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话:《巴黎圣母院》

 没事闲着 2009-08-12
 

         据说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曾被几十次搬上银幕。文革刚结束时,我国翻译了其中的一部,观众反应强烈。那部电影我也看过,的确不错。它用浪漫的手法,充分发挥了视觉形象的特点,表现了人间的至善至美,揭露了丑陋和邪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以为,凡名著改编的影视不可能好。例如已经拍成电视剧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拍得人头滚滚,完全失去了原著浪漫主义的文学丰采;水浒传改编得不伦不类,令人作呕;红楼梦与其说是戏剧不如说是画片……外国名著当然也一样,要不然也不会一部名著几十次被重拍。中国观众对外国原著不熟悉,反应不强烈,往往觉得改编成的电影还不错。例如,电影《简·爱》,大家都说不错,看完电影回头再看原著,反而觉得不如电影好。原因在于“先入为主”。

         《巴黎圣母院》也是先看了电影才想看原著。早知雨果的大名,却没看过他的书,这次又想看《巴黎圣母院》原著,是因为看了另一个版本的电影。这个版本和以前看的不大一样,更想知道原著是如何写的。于是买此书。

         可是捏在手里的书怎么也看不下去。其实过去借书也曾试过,就是因为看不下去才放下的。名著就是这样。 10 10 日《生活报》上载一篇小文,谈名著的问题,和我意正同。文章写的很好,不光谈到名著难读,还谈到故作深沉。不惜时间,打在下面: 

                                   昆德拉的圈套——读《被背叛的遗嘱》 
                                                         作者:鲍进

         知道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吗?你肯定说知道,不论你是否真的看过。没办法,名著从来就是那些人们都希望看过而谁又都不愿去看的东西。           我曾试图看完那本书,结果失败了。那是一本玄机深奥的书,要想翻阅它,自己得先有点底子。但这样一部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书为什么曾被炒得火热呢?这是否与摇滚一样,越离经叛道、越莫名其妙越好?问题是现在的确有一帮人拉大旗做虎皮到了捕风捉影的地步,动辄摆出几部精灵古怪的书让你猜不透斤两。这不是昆德拉的遗嘱,但昆兄的书确实是太难读了,我于是想,是否能找一本他的简单读本来窥其全豹。

        当我放下手中的《被背叛的遗嘱》时,我的心彻底凉了。你不要指望能看懂昆德拉的任何东西。在 9 个独立的章节里,同样的人走动交错。在昆德拉智慧的照射下,已走过的世纪的各种境况浮现眼前,“昨天和今日的自我认同”在时光河流中渐渐丧失,羞耻感成为建立在个人之上的时代的基本信念,泄露内情的习惯正拉开黄昏的帷幕,被背叛的遗嘱是一个死人意志的力量。

         得不到的人,恰是最爱的人;看不懂的书,定是最好的书。而当我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后顺手将其丢在火车的小桌上,又被列车员拿去翻的时候,我心里却莫名地升起了一股成就感。果然,列车员看了几眼后简直是崇拜的对我说:“这书我可是一句也看不懂。”当时我真想告诉她:“其实我也是一头雾水。”可是我没有,不用说原委,大家都有类似的经历。有大书橱的人,不一定是嗜书的人。这个时候,书和一件华丽的外套起着同样的作用。人们都说书是艺术的殿堂,但一本看不懂的书有时更像一面镜子。人们不妨常用这样一面镜子来照照别人,照照自己。 
          
       读完这篇文章,我真庆幸我没买昆德拉的书。

       其实好多名著我都不敢招量,特别是外国的,如《浮士德》、《战争与和平》、《唐·吉柯德》等等。前两年,《优利西斯》正在热头上的时候,经贸委一个领导问我看没看,我说:“没看,看不懂。”他说这书要是看明白了,就上了一个档次。”我差点上当白花钱。今年曾借了一本《百年孤独》,强忍着读了一大半,实在不明白作者是在说什么,没办法,只好放弃。上面那篇小文提到,读书人也有虚荣心。这一回我用雨果的书又照了一下自己,不但治了一下自己的虚荣,今后可能还会省下不少买名著的书钱。
                                                   2000 11 7 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