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达/口述 彭汉华/整理
1948年我开始进入酒家。作为花县毕村的人,当时全村都到广州做饮食生意。来到广州,先行打杂,到厨房先洗菜、切菜。那时,竹笋等略为名贵的菜蔬就靠送来,其余的菜是大批进货的。
1951年才进入品荣升,在下九路12号(旁边是“洞天”酒家)。那时的厨房分“水抬”,刀工,其次“跑楼梯”———厨房跑到楼面送菜;还有是“低柜”,专门的烧腊部。师傅在烧腊部负责做芝麻鸡。把杀好的生鸡,用两只手指伸进肚子,把鸡肺挖出来了,才能放在开水里烫熟。水不能太滚,怕脱皮,只能用80摄氏度的水,开始抓起鸡脚放在水中,一浸一起,肚里不容易熟,要专门舀起热水往里灌,整只鸡大概泡20分钟。有个秘密可告诉你,到整只鸡放在热水中,若头先浮起,还散发鸡油,已七成熟;如果尾也浮起,就全熟了,立即捞起过冷河,再在鸡身涂些生或熟油,使鸡身散发光泽,也显得有卖相。
后来,饭店逐步减少,如下九路的“新世界饭店”,在35中学旁边也撤消了。“品荣升”还好,成为了中心店,是个基层单位(点心部拼入光复南路的“太如”)。这家中心店其实是饭堂,负责下九路一带40多个单位的伙食,也叫“上九膳堂”。当时我是“打荷”,就是砧板与镬头之间。到原料越来越缺的时候,我被派到江门专门去当刂鱼,一天当刂鱼上千斤,再运回广州。到60年,经济生活困难,老百姓买东西都限量,少得可怜。单位又派部分人到深圳屠场,那时深圳要为香港杀猪,是广西的猪仓,不要的猪内脏都想法运回广州,每天有几卡车内脏运回来。还有,少量猪肉用来灌腊肠,也有晒腊肉。当时香港的生猪,分为由大陆和台湾供给。所以,我们工作处处认真,生怕质量不好而落选。
物质缺乏的时候,品荣升营业面积要削减,把三楼改作“穗星队”练习打乒乓球的地方,冯国泉、梁灼辉等健儿也经常到这里,又开了一个图书馆。
那时的菜式,肉没了,鱼没了,连菜也不多,只是碟头饭,生菜加罐头鲮鱼。吃饭的时候,你坐饭桌前,后面已有两三个等位的人站着,能安心吗?
1963年,经济好些了,我又调到妇儿商店对面的“润心楼”。这儿经营较杂,除有甜品、小吃,还卖狗肉。那时广州人喜吃狗,晚上三五好友,在街边或小店,吃开煲狗肉。五到六点,花县就用单车运来十只狗,立即吊死,把细毛除去,煮熟用珠油上色,挂起来。到食客来时,按份量称好,一般每份半斤,烧起炭炉,用一匙柱侯酱、两匙油,还有姜蒜头、果皮大蒜等,加些狗汤,就可以一边聊天一边等吃狗肉了。
解放后的一段时间,广州的美食可以说一天不如一天。直到改革开放前,基本都瘫痪了,这是一段极其痛苦的回忆。香港一位著名的美食家说:“在广州吃不到一碗真正的云吞面!”这话不假,几十年了,竹升面变成机器打造,面汤没有了猪骨,更不用说虾子,只有味精水,能落几两虾皮已算上汤。至于云吞馅料,过去的猪肉全用刀切粒粒,肥瘦三七开,加烧了鳞的大地鱼末,还有极少的猪油渣调出香味。而今用绞肉机一转,成为肉酱,最多放一只鸡蛋就完了,而猪油渣有时放得很滥,不见“肉”光见“渣”。
原来西关的饮食非常丰富,如生鱼球、油泡田鸡之类,口味独特。又例如虾仁,当时西关两间酒家,一是愉园酒家欧焰的“油泡虾仁”,另一个是品荣升毕昌的“玻璃虾仁”,两个师傅各有所长,虾仁当然不能用全新鲜的。将三斤鲜虾剥壳,只得一斤虾肉,经过雪藏,用少量硼砂来腌制,才开始制作。然而,国家规定不准用硼砂,据说是致癌物质,以后,这个菜就少人做了。这硼砂是老一辈传下来的,如包粽子时要放磞砂,猪肉卖到下午怕坏也放磞砂。香港改用硷胶。后来西关成立一家“珊瑚阁鱼类专家”的饭店,卖锦绣鱼皮、瓦礃焗鱼咀、珊瑚竹串鱼之类。
搞的什么“公私合营”,把本来私营的饮食业,统统都“收”了起来,工人工资就永远是几十元,还要让人们“献宝”,把祖辈多年研制出来的饮食“秘方”公开,作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入场券。这一切,大大刺伤饮食业的积极性。人们开始想法逃离这个行业,有的改行,有的逃到香港。
解放前许多饭店酒家,都到香港重新开业,制作粤菜,珠三角的传统美食,在香港这个没人干涉的地方做生意,得到很大的发展。如池记云吞面本在广州,如今没有了,到香港就能看到。1924年,香港的南唐酒家,全仿广州南园酒家,分为东西两座大厅,余地分建庭院,环栽花草,颇为幽雅。大同酒家,虽然广州也有,但是质量已不敢与过去相比。广州大三元酒家,早期也在香港开分店,60元一簋的红烧鲍翅作为号召,闹得红火。香港早期许多酒家茶楼都得广州的荫护,例如华芳园、翠芳园等都仿效广州的宝汉茶寮,用竹寮茅舍接待食客,用大鸡三味、炒鱼片、炒油菜之类款待,价钱实惠。加上田园风味,别有佳趣。到抗战期间,香港的海面有海鲜艇,基本也是广州的紫洞艇,特别备上竹篓在艇的尾部,放入海中,有石斑、青衣、腊鱼之类,让食客挑选烹调。经济困难时期,中山、大良的厨师许多迁到香港。晚间七点过后,在马路两侧或店户两旁,摆设食桌数张,开炉炒菜,镬气够,味道好,为大酒家所不及。可是这个时候,这里还要搞“合作化”,禁止独立开张,要吃只能到小饭馆。唉!
现在我八十多岁了,看到广州近年的进步,海鲜舫、野味店、茶餐厅、粥城,还有桂林米粉、云南米线、湖南毛家饭店……等等,都是过去没有的,令人高兴,好在是三中全会改变了这一切,广州的饮食又开始兴旺了。但与香港相比,还是差一个大距离,但毕竟还是进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