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城玩家—马未都

 张烨 2009-10-04

马未都先生是北京城有名的玩家,现在他又多了两个身份,一个是民间收藏家,另一个是中国第一个民间博物馆馆长。

  初识马未都,是因为百家讲坛,有人说马未都讲古玩收藏象是在说相声,言下之意,他讲得通俗易懂,寓教于乐,我想这也正是百家讲坛之所以能吸引大众视线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在百家讲坛众多主讲中,印象颇深的除了余中天,于丹,阎崇年,纪连海以外,就数马未都了,在看过他的正襟危坐---古家具篇之后,我又在网上搜索观看了关于马先生的其他视頻,使我对马先生的传奇人生经历有了较深了解。

   马未都出生于1955年,11年之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本应该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马未都却不得不跟随“上山下乡”的大军来到了广阔天地---农村,在当了两年农民之后,招工到一家国营企业当了工人,然而“不务正业”的马未都却喜欢上了文学创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是文学热升温的年代,一大批文学青年怀揣理想,激扬文字,在他们中间涌现出了一批优秀青年作家,如王朔,莫言,刘震云等,他们现在依然活跃在当今文坛,文学青年马未都以一篇在当时颇具影响力的爱情小说《今夜月儿圆》在文学界崭露头角,并因此改变命运,成为了中国青年报社一名编辑。然而十年文学生涯并未成就一名知名作家,他只留给我们两部经典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和《海马歌舞厅》。

一次偶然的经历,让马未都对古玩收藏产生了浓厚兴趣,谈起他的第一件收藏品-筠瓷挂屏,他津津乐道于一次家里被小偷光顾的经历,小偷搬走了家里的电视机和其他贵重物品,当马未都看到挂屏还在时,他笑了,然后才去报案,他对古玩的喜爱程度可见一般,古玩在“破四旧”的年代里,被人们当作毫无用处的垃圾廉价变卖,而马未都却将这些垃圾买回来堆满了家里本来就不大的空间,不为别的,就因为喜欢。那时的北京城里,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瘦瘦的年轻人扎堆在旧货市场里,对着一些旧家具,破瓷器等琢磨,故宫博物院里的保安对他印象尤为深刻,以为是来“踩点”的文物盗贼。到了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国家对文物的保护和民间文物收藏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逐步规范了文物保护和文物交易,就在这个时候,马未都的破难和垃圾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宝贝和财富!

   从农民到工人,从工人到文学编辑,从文学编辑到影视创作,再到收藏家,马未都不断的变换着生活的角色,每一次转身都充满了戏剧性,然而每一次的转变又是自然而然的事,用机缘巧合来解释马未都迷上收藏一点也不为过,他对古玩的兴趣与悟性或许有些天赋,但更重要一点来自于他的勤奋和执着,马未都学历并不高,而古玩收藏与鉴定是专业性很强的领域,不仅需要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双辩伪存真的慧眼,大凡搞古玩的人都是极其狡猾的角儿,这在马先生接受鲁豫采访时可以看得出来,他幽默诙谐的谈吐中避实就虚,亦真亦假,机智和狡猾中又不失儒雅与睿智,正是丰富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的独特的气质。马先生虽已功成名就,但仍然笔耕不挫,坚持一天一篇博文,内容涉及面广,知识性强,读后受益匪浅。

  1997年,马先生将自己半生的收藏贡献出来,创办了新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名曰“观复”,取自老子《道德经》 “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博物馆内展出的藏品约两千多件,品类众多,其中以家具,瓷器,玉器为主,有很多是世存罕见的珍品,也有马先生出高价从拍卖行购回的流失在海外的国宝。马先生向前来参观展览的游客如数家珍的讲解他的心爱藏品,从历史背景,工艺特点到收藏经过,让这些远古器物顿时在人们眼前变得鲜活起来,使他们不再只是简单的一件古物,仿佛具有了生命力,而马先生的藏馆也不仅仅只是一座展示古玩的所在,他更多的承担了一份中华文明的再现和文化传承的责任,这也正是马先生和其他民间收藏家不同的地方,正如央视主持人张越说的一样,能把谋生的手段和个人的兴趣爱好融合在一起,是人生的一种幸福,马先生做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