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裕点评崂山寺院和道观风水
赣州风水养生堂www. 曾祥裕 (QQ175613195,电话13766307454) 青岛民间流传一句俗语,“千难万难不离崂山”,反映了当地人民心中热爱家乡风水的一种情结。追根溯源,此言出于明朝崂山异人胡峄阳的手笔,并有联为证:“儒也为儒,仙也为仙,精神与墨水同长;歉而不歉,乱而不乱,唯居之崂山最稳。”言下之意, 名山风水数崂山,蕴藏了崂山是“风水宝地”的涵义。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我在崂山考察期间,一幅幅山海相连图卷在眼前舒展,所到之处景色奇观秀丽,人文历史厚重,难怪古往今来都是游历朝圣、修身养生的理想去处。 崂山风光美,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最高峰崂顶海拔1133米。崂山耸立在黄海之滨,高大雄伟。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历史上不少名人留下墨宝给我们回味无穷。 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用他“我昔东海上,劳山去紫霞”的诗句,赞美崂山的山光水色。 崂山也自古就被称为“神仙窟宅”、“灵异之府”,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来此寻访神仙,唐明皇也曾派人进山炼药,崂山道士更是闻名遐迩。最著名的便是创始人西汉道士张廉夫、唐代道士李哲玄、宋代道士刘若拙以及金元时代的丘处机、刘长生,元明时的张三丰,都曾在此隐居潜修,谈玄论道,著书立说。 崂山山区面积44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0余公里,古人描述为“三围大海,背负平川,巨石巍峨,群峰峭拔,真洞天福地一方之胜境也”。 崂山属北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受到海上东南季风及海流调节影响,又表现出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和湿度大等海洋气候特点,东南部降水较多,北部高峰温度较低,巨峰前后被当地人称为“北关东、南江南”,一山之隔两重天,形成了独特的“云海”景观,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这一良好的气候条件,使崂山成为旅游避暑胜地,也非常适宜人们居住。 所幸的在这块风水宝地,在历史上,崂山少见战争销烟,所以当地百姓没有遭遇战乱之苦。崂山的地质结构稳定,很少有地震,气候适宜除了春旱少有天灾,地势较高百川归海,偶然山洪暴发也不会造成洪涝结果。此外,史志记载中历史上也没有风灾、疫病、虫灾等特大自然灾害。 天下名山道(僧)占多。我在崂山考察了不少名观名寺风水。 我重点考察了太清宫,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它是崂山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处道观,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距今已有2140多年历史。太清宫主要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等多间建筑。 经测,其牌坊坐山立向为甲山庚向已卯与辛卯之间小空;正殿壬山丙向大空,右水倒左,水从从右峰而下从后院蜿延流向左侧, 左右护砂拱护着后龙山,左青龙明显高于右白虎。三官殿、三清殿坐向同为子癸山午丁向小空;三皇殿为子山午向丙子与戍子之间界缝。 华严寺:佛教兴旺的标志
凡名寺必有高僧。明代高僧憨山曾在“那罗延窟”面壁修行使这里远近闻名。整个庙宇座落在青龙白虎护砂之中,依山势修建,为“阶梯式”院落,布局严谨,宏伟而典雅。正北为大殿,系斗拱单檐雕甍歇山式建筑。内尊释迦牟尼塑像;东西两廊为禅堂。由大殿侧门再拾级而上,又一院落,是为后殿,内尊观音;侧为祖堂,供本寺第一代住持慈沾师。 经测,露天观音像坐向为亥山巳向(已亥与辛亥界缝);山门为壬子山丙午向小空;主殿为子山午向丙子与戊子之间界缝;华藏世界为亥壬山巳丙向小空。 看完华严寺,转下山来西侧有一塔院,四周环筑围墙,是寺中历代住的藏骨。院中的一座七级砖塔埋葬着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师,坐向为庚酉山甲卯向小空,有两珠苍松紧绕塔身,虬曲多姿,名“松抱塔”,60年代松树枯死。与砖塔相对的石塔,是第二代住持善和的藏骨处。相传是农民起义领袖于七兵败出家,法名善和,圆寂后藏此墓之中(坐向为庚山甲向253度分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