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粤剧艺术瑰宝

 虾子 2009-08-09

 



    一粤剧南派武功的历史和发展

 

 

    粤剧舞台上具有南方地域特色的武打表演艺术俗称南派武功粤剧南派武功始于何时,创自何人,历史上流传着多种说法,有说传自乾隆年间的至善禅师洪熙官;有说传自雍正年间的名伶张五至于那种说法正确,我们日后仍可继续探讨,但源于民间武术则无可置疑,应该说,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民间武技熏陶孕育而形成的

    岭南乃武术诸家云集之地,武馆林立,流派众多,广州就有洪刘蔡李莫侠拳等;湛江地区有洪拳儒拳蔡拳等;梅县地区有刁家教岳家教钟家教等拳械佛山既是粤剧的发源地,又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流派纷呈,武馆众多,名家辈出咏春拳蔡李佛拳洪拳名扬岭南,其代表人物张炎梁赞黄飞鸿名重一时,威镇一方随着南派武术在民间的普及与流行,为粤剧形成特色鲜明的南派武功提供了丰富的养料,粤剧艺人不断吸收各地拳派技法,将南派武功硬桥硬马,刚劲勇猛的武术套路精华提炼美化,成为粤剧舞台上的武功戏,至清中叶,已涌现许多身手不凡才华出众的艺人和名噪一时的粤剧剧目

    粤剧南派武功曾有过繁盛的历史,清代道光年间杨懋建在梦华琐薄一书中就有:本地班但工技击,以人为戏所演故事,类多不可究诘的记载,说明当时粤剧本地班擅长武功戏,粤剧艺人精彩的武打艺术表演引人入胜,为民间百姓所喜爱清代同治年间南海县志·二十五卷杂录下也有这样的记述:所谓本地班者,院本以鏖战多者为最清代年间粤剧界最流行的江湖十八本,其中偏武戏或文武兼备的就占了粤剧剧目的大多数早期粤剧本地班以武戏见胜,刚劲粗犷威风凛冽的武戏最受观众欢迎,因此,本地班尤为注重武戏,行当中就有文武之分,武角演员在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粤剧武功戏的盛行造就了许多出类拔萃才华出众的南派武打名家:有清咸丰年间身怀南派绝技的打武家领袖,戏子称王第一人的李文茂;武功精湛的蛇公荣周瑜利周瑜林;擅长咏春拳的著名小武黄华宝;以武打功架见长的靓少佳;有武状元之称的陈锦棠;著称珠三角的武探花梁荫棠;技艺精湛的靓元亨白玉堂罗品超卢启光冯天佑杨镜波等他们都各有其能,身怀绝技,在粤剧历史上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而丰厚的南派武打艺术遗产由于时代的变迁及多种因素,上世纪30年代,粤剧风行文戏,粤剧格调也因而随之逐渐由刚劲粗犷转向委婉柔情,昔日盛行的鸣金吹角炽烈如火紧张热闹的武戏日渐少演,粤剧表演技艺也因而显得单调贫乏,失去了最为鲜明的个性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文长武短之风不断吹袭粤剧艺坛,粤剧已完全走向以生旦戏为主单一偏狭的戏路,曾盛极一时的粤剧南派武功也逐渐走向衰落上世纪30年代初期,一些粤剧革新者引进北派武功,使北派武功在粤剧舞台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南派特色逐渐淡化解放初期,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使粤剧不少传统武功戏又重现粤剧舞台,上世纪50年代,周总理在观看广东粤剧后,对独具特色的粤剧南派武功给予很高的评价,希望粤剧界重视继承发展粤剧艺人带着周总理的殷殷期望,在各级文化部门领导的支持与帮助下,建立了抢救遗产小组,可惜后来因极左思潮的影响,中断了挖掘抢救工作十年浩劫,麟爪仅存的传统技艺更是日渐式微,濒于名存实亡的境地

    二粤剧南派武功的特征

    粤剧南派武打艺术以线条粗犷豪放,表演勇武刚烈,气势宏大激烈场面火爆激越的鲜明地方色彩区别于其它剧种,它与富于浓重地方气息的粤剧大锣大鼓相结合,构成别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对愉悦身心,启迪智慧,鼓舞人们奋发向上有积极的作用一些独具特色的打手桥打真军见紫标舞台对打,以及表忠大战收状闹殿等传统排场和双照镜爆莲花特技表演以及有过硬功夫赢得观众喜闻乐见的吊辫过山吐血踩跷甩发高台椅功等粤剧表演艺术更是地方一绝

