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的经典和道德(三)

 小竹123 2009-11-04
关于[儒家的经典和道德(三)]的字幕:
  • 我们再讲“四书五经”,四书就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大学》这是一部书,这是从《礼记》上面所抽一段一章一节,抽出来就成为《大学》,《大学》里面我们刚才讲过,
  • 我们刚才讲教育制度的时候古代8岁进小学,15岁进大学,这个大学教的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就是讲的这个道理,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讲的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是先要求你自己,修养你自己,
  • 克去你自己的一些私欲,邪恶的心,邪恶的意识,只有你先正己才能正人,你自己做得正,你才能要求别人正,你自己不正怎么能要求别人呢?上梁不正下梁歪嘛,俗话讲得很清楚嘛。
  • 所以,大学比小学的要求比洒扫、应对、进退,射、御、书、数,那就丰富得多了,高得多,这是讲大学。《中庸》《中庸》这也是一篇
  • 从《礼记》里面抽出来的,《中庸》就是讲的孔子的学说,中,工整、中间、不偏不倚,庸就是不变、经常叫庸,庸字发展到现在,我们一直说平庸
  • 好像是带有贬意了,古代你能做到平庸,这是很不容易的,平,怎么样才平呢?不偏不倚,做到中那是很不容易的,庸,你今天可以不偏不倚,你明天还能不偏不倚吗?
  • 所以,要经常、时时刻刻都要做到这样一个不偏,这个很不容易的,所以中庸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论语》《论语》这就是孔子教育学生的教材,他的弟子们记录下来的,基本上儒家的一些道德观念、
  • 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断断续续、零零碎碎地孔子都有说,不能说全部都有,有些是后代的儒者(他的学生们)给他发扬了、光大了,但是,寻起根源来,基本上都可以寻出他的根源来的,《论语》。
  • 孟子这是战国时候的人,和当时的荀子,孟、荀这都是继承儒家的两个很重要的人物了,特别是孟子,孟子的思想有很多值得可贵的地方,一个什么样值得可贵的地方?
  • 他很重视人民,就是民,重视被压迫者、被剥削者,这个民和我们今天的人民比较起来当然意义不完全相同,范围有大小不同,但是他的的确确注意到了下层,比较无依无靠的贫苦的民,
  • 他是注意到了的,这在当时战国时候许多家都还没有(注意到),甚而包括孔子,当然也注意人民,他注意人的生命,孔子是注意人的生命,但是孟子他不仅注意人的生命,还注意人的地位,在政治上的地位,他比孔子又提高了一步,孟子讲过这样一句话,很有名的,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民就是庶民、众多的人民,众多的民,庶民,他是尊贵的,是家庭的基础、是国家的基础、是民族的基础,“社稷次之”,社稷指土地,指的君主的位置,
  • 社稷算什么?君主的地位算什么?算不了什么,很轻,和民比较起来轻微得很,君为轻,特别是你天子本人,社稷还包括一个国家,你所统治的地区,你统治的地区和民比较起来,
  • 民还是重要,你统治的地区都还次之,君算什么?君为轻,那是不足道。这种思想我们从今天看起来那是一种超前思想,历代许多做皇帝的人、做天子的人,
  • 深深地被孟子的这句话所鼓舞,提醒了他们的注意,比如,唐太宗就讲过这么一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船是水把它浮到水面上的,是水把它抬起来的,
  • “亦能覆舟”,它也可以把船弄翻,波浪一起来船也就颠覆过来了,翻了,所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看,唐代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强盛、兴盛的朝代,唐太宗那是一个很英明的君主,
