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本校2004、2005年秋季提前招生学生,涉及到102个班级、18个专业。调查结果显示,提前招生3962人,其中男生占51.03%,团员占65.1%,农村户口学生占83.3%,年龄大多集中在16至17周岁之间。提前录取的3962人中有31.1%为本人自愿,16%是老师动员,19.2%为成绩差,11.6%为家长意向,6.6%为家庭经济困难,11%的是为学一门技术、将来好找份工作,3%想早点解脱、寻求自由,还有1.9%的为了拿一张职高文凭。经培训、管理,发现这类学生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目标的不定性。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选择职业学校不很自愿,有的迫于无奈,极不情愿;有的家庭所迫,自己没法;有的反正无所谓,随便选一个;有的因其他原因进入学校。二是品德的不良性。从提前录取后的培训(6月份进行)了解到,一些学生占有抽烟、喝酒、打牌、打架等恶习,争强好胜,没有明确的是非界限,不能自觉规约自己的行为,控制能力差,自觉不自觉地违反校纪班规。三是习惯的慵懒性。这类学生目的不明,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做了和尚连钟也懒得撞,课上分神,作业抄袭,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成绩不理想。四是性格的好动性。这批学生男女比例适当,年龄分布较为合理,但他们性情活泼,外向好动,有时显出烦躁、不稳定,容易形成不健康群体,比正常的中招学生更为“成熟”、“老道”。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对提前招生学生强化管理,进行各项专题教育活动:
——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班(时间在6月份进行),组织他们参观校园、校史室、荣誉室,举行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新老学生联欢会,系统进行初三、职高的衔接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热爱职校、热爱专业等教育,并正常进行语文、数学、外语、美术、体育、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和培训,使这批学生能尽快适应职校的教育教学环境,澄清思想,端正态度,轻装上阵,自觉地融入职业技术教育的潮流之中。
——与中考生一起,于新学期开学后举行为期一周的军训,进行遵章守纪、常规养成、集体观念、做人与交往、考风考纪等教育,开展“六爱”、“六讲”、“六反对”、“十排十查”以及文艺演出等活动,要求他们从严规约,入情入境,启发感悟,诚实做人。
——切实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理想和前途教育,进行入学后的学习常规培训,严格学风的检查考核,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让他们真正能心甘情愿地投入到学知识、学理论、学技能的队伍中,进得来,学得上。同时要求全体教师及服务人员平等对待他们,既教书又育人,不歧视、不辱骂,耐心辅导,循循善诱,促进他们与中考学生一起成长,共同成才。
二、利弊分析
从调查的情况看,实施提前招生的举措,得失同在,利弊参半,对毕业学校、招生学校、学生、家长及社会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利弊简述如下:
(一)利:
1、分流适时,利于毕业学校管理。初三毕业学校和班主任、老师经过多次的任教和筛选,对毕业生情况已了如指掌,孰智孰愚,孰是孰非,泾渭明晰,尽早让学生分流,做到乐学者留,厌学者去,让学生朝着不同的方向继续发展,这样,减少了初三冲刺阶段教学和管理的压力,保证了中考学生的纯洁和参考学生的质量,也提升了升学率、合格率和优秀率。
2、政策保护,利于招生学校稳定。在普高热、职教冷的严峻形势下,制定向职校倾斜的政策,至少给职校两次招生选择的机会,为职业学校提供了政策优势,确保了生源,让职校先有部分学生“进帐”,“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招生低潮中增强了信心和希望。
3、指向明确,利于初三学生选择。在一部分学生早已厌倦了初三那种“罐头式”学习生活而祈盼早日解脱之时,实行提前招生,无疑是瞌睡送了枕头、久旱降下甘霖,使初三学生早已烦透了的学习负担顷刻卸去,即刻舒坦,有自由感、轻松感、归宿感。
4、机会驱动,利于学生家长定夺。一些家长存在因子女成绩不好而参加中考揭榜难堪、脸面无光的顾虑,有了提前招生录取的政策,也算给了台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子女有学上,花钱又不多,两全其美,家长何乐而不为。因而孩子愿意,家长既欣慰又满意。
(二)弊:
1、毕业学校——借机清班赶人。
因是提前招生,一些初中一味急于将品德不良、成绩又差的学生“请”出校门,图个轻松,未能全面、认真、细致地向社会、家长和学生宣传提前招生政策,致使一些家长和学生对此不很理解,因而产生抵触情绪,与学校胡扯蛮缠,工作不畅,效果不佳,有悖于提前招生这一举措的初衷。
2、初中学生——引发不良影响。