    北派注重形式,舞台美感较强,粤剧南派武功则注重实用,表演的多是真功夫过去武打演员一般都曾跟随民间武术师傅习艺,如梁荫棠曾先后拜著名武术家陈斗程君侠习武;罗品超幼年时在广东粤剧养成所学艺时便师从武打师傅方芷湘(花鼓江)学习武功;中国功夫之王李小龙父亲,上世纪30年代四大名丑之一的李海泉曾随佛山咏春名师学习咏春拳;粤剧刀马旦黄新雪梅则自小在新加坡随哥哥学习中国功夫一些民间武术家也长期受聘为戏班武打指导因此,粤剧舞台的武打动作中都有意识地吸收了地方武术洪拳咏春拳蔡李佛拳等拳种的招式套路,故舞台上许多武打动作都留有鲜明的南派武术烙印昔日粤剧艺人长年累月随红船到四乡演出,为防身自卫和不致练功中断,也通常在船舵部分安置木人桩以供练武,因此,练习木人桩成为粤剧演员启蒙学艺时必修的基本功,以训练演员手眼身法步综合运用,形成扎实的传统功架粤剧武戏以南派少林武功为基础,工于桥马翻腾,种类有拳术器械对打(刀枪靶子功)高台功夫功架身段等,自成风格,独具特色因此,粤剧舞台上的南派武功是构成粤剧艺术特色要素之一,有很高的审美和文化价值,带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质

    粤剧南派武功与绝大多数民俗文化艺术一样,基本上没有文字和图谱记载,传授方式主要是身教口传,师傅教徒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的由于过去戏行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之说,因此老艺人将自己掌握的技艺作为生存的保障而不会轻易教人,即便入室弟子也不会毫不保留地传授,故此,一些绝艺便随着老艺人的去世而失传,甚至消失

    三粤剧南派武功的保存现状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催生了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尤其是在全球经济科技发展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城市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以身口相传为依存的粤剧武功戏因各种原因正面临失传的危机此外,由于粤剧南派武功表演需要有较深的武功底子,要求演员马步腰力手力技巧鼓乐配合默契,故难度较大,而不少年青粤剧演员缺乏练功毅力和耐性,老艺人难于找到合适的继承人,人们长期缺乏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等诸种因素,也加快了传统南派武功艺术的消亡速度,粤剧无形遗产的传承保护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目前,擅长粤剧南派武功技艺的前辈多已作古,幸存在世的老艺人寥寥可数,粤剧南派武打艺术几成绝艺,正面临濒临失传,后继乏人的危机粤剧南派武功日渐式微的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当前,随着昆曲艺术成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无形文化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大学也参与了无形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工作值得欣喜的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去年召开文化大省建设工作会议时,对粤剧南派武功抢救保护非常重视,拨出专款一百万元,给保存南派武功较多的吴川市粤剧团作为抢救保护和发扬光大粤剧南派艺术之用广东的粤剧团体也在文化部门的领导下,为继承粤剧传统艺术,在资金投入剧目编排演员培养方面都做了不少工作,粤剧南派武功的继承发展也逐渐得到了关注2003年,广东粤剧大剧院以传统南派武功戏大闹狮子楼一剧参加全国演艺大赛获得了最高奖项金奖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粤剧文化底蕴,历史上不少擅长南派武打艺术的著名演员就出自佛山,为弘扬粤剧优秀的历史文化,佛山市文化部门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于2003年6月建立了中国首家大型粤剧专题馆广东粤剧博物馆,粤剧博物馆除收藏和陈列大量实物资料外,通过专业人员的努力,挖掘整理保存了一批珍贵的粤剧南派武打艺术有关图片和影像资料,并通过多媒体展示,使粤剧无形遗产在保护和展示方面开拓了新的路子,为研究粤剧历史艺术特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和艺术资料,有效地发挥了博物馆保护传播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作用

 

(编辑: 江帆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虾子 > 《戏曲》

    举报/认领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更多
    热门阅读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