  • 他都被孟子的这句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意思所感动,他用水和船来打比喻,当然了,水和船打比喻也不是唐太宗发明的,在古书上也有这个意思,但是古书上的意思,他的地位来讲他不是皇帝,
  • 我们所以特别举唐太宗,就是因为他是个皇帝,而且是个中国兴盛朝代的皇帝。孟子的书里面还有两点很重要,一个是他对中国的小康社会提出了具体的规划,什么样叫小康?有吃有穿,有自己的恒产,
  • 一家人能够温饱,甚而遇到灾荒以后也不至于颠沛流离,他都有比较细致的描绘,有小康社会,甚至他提到了大同,将来天下为公,大同社会大同社会在中国的古书上也是提到,
  • 甚而连孔子的学生、很多人都提到大同,但是,他也提到。孟子提到小康社会,我们现在至于说他那个小康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小康差别还是相差得很远了,当时在他那个时代,我们可以说眼光已经是超前了,
  • 至于说他那个大同虽然是有不明确,但是有这个意思,那是另外一回事了,他特别提到一点就是对人的尊严、对人的勇气、对人的希望,有一句话很值得重视,他讲过一句话,
  •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吾”就是我,很会养我的“浩然之气”,“浩浩荡荡”的“浩”,浩然之气,大家会问什么叫浩然之气?不好说。什么叫浩然之气?反正是一种伟大的胸怀,
  • 一种正义的精神,一种能够表现中华民族的这种勇敢、正直、勇往直前的这一种勇气和魄力,我们只能这样解释,详细解释,浩然之气含有一种很难的哲理在里面,一种磅礴之气在里面,
  • 后代许多的英雄志士在孟子的浩然之气的鼓舞之下,对于民族、对国家做出了许多伟大的贡献,最著名的例子是文天祥,宋代的丞相被元朝俘虏了,
  • 不屈,万一屈辱的话那是对国家的屈辱,正气的屈辱,他宁可饿死,文天祥他写过《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宋·文天祥《正气歌》他把正气他用《正气歌》那一首诗,长诗里面描写得非常得磅礴、大气,来表现中华民族的
  • 这种全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具体的例子,我们只举这一个,还有很多很多人,历史上许多许多人步文天祥的后尘,多得很。孟子的浩然之气,特别是孟子本人他有这么一句话,
  • 除了“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以外,他还有一句话,他自认为是孔子的学者,儒家学术的继承人,“舍我其谁?”他说“舍我其谁”,就是说儒家的学说不靠我来发扬,靠谁?自己就很勇敢的、很自信的、
  • 很自强的承担起了发扬儒家精神的这样一个责任,这一点的确是给后人以很大的鼓舞的,当时和孟子齐名的也是儒家,还有一个人叫荀子,荀子和孟子两个人
  • 在哲学观点上是有不同的,就是在“人性”(人的性格)这两个字是不同的,性善论孟子主张是“人性善”,人生来就是善的,正是因为时代的发展,自己的掌握不好,
  • 自己不能要求自强,不能修身,所以沾染社会上许多的恶习惯、坏习惯变坏了,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说我们应该时刻地加强修养,或者加强教育来提醒我们。性恶论荀子是主张“性恶”,人性就是恶的,不是善的,
  • 一生下来他就为了功利,一个是为了自己安全,自己活下去,一个是为了传后代,所谓自身的安全,保全自己、延续后代,这和其他的动物也一样,
  • 其他的动物也有保全自己、延续后代的这样一个性,但是人是万物之灵,人不同于其他动物,因为人知道保全自己,应该怎样保全自己,延续后代应该怎样的延续后代,不是像其他动物一样,
  • 完全出自于天性,生来就是这种性,不是,所以人才能成为万物之灵,性恶论所以荀子他是主张“性恶”的,人一生下来不懂得什么叫做善,他就是恶,跟其他动物一样,
  • 但是可以通过教育来教育人民能够成为万物之灵,不同于其他动物,那需要通过教育,所以孟子和荀子在人性上一个“性善”,一个是“性恶”,矛盾的啊,教育但是都主张通过教育,一个是来教化自己,
  • 永远地自己知道尊重自己的人格,另外一个主张“性恶”的呢?就是通过教育,人本来“性恶”,没有什么人格,但是通过教育来培养自己的人格,这两个目的还是相同的,只是对人性的看法是不同的,
