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羊城中秋话旧时

 虾子 2009-08-09

 

2008年9月14日
龙济光———民国初年的广州人最怕此人请“赏月”了
1933年的陶陶居广告
明朝义军制作的月饼
古人拜月图
20世纪50年代,81岁的老渔民郭汝一家四代同堂共55人在中秋节夜大团聚,欢度佳节。
1954年中秋节,广州市民在莲香楼门市部排队购买月饼

  □吕德胜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照古时人

  ———李白

  今年是解放以后首次有“中秋节”假日的一年,广州市民固然特别开心。千百年来,中秋节的月亮又大又圆,月下人们过节的生活习惯却在不断改变……

  饼的起源与月饼传说

  我国的饼,历史悠久,汉朝已有饼的制作,西汉扬雄《方言》称饼为饦、馄和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饼是“麦餈也”,即用麦制成的食品。后来饼子里面加入馅料,有馅之饼,其名不一,其中以“红绫”最为古雅。唐朝昭宗光化年间(公元898年—901年),科举考试放榜日,皇帝赐饼食,进士卢延让写诗道:“莫欺零落残牙齿,曾吃红绫饼餤来。”至于中秋月饼,有人说它是“起于宋、兴于明、盛于清”,为什么会是“兴于明”呢?传说元末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的谋臣刘基,在八月将近中秋之际,遣人将写有起义的字条用蜡包裹,放入月饼里面,通知每家每户。当义军攻入城时,家家在屋顶插上旗帜,一齐起义,共杀元兵。明朝人以月饼夺天下,难怪其对月饼情有独钟。据说最初月饼个头较大,直径如中碗,却不像今天的月饼这么厚。入清以后,月饼形状才开始变小变厚的。

  “龙济光请你赏月”

  在广州,民国年间有“龙济光请你赏月”的传说。1913年,云南人龙济光(1867年-1925年)奉袁世凯之命率军进攻广州,做了广东都督兼署民政长,龙氏企图长踞岭南,为巩固不败地位,听信军师之言,叫人将观音山(今越秀山)掘通,其计划是以水泥钢筋在山中做一地窖,从东南西北各掘隧道直通窖内,再在山顶距离地窖适当位置挖掘濠涌,环绕窖上,注水其中,在濠上加上铁丝网,还在山上布置地雷,以防不测。此项工程属于军事秘密,万一有人将地窖机关泄露出去,地窖即如同虚设。因此凡参与这项工程的工人在未完工之前,均被严格监视,不准离开山上半步。适该地窖工程完成当日是中秋节,龙济光为了保密而斩草除根,在竣工之日设宴酬劳工人,名义庆功赏月,实在酒菜里放了毒药,工人尽数毙之。龙氏倒台,人们得知此事,以后广州便有“龙济光请你赏月”的俗语,其意即是“想你死”。

  先施公司的“七星伴月”

  民国初年,位于广州长堤的先施公司曾制一款“七星伴月”,每座(其形状如塔,故称座)卖25元,由于当时每斤月饼(4个)才卖4-6毛,所以市民认为先施公司的七星伴月只是给人用于官场送礼的,多数人未敢尝试。“七星伴月”中还藏有银色小盒,盒内有5元菜单一张,用它可以到先施公司酒菜部享受相当的酒菜。有食过的人告诉说,此饼食可谓一无是处,连普通月饼的味道都不如。由于其体积过大,难于烤焙,所以在全饼成熟时,周边的皮已经焦黑,如外表不黑者则内部不熟,成了 “生饼”一座。当年先施公司只卖出8座七星伴月。自从先施公司带了一个“月饼变形”的头,以后广州的月饼是名目年新,五花八门。时有茶居推出一款“老婆蜜月”饼之后,诱发了饼家对月饼异名的奇想,于是什么“怀胎十月”、“小儿满月”、“流星赶月”、“西牛望月”、“沿途追月”、“水底撑月”等名字层出不穷,无奇不有,月饼还是那个月饼,加上古灵精怪的名堂,博出位罢了。有的商家以“月饼赠券”推销月饼,即顾客买3元东西,商店送出2元的赠券1张及价值5毛钱的香糖1条、美丽盒1个。

  陶陶居征联及其月饼

  1933年,陶陶居在中秋节前搞了一次对联征集活动,参赛者以“中秋月”为题,且以“切合陶陶居妙制月饼礼饼为佳”。一时全省各地响应者不少,连港澳人士也积极参与。对联作品收集后,陶陶居请了广东著名诗人黄慈博(1886年-1846年)进行评阅,从150多篇佳作中评选出名次,冠军是本市禺山市广才学校的闻谷音,其联云:“明月不愁珠馈夜,中天高望练横秋。”第二名是香港油麻地天后宫义学的刘福,他的对联是:“春月锦袍帘外赐,秋风纨扇箧中捐。”龙山的周懍获得第三名:“月下影成三太白,朝中名著四大秋。”黄慈博还专门为陶陶居写了4首仿连珠体文,其中一首是:“盖闻熟能生巧,良匠自可从心,食不厌精,将军乃非负腹。是以尘飞白面新奇标食肆之名,花糁金糜清奥列糕坊之目。”古语有“将军不负腹”之句,“负腹”即对不起肚子。“尘飞白面”,好的面粉。