(1)对毕业生而言,因提前招生让一些学生不参加中考,先于正常毕业生一个多月离校,易使这部分学生产生特殊学生的“另类”感觉,自卑消沉,自暴自弃,并直接影响到日后职高阶段的学习。(2)对非毕业班学生来说,因有“前车之鉴”,高年级哥姐们的处境让初一、初二的学生过早地领略了提前离校的甜头,易产生“学不学无所谓,反正有学上”的思想,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致使这些学生在校不好好学习,放弃学习的学生也将与日俱增,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管理。
3、学生家长——阻隔升学内需。
因不十分了解提前招生的做法和要求,家长对学校、班主任的宣传、动员和劝说,或置若罔闻,或不予理睬,或消极应付,或直面交锋,不肯也不愿让自己的子女走“捷径”、拣便宜。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读了三年初中,为的就是中考,孩子的考试权利不应剥夺,尽管中考后孩子可能还会被职校录取,总觉得提前录取名不正言不顺,正当的升学愿望受到阻隔,学生和家长都不自在。
4、招生学校——深感无所适从。
(1)实行提前招生,大量的工作要做,诸如精心策划、强化宣传、建立组织、提前招生等,这些都是在正常教育教学的同时进行的,而时隔不久,中考后的招生又开始了,一些与提前招生重复的工作不得减少。所以前后两次招生给职校增加了工作的难度,时间长,事情多,耗财、费力。(2)提前招生中相当一部分是不受欢迎的学生,品德不良、成绩较差、非智力因素不好,这类学生流向集中,给职校的教育、教学、后勤等管理带来了不小的难度。(3)因是试行提前招生,一些学生虽已报名缴费,但思想上不稳定,犹豫观望,摇摆性大,正式开学时报到率偏低,流生现象严重,易形成招生的虚假繁荣。(4)尽管职校形势不容乐观,但一些国家级重点职校规模大、口碑好、教育教学质量高、升学就业可靠,按正常程序招生,本应可以也能够招到更多更好的学生。而实施提前招生措施后,打乱了学校正常的工作步骤,欲罢不能,欲招不愿,提前招生的各项工作又不敢有丝毫懈怠,大有应付和“陪招”之苦。(5)由于招生市场的不规范,一方面生源学校“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一方面招生学校“找米下锅愁饭吃”,招生学校与毕业学校、招生学校之间以及毕业学校之间缺乏沟通理解,或多或少会出现因招生而冲突、碰撞甚至污陷、抵毁他人、他校的现象,使本应正常而纯洁的招生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玷污了招生市场,毁坏了职教声誉,带来了不应有的后果。
三、对策建议
为了真正实现普职比,逐步扭转职教滑坡的局面,保证职教健康发展,根据以上调查与分析,笔者以为不论提前招生与否,应做到如下四点:
1、高屋建瓴,宏观调控。提前招生不失为一条一举多得的招生改革举措,它既保护了职业学校的生源数量,更保证了普通高中生源的质量,又使初三学生自我接纳、自我评价、各择其校、各得其所。但为了真正落实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保证职教与普教的适当比例,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有战略眼光,高屋建瓴,统筹考虑,切实处理好普教和职教、提前招生与正常招生等关系,以防止招生工作中的不公平竞争。事实上,从历年来的招生情况看,一些国家级重点职校的招生与普通高中已成并驾齐驱之势,录取线甚至比有些普通高中高出好多。因此笔者以为提前招生这项举措应视各地区情况而定,可搞可不搞的不要搞,要搞就必须严格调控,精心部署,确保招生工作朝着积极、稳妥、健康的方向发展。
2、整顿市场,规范招生。随着提前招生工作的开展,初三学生像俏卖的商品一样被“炒”热了,少数学校和“好心人”打起了定人头数钞票把学生卖掉捞一把的算盘,“有偿招生”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严重玷污了本来就不理想的职业教育形象,致使一些学生、家长鱼龙难辨、良莠不分,个别毕业学校为少量的蝇头小利而捅了自家的“蜂窝”,招生学校也肆无忌惮地实行“有偿招生”,伤害了教育的尊严。不管招生开放与否,教育行政部门在出台招生政策的同时,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整顿招生市场,严肃查处招生中的违纪事件,有效地遏止不规范的招生行为,还教育高尚、纯洁的本来面目。
3、深化改革,自我发展。作为提前招生的“婆家”——职业学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为迎娶“皇帝的女儿”,应明确办学宗旨,紧贴时代脉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外树形象,苦练内功,念好“招”(招得进)、“留”(留得住)、“学”(学得上)、“派”(派得出)这“四字经”,磨好升学、就业这把双刃剑,改革招生制度和办学模式,扩大自身影响和声誉,把学校做大、做强、做优,增强竞争性,经得住招生严峻形势的挑战,始终应付裕如,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
4、广泛宣传,深入人心。市场经济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招生工作中,职业学校特别是省级以上重点、骨干学校应充分利用报刊、电视、传单、广告、专栏、讲座、宣传牌、联谊会等各种形式,大张旗鼓、深入广泛地宣传职教成果,展示职校在专业、师资、教学、设施、质量、就业、升学等方面的特色,以吸引众多的学生、家长的眼球,让他们感到上职业学校同样有出息,毕业生进可升学,退能就业,出路畅通,前途无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