  • 这是我们讲孟子和荀子(的观点)。其实这两种在人性上孔子没有完全谈到这个问题,人性这是关于“人性”(人的性格)方面的问题,这在孟、荀上面,在孟、荀以前其他的别家文化,
  • 墨家文化、杂家文化等等都谈过,但是,像孟子这样、荀子这样系统化的还是不多的。我们说孟、荀这是后来成为儒家的继承人的地方。谈到这里,我们要讲一个问题,
  • 孟、荀的“人性”这就很难谈了,特别到后来朱熹的时候,特别到宋代的时候,由于“性善”、“性恶”这个不同,
  • 就发生了所谓“唯心”、唯心唯物“唯物”的区别了,唯心,都是唯心,一个主观唯心主义,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从朱熹来讲,他是主观唯心主义,他是相信天理、天地,一切都是天地生成的,
  • 朱熹的对立面,那就是陆九渊,陆九渊以后就是王守仁,客观唯心主义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他是以天理为标准,天怎么样,
  • 顺服天理就是正当的、自尊的,才能够合乎正常,违背天理就不正常,到了朱熹的对面陆九渊,以及陆九渊到明朝的王守仁,他们就是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强调自己的良心,大家想想“天理”、“良心”
  • 这是两个哲学上的对立面,但是天理、良心都能在中国的历史上发展下来,所以在中国老百姓当中,常常把天理、良心混二为一,一直到现在,有时候我们也还谈:
  • 我说一句话,我这话是这样做的,我凭天理良心讲我没有错,别的人说,好,只要你这样讲,凭天理良心,你既然凭天理良心,那我也凭天理良心,我相信你,照你这样办,现在还是这样,这种精神就已经成了老百姓里面的
  • 推动老百姓的一种正义感、一个动力了。所以中国的文化以儒家的文化为主,它是包容性很强的,以后还讲到的,包容了佛教,包容了道家,包容了其他许多许多民族的文化在内的。一直到现在我们都还可以看出来,
  • 在许多乡下(农村)里面供祖先,儒家供祖先这是儒家的孔孟的孝道,思想的延续,尊重祖先,供祖先牌位,同时在供贡祖先牌位地方他还供王母娘娘,王母娘娘是天上的玉皇大帝的妻子,儒家道家王母娘娘是道家思想,同时他还供财神爷,
  • 那也是道家思想,他除了供财神爷以外他也还供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救苦救难,那是佛教思想,儒家道家佛教你看,这几种教不同,儒家是教,儒家不称儒教,这个教它不是宗教之教,道家也称教叫道教,那是宗教之教,佛教称为佛教,那也是宗教之教,
  • 可是,儒教不能称为宗教,它是教化,但是都被中国的文化被儒家的文化融为一体,这在老百姓当中就产生了“我都信”,从这里面一直到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出来,
  • 这是我们讲中国的文化的优点。从孟子的系统下来那是仁治思想,份量比较重,荀子的思想它是法治思想,他是主“性恶”,法治思想比较重,所以仁治思想,
  • 就是说靠人的自觉、自尊、自爱来约束自己,管住自己不做恶,从法治思想来讲,人本来是性恶,不靠法律来制裁他,那他还是不能达到一个自尊自强的目的,所以从孟荀的思想就发展成为仁治法治
  • 仁治与法治的分歧了,不管是仁治也好或法治也好,从中国历史上来讲,没有哪一个朝代单纯用了仁治,也单纯用了法治,换一句话说,不管是哪一个朝代,单纯用了儒家思想,没有用道教思想,没有用中国化的佛教思想,
  • 尽管有主次不同,但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它有轻重不同,甚而有个别的皇帝他信佛,个别的皇帝信道教,他信佛教,但是他同时都没有把中国的主流思想儒教来废弃,始终是坚持下来,儒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一直能够成为
  • 中华民族的脊梁骨,能够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人类贡献之内发挥自己的异彩,其原因、道理就在这里。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结束。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