  这一年,陶陶居有包括陶陶可观月、七星伴月、陶陶居上月、四黄莲蓉月等品种的月饼出售,不少月饼名字如今已鲜为人知:冬菇鸭腿月、油鸡双黄月、金风腊肠月、鲜奶椰蓉月、什锦上咸月、南乳香肉月、榄仁枣蓉月、上品椒盐月、合桃烧鸡月、金银叉烧月,还专门为礼佛斋戒人士准备的上五仁素月、上豆蓉素月以及银河夜月、西施醉月等。而今天大家熟悉的“冰皮月饼”,当时陶陶居已经有三种:冰皮莲蓉、豆蓉和豆沙。谈到包装,现时广州商店摆卖的月饼多有胶袋密封,以前商店卖月饼就像新鲜出炉的面包,放在饼盆上出售,分“足斤”、“加头”。所谓“足斤”,即每斤4个月饼,每个月饼4两(旧秤1斤等于16两,下同)。所谓“加头”,即每个月饼加多2两,4个月饼就超过1斤,故名加头。那时候卖月饼,多用油纸包裹,外加一张红纸,纸上印着店号饼名,再用纸绳捆扎,以今日眼光看,此包装倒是挺环保。

  商店门前的扎作

  越是临近中秋,制饼的茶居、饼铺越是紧张,盖因一年到晚,全店盈利与否往往看此一举。在中秋到来前二三个月,商家便要落足本钱,购备一切做饼材料,旧历八月初一,广州城各处的茶居饼铺的广告宣传攻势大开,门前是红色、绿色的广告灯牌和纸花,有的还挂上活动的扎作(人物风景模型),充满引人入胜的故事,如《三国演义》的吕布窥妆和铜雀台,《西游记》里的盘丝洞等,这些活动扎作据说只有光雅里两三间铺的工人懂得做,加上设计构造等费用,每个扎作起码要花四五十万元,也有百多万元以上的,这要看故事里的人物多少来定,而且这只不过是从农历八月初一到八月十五扎作的租金而已。这些扎作的底下安装有小马达,配上皮带,自会转动。比如在盘丝洞,配上活动弹簧,洞门可以开合,忽然有一裸体美人(蜘蛛精)跳出来,除了唐僧(以蜡制)端正不动外,其余猪八戒、马骝精(孙悟空)都会手舞足蹈,表现见色心喜的光景。

  月饼价格三年翻几翻

  1947年,广州的月饼有平有贵,最次最平的月饼俗名叫“掟死狗”,此饼馅料以白砂糖为主,表面无油,皮硬弹牙。最贵者应数蛋黄莲蓉月,饼铺也以此类月饼为主要利润来源,月饼从双黄、三黄甚至四黄,每多1只蛋黄,却要加收2-3只蛋黄的价钱,而饼中减少的莲蓉量则绝不计数。难怪有人说,凡买双黄或三黄莲蓉的,必是从金山回来的有钱人(金山,指美国旧金山,以前广州人把从美洲回来的华侨客人叫做“金山客”)。当时有一饼商说:“越是卖得贵的月饼越不愁销路,买得起10万元一盒月饼的客人,你向他要20万元一盒,他会更加满意。”当年有人写一首《月饼》打油诗:“一年容易近中秋,饼饵纷纷作赠投,贫户但知粮价值,富家送礼作通酬。”“油糖粉面价俱升,生活高潮与岁增,点缀不妨尝一角,民间珍重问红绫。”诗末有注:“农历中秋节近,茶楼饼肆,颇事铺张,饼价上等者,每斤由六万元至十万元,特制送礼者,有标至百数十万元,殊令贫户为之咋舌。”

  旧时每逢中秋节,广州市的物价高涨,1946年,每个莲蓉月饼的价钱是1300元至1500元,1949年,以黄糖芝麻为馅的需3000元一个,最普通的豆蓉、豆沙月饼也要4000元1个,为此市民不免怨声载道,有人说,旧历八月是吃的月份,同时又是病的月份,“月饼”与“月病”谐音。不要说贫苦阶层,即使是那些薪水低微的公务员也会望饼却步。当时广州的一些工厂、机关有逢中秋发月饼的做法。临近中秋,负责员工福利的人便分别前往各饼家洽谈,希望以较低的价钱为员工订做月饼,但往往是因为工厂、机关出的价钱太低而无人愿意承接。或有愿加工者,则偷工减料,粗制滥做。这些分发给员工的月饼多是小如福肉,粗如糟糠,啖之还有番薯味。原来每每中秋将至,市面的湘莲、榄仁、白糖等材料涨价,饼家有以番薯、马铃薯冒充莲蓉的,却一样好销路。

  生动的走马灯

  广州的中秋食品,除了月饼,还有用面粉制作的各种人物鸟兽形象,即今天仍有的“猪笼饼”等,此外大家喜欢食的还有芋头、碌柚(柚子)、菱角、田螺等,广州人开食碌柚时,如果其中通则以为是吉利,若遇实心便会怏怏不快。中秋节当然离不开灯笼,灯笼又有花灯、走马灯之分。在广州,以竹竿悬起纸灯笼,叫做“竖中秋”。有钱人家竖起旗杆一支,灯笼二三对,灯上有“庆贺中秋”字样,足以点缀风景。走马灯则是由来已久,其制作成本并不高,但却要花不少心机,如“舞龙贺月”、“海陆空总动员”等灯,要逐个先行打样,细心剪成,费时甚久,龙的样子复杂,剪纸成龙最有难度。走马灯有圆形、方形、八角形以及倒转丁字形等,任由顾客选择。走马灯之所以会转动,是因为灯内有一个十字架,上置油灯一盏,靠热力使里面的空气剧烈流动,纸型随之旋转起来。1949年中秋节,每盏小走马灯要价四五千元,成套“公仔”齐备的则要四五万元,普通百姓买不起,多自己手工扎制,当时甚至还有人利用西瓜皮制灯的,瓜皮绿,灯火红,亦别有情趣。

(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金羊网 -- 羊城晚报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虾子 > 《风俗》

    举报/认领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更多
    热门阅读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