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课堂之 第四篇 “安贫乐道”不等于不思进取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不骄,易。” ——《论语.宪问》 今天我们的邻居、亲戚、朋友,总会有贫穷的也有富贵的。他们多半是什么样的心态呢?究的抱怨富的不帮助他、不接济他;富的呢,在穷的面前摆脸色,内心里却害怕这些穷亲戚、穷朋友找上门来。 所以,还是孔子说得最透明了。他在《论语》里谈到了这种现象,他是这样讲的“贫而无怨,难;富而不骄,易。” 没有人会喜欢贫穷,所以,在贫穷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怨恨,这是人的本能,是人的常情。本能与本性不同,本能需要外在的力量去发动起来,一旦发动起来,也就容易偏离本性。君子的修养,所需要的就是这种节制这种本能的发动,使它不至于偏离本性。如果没有这种修养,就只能服从于本能,从而使我们被得失左右,被情感左右,被名利左右,内心中那种与生俱来的善良本性便可能完全被遮蔽了。如果修养不够,就不可能有足够的定力,从而使自己在贫富贵践的波涛之中上下浮沉,在人生的大海中漂浮不定。修养使我们能够在贫践之时,可以心安地生活做事,心安才能使自己不至于颓废,做事才能使自己有希望。修养使我们能够在富贵之时,可以不骄不躁,善于节制自己,不骄不躁才能使自己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善于节制自己才能防患于未然。 在贫穷的时候,在不得志的时候,能够不怨恨,确实很难,但是,君子的修养,就是勉为其难。产生怨恨之情很容易,也很可以理解,但是,怨恨无用、无益、反而有害。然而,天下之人虽多,能够完 “富而不骄”,指有地位、有财富却不骄傲。能做到这一步并不是很容易,但是比较起来还算容易。古今中外有些人虽然地位高了,风度却蛮好。不过这种风度好只是外在的,外形过得去,看不出骄傲起来,已经了不起,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内心到底还是有一点觉得自己了不起。 我们销加留意便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有许多人很难做到不骄傲。地位高了会骄傲;有钱会骄傲;年龄大了会骄傲——认为自己多吃几年饭,年轻小伙子就没有,其实多吃几十年饭,不一定吃得对;学问高了也会骄傲。所以要修养到“无骄”,实在不容易。 “贫而无怨”的“贫”指的并不一定是经济环境的贫,不得志也是贫;没有知识也是贫。 庄子就曾经提到,眼睛看不见的瞎子,耳朵听不见的聋子,并非不能弥补他们的缺陷;知识上的瞎子,知识上的聋子,就不可救药。 所以分并不一定指没有钱,各种贫乏都包括在内。人贫了就会有怨,就牢骚多,人穷气大。所以人应当做到“安贫乐道”。但是要真正做到贫而能安,实在是太不容易的一件事。 现在有人拿“安贫乐道,知足常乐”这两句话讽刺中国文化,说民族不进步就是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这种批评当然是不准确的,“安贫乐道”与“知足常乐”是个人的修养,而且也少有人能真正修养到这么高的境界——又怎能扼杀一个民族的进取心呢?何况安贫乐道是为了以正确的心态来追求财富,使人能怀有一颗平常心,在没有获得物质财富时能够做到贫而无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