管家的海伦·米伦仿佛是仆人中的伯爵夫人,孤傲、执著,人情味被处于主人和奴仆的中间地位所榨干。除了这两位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的演员,本片中每一位演员均有出色的表演,尽管戏不多,但足以塑造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不少人主张奥斯卡设立“群像表演奖”,以表彰该片那样人人出彩的“集体贡献”。

罗伯特·奥特曼拍过多部经典的群像影片,如反映美国乡村歌曲行业的《纳什维尔》,但《高斯福德庄园》在处理手法上有更多高难度创举。最明显的莫过于“楼上”客厅的派对(聚会):十多人在同一个场景、同时说话,镜头如行云流水,随意至极,似乎漫不经心。奥特曼没有采用传统的话剧手段,他的人物虽然也是一组组,但没有大段对白,而采用只言片语;他的摄影镜头像是偷窥者的望远镜,对不同人物作短暂停留,从不流连忘返。笔者原以为,这些镜头都是像希区柯克那样事先精心安排,只是因技巧高超、不露痕迹罢了;但经过打听,发现事实更令人吃惊。奥特曼事先把台词给每位演员,但他鼓励他们切莫照本宣科,而要尽量即兴发挥;他不告诉演员什么时候拍每一组的戏,而让他们模拟真的情景,按人物定位说该角色该说的话、做该角色该做的事。他让摄影师同时用区区两部机器,“捕捉”每一组的精彩之处。演员不知道什么时候论到自己“上镜头”,但经过几轮排练,每场戏产生出毫无雕琢的自然感。

常见的好莱坞史诗片,如《勇敢的心》,结构上像是精简的《三国演义》;《高斯福庄德园》挥动的不是锋利的剑,而是隐隐的刺,它像《红楼梦》中某些场景那么精致,通过一大群人物的塑造,富于弦外之音的氛围,揭示出媚富嫌贫的人性阴暗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