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讀荀》鈔記

 企愚書櫥 2023-04-04 发布于湖南

大凡思想家的思想之形成,多於特定的歷史時代有著密切的聯繫。因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後代思想家在繼承前代思想家思想的同時,勢必會作出一定的調整以適應時代的發展。文革時期的儒法鬥爭討論,將荀子定位爲法家,多半是因為其門下的李斯與韓非兩位高足而來。當時那些大批判組或少數御用文人之說,因他們時間短而考慮膚淺,勢必會失之於草率。

其實,荀子處於孟軻之後,其思想勢必相對孟子又有一定的發展,因而韓愈以“孟氏,醇乎醇者也;荀與揚,大醇而小疵”爲定論。此說自有一定道理,但也未必盡然也。哪怕孟子,相對於孔子也有了一定的發展,例如孟子認為君不君可以殺。他在《梁惠王下》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甚至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孟子·盡心下》)這些思想與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綱常之間,顯然很不協調,足見孟子在繼承孔子思想的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調整。荀子處戰國中晚期,當時諸侯力政,征伐不斷,人民處在兵燹之中,只有具有一定力量的人出世才能控制天下局面,消弭這無休止的戰亂。這勢必會使荀子在繼承孟子王道思想的同時,發展爲兼採霸道的學術主張,他“禮法並施”,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

文革期間的儒法鬥爭討論,簡單地將荀子定位法家,確實是欠考慮。相對於後世,西漢太史公應該離荀子更近,《史記》將孟荀合傳,這便說明了荀孟思想存在着繼承與發展的關係。相傳荀子晚年蟄居蘭陵縣著書立說,收徒授業,並整理傳承了《詩經》《尚書》《禮》《樂》《易》《春秋》等儒家典籍。這也充分說明了荀子思想中滲透着儒家的血脈,他屬於儒家處在戰國遷滅前夕的一代思想家,其思想發展很具有這一時期的歷史印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