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樊迟三问仁

 小竹123 2009-09-10

樊迟三问仁

 

天下归仁

 

对同一个人,同一个问题,孔子也会针对他的进步程度予以不同的回答。典型例子是对樊迟的教育。
   《论语·子路》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此当樊迟首问,入孔子之门竟问稼,可见他是个鲁莽之人,连孔子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君子与小人,有时指品德的高低,有时指社会阶层的上下,孔子说樊迟是小人,意指他只适合从事体力劳动,而不是自己要培养的作为社会管理者的君子。孔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这句话不足以判断樊迟的品德。
    是不是可以据此认为孔子轻视劳动呢?也不能。孔子自己就是劳碌了一辈子的人,他的学生中有许多来自社会最底层,他都一视同仁。在初级农业社会,技术水平低下,稼、圃得一“勤”字即可,社会体制机制混乱不堪才是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孔子认为正是上天赋予他的使命。樊迟是孔子的车夫,虽鲁但好学。
    《论语》记载了他三次问仁,运用立体思维,可以明辨三问的次序。
    第一次问仁,孔子答曰:“爱人。”有人据此把仁解读为爱,这就是不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后果。仁者爱人,爱人者并不都是仁者,“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仁者的爱是有原则的,“君子怀刑”,谨从天道。如果不分对象、不辨是非地去“博爱”,必然会颠倒善恶,必然会困难重重,无所适从。只是樊迟确实悟性不高,单靠言语难以点拨,此问的同时,他还问知,孔子以“知人”作答,他茫然不知。孔子教他爱人,一则是“与其进也”,爱人的方向是对的;二则是教他主要通过实践提升认知能力。孔子用樊迟做车夫,也含潜移默化之意。
    果然,樊迟觉得“爱人”有问题,实践中行不通,怀疑其正确性,故有第二次问仁,孔子答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这是安慰、激励他,不要畏惧困难,仁者总是困而后得的。这也可以看出,樊迟没有原来那么鲁莽了,开始思考了。仁者该获得什么呢?
    樊迟久行而不知,于是第三次问仁,孔子这才告诉他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方法:“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的进步是很明显的,《颜渊》记载:“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这样,我们看到完全不一样的樊迟:樊迟三次问仁,主要是看到孔子是仁者,人家都在问仁,他也跟着问,尽管深浅程度不同,但还没有正确认知自己,算是人云亦云,没有针对性;有此问,说明他开始认知自己,有针对性了。“从游于舞雩之下”,表明樊迟倍受礼的熏陶,用“敢”字当头,显示了他的恭、敬、慎,原来那个鲁莽的樊迟不见了,前后判若两人。孔子也完全改变看法,对他很满意,以“善哉问”赞许他,这在《论语》里也是唯一的。“樊迟三问仁”,凸显了孔子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和教育效果的显著性。因此,对孔子的教育思想,除了“因材施教”以外,还应加一个“因时施教”,讲的都是针对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