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大楼挡住了长堤的“无敌大江景”,但长堤不仅没有因此停滞不前,反而以一种近乎神话的速度崛起,仅仅几年时间,已经超越了许多传统的商业街,成为与永汉路、惠爱路等老牌商业街并驾齐驱的繁华街区了。
长堤还有创于1914年的东亚大酒店,是先施公司的附属企业、当时广州最高级的豪华旅店,号称“百粤之冠”;扩建于1919年的大三元酒家,后曾为广州“四大酒家”之首,20世纪30年代以60元大裙翅为卖点,富贵者趋之若鹜;酒(茶)楼食肆还有名园(后改为七妙斋)、一景楼、金轮酒家、六国大饭店、大中华西餐、瑞如茶楼等等……

长堤的商店
长堤食府、戏院林立,又有豪华的百货公司,是广州最有名的吃喝玩乐购物一条街。广州人喜欢“食嘢食味道,睇戏睇全套”,在长堤,味可以遍尝百种,戏可以睇完一套又一套,既有大戏看,也有好莱坞电影看。
光绪二十八年(1902),同庆戏院在长堤开业,是广州最早的粤剧戏院,有五六百个座位,后改名为海珠大戏院。1926年,海珠大戏院进行了大改造,扩建至三层观众席、2005个座位,一跃而成为广州戏院之冠。
广府人对粤剧情有独钟。早期的粤剧分男女班,先施天台游乐场是全女班的天下,海珠戏院是没有女艺人演出的,无论是花旦或是小生,都由男艺人扮演,20世纪30年代中期始有男女艺人合班。夜夜衣香鬓影,大锣大鼓。《白金龙》、《黄飞虎反五关》、《金叶菊》、《胡不归》、《情僧偷到潇湘馆》、《苦凤莺怜》等经典剧目,好戏不厌百回看,成为海珠戏院的隽永记忆。
1920年开业的明珠电影院(后为羊城电影院),初以放默片闻名,后来又成为放映彩色电影的先驱;爱群十一楼的丽都舞厅,先施公司的天台电影场,林林总总,一派花团锦簇,把这长710米的马路,装点成一个“花天酒地闹黄昏,抛掷金钱价莫论”的繁华金粉地。那些纨绔子弟夸口:“各游乐场戏园,不可一日不光顾”,“每天午后晨兴,天明就寝”,“糖果公司绸缎铺大餐厅等,每结账款至少数百元,方算交易”。
1930年,金轮酒家曾发生一起轰动广州的爆炸案,以演丑角著称,独创“乞儿腔”的粤剧艺人马师曾,在金轮酒家唱戏时,遭人放置炸弹炸伤右脚。此案令治安当局大为震动,下令马师曾的国风剧团停演六个月,最后马师曾到香港另组戏班去了。但这并没有把长堤的食客、戏迷吓退。
即使夜幕低垂,长堤依然灯火通明,人潮川流不息。江边堤岸的小食摊档密布,炒螺的、卖艇仔粥的、买牛杂的、、、、、、大受平民百姓欢迎。当时著名的戏剧家洪深南来广州,由朋友带去逛长堤,品尝了众多小食,赞口不绝。漫步长堤的店铺,只听见这边茶楼吆喝“埋数!单收,福禄寿齐啦!”那边酒楼又高呼“某官人到,某酒家准备款接贵客光临!”虽然政府开征筵席捐,上茶楼吃饭,连一毫纸的饭菜都要收捐,但茶楼食肆依然座无虚席,唱码声此起彼伏,热气腾腾。人们都说“食在广州”,但坊间有句更直接的俗谚:“住在广泰来,食在大三元”。广泰来是历史悠久的旅店,适合一般人投宿;大三元则是长堤上的名食府;此谚是广州人对长堤的最高赞美。
抗战胜利后,四乡的酒楼、茶楼,纷纷迁入省城揾食;一些被日本人巧取豪夺去的酒家,作为敌产处理,被中国政府公开拍卖,又重回到广州人手中,正是楚人失之,楚人得之。许多在战争期间避难外地的饮食业经营者,也陆续返回,重操旧业。长堤的酒楼愈开愈多。
由一姓詹的台湾人开在长堤的东天红餐馆,因日本战败,护身符没了,由香港酒楼业老行尊冯佳和曾深铭接手经营,改名为大公餐厅,以精美的西餐、西点驰名省港澳;德兴饭店的老板何恩在长堤东端开了一家冠华酒家;著名茶商陈星海的侄儿陈勤昌把长堤的割烹别府改建为总统酒家;金龙酒家是省港澳饮食大王高棠所开,他经营的酒楼遍布香港、澳门、广州、上海、南京等地、、、、、、
今天的长堤,虽然已不复当年红尘翻飞,但几十年商业中心打下的基础,底气依然很厚,虎老雄风在,老字号的效应还没有消失,人气也没有涣散。这条商业老街,定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摘自越秀区——《越秀商业街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