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越王井。
越王井(又名粤王井或九眼井)位于广州市应元路西端,在广东省科学馆内。这是广州现存最古老的井,相传为南越王 赵佗所掘原井呈方池状,宽丈余。到宋代,番禺县令于伯桂加盖大石板,并开凿9个井眼,方便汲水,所以又叫九眼井,今仍存“九眼古井”石碑。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称,越王井“水力重而味甘,乃玉石之津液”,并说“佗饮斯水,肌肤润泽,年百有余岁,视听不衰”。
南汉王刘龚曾独占此井,称“玉龙泉”,“禁民不得汲”。北宋文豪苏东坡曾写信说,“广州一城人”都喜欢饮这口井的水,可惜只有“官员及有力者,得饮刘王山井水”。清初平南王尚可喜曾独占此井达1O年之久,在四周筑起砖墙,派兵把守,还贴出告示:有私汲井水者,鞭答四十。
2009-4-29 00:17
清《羊城古钞》图中的“九眼井”。
二、杨孚井。
杨孚井位于海珠区下渡路下渡村东约一巷 6号门前。相传此处是东汉议朗杨孚故居遗址。
杨孚井形制甚古,下大上小。井口直径0.44米,底径一米,水深6米。井底有4个泉眼,是在红砂岩石上开凿而成的,红砂岩层层纹理清晰可见,略如瓮形,水量甚大,水质清冽甘滑。中天然凹穴,颇具水井之原始形态,近代随地面升高,村人以青砖、花岗石砌井身上部;以水磨石米修筑井栏井台。未有自来水前,全村皆以此为食用水。云最宜淋豆芽菜、养水仙花。旱天水咸时河上舰船也来取水食用。村民以青砖、花岗石砌井上端壁。
附件
F08A.jpg (141.49 KB)
-
2009-4-29 00:21
F09.jpg (92.92 KB)
-
2009-4-29 00:21
F10.jpg (121.62 KB)
-
2009-4-29 00:21
-

-
三、鲍姑井。
三元宫的历史,上溯至东晋。元帝大兴三年(公元320年),南海郡太守鲍靓,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为其女鲍姑(道学理论家、丹阳句容人葛洪之妻)在此兴建修道场所,初名越岗院。鲍姑行医济世,采集草药红脚艾,配以院中井水,制药以灸赘瘤,救人无数。鲍姑仙逝后,人感其医德善功,集资塑像,祀奉院内,是为鲍仙姑殿。鲍姑行医配药用过的井,后人珍存,名为虬龙古井。
鲍姑遗留的虬龙古井,1947年因井内泻泥面积太大而填平,只保留井栏遗迹。1965年因填高地面,井随之湮没。1983重新开掘,虬龙古井再现。

-

-
三元宫鲍姑殿。

-
四、西来初地五眼井。
五眼井位于下九路西来初地西来后街,是古代广州九大名井之一。相传五眼古井为菩提达摩居留西来初地时带领开挖的,因有五个泉眼,通称“五眼井”,又名“达摩井”。左侧是“敕封广济桐君庙碑”。

-
五、光孝寺达摩井。
洗钵泉又称达摩井。菩提达摩,意译作道法,为我国禅宗初祖,西天第二十八祖,南天竺香至国国王第三子,从般若多罗学道,四十年之后受衣钵。梁武帝普通元年,师泛海至广州,驻光孝寺弘法,为取清泉,在光孝寺开凿水井一口,用以洗钵,故称洗钵泉。达摩后来北上,入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最后成为中国禅宗初祖。

-

-
六、芳村大通烟雨井。
芳村的花地河畔,有一口古井叫做“烟雨井”,它在宋朝和元朝都是羊城八景之一,与“越王井”并列广州历史上两大著名古井。
大通烟雨之所以成为宋代和元代的羊城八景,就是说烟雨井在风雨来临之前,井中会冒出烟霞;天气晴朗的时候从井口可以看到白鹅潭的帆影,夜深人静从井口可以隐约听到白鹅潭传来的弦歌声。据了解,大通寺在南汉时称宝光寺,是当时广州城南的南七寺之一。据古籍记载,烟雨井在大通寺中,晨曦初散,常袅轻烟,所以叫做"大通烟雨"。
在地下埋藏了数百年的烟雨井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烟雨井外径约1米,内径约93厘米。井深3.73米,由15个石圈叠砌而成,井身材料为黄沙岩石,各井圈是整块石头直接雕琢而成,宛如将一块完整的石头从正中间剖开后再很好地结合起来,这种考究的构筑方法在广州目前所发现的古井中是绝无仅有的。最初发现时,井中还有水。值得一提的是,井身内还留有脚窝,方便人们下去对井内进行清洗。
现在井上方建了一个井亭以作保护。

-

-

-

-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的大通烟雨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