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儒学初步(四)]的字幕:
他是从平民间走出的
这样一个人物,
三岁丧父,少时贫且贱,
长大以后做过管仓库的委吏,
管牛羊的乘田,
这样的一些小官,
他很有实际的才干,学无常师,
掌握了三代的文化,
他特别崇拜,
认真地学习周代的礼乐,
那么30岁以后,
他开始开办私学,
然后也有一段时间50岁的时候,
他当了鲁国的中都宰,
后来因为他的政绩很佳,
四方兼责之,
他后来就成为小司空,
然后做了大司寇,
然后最后是它的政绩很好,
但是齐国人离间,
最后不得以孔子和弟子
离开了鲁国,
过了14年的流亡生涯,
但是他的道德理想主义的
政治主张仍然是坚持。
所以他一生,
坚持他的道德理想和文化理想。
在陈蔡到了绝粮的地步,
他仍然知其不可而为之,
他持守道义,膝不下软,
不畏艰,乐以忘忧,
在困恶中,司马桓魋要杀他,
他还在和弟子洗礼于大树下,
讲颂玄歌不绝,
司马桓魋把那个树拔掉了,
他心地坦然,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天既然把德降临在我身上,
桓魋又能拿我怎么样呢?
所以在生命艰危之中,
坎坷,颠沛流离之中,
孔子所代表的中华文化的精神,
那就是这样一种积极奋斗,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这样一种精神,
“孔子之时,周室微礼乐废,
《诗》《书》缺”
那么追迹三代的理想,
来序诗书,修诗书,起礼乐,
这是孔子作为一个文化人的使命,
所以他是著名的思想家,
卓越的教育家,
中国文化的伟大的代表者。
他提出仁学的理论
及三代思想大成,
开儒家思想的先河,
所以他用极大的精力
从事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
对古代的文化教育的发展
作出重要的贡献,
他奠定了中华人文的
精神价值理想,
所以说仁爱、仁德
是他的一个贡献,一个发展。
那么我们看《论语》这本书,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
这个可以说平易亲切的,
《论语》它有很多生动的礼,
孔子的一些故事,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
孔子的为人为学,
《论语》当然有上论语和下论语
各十篇,一共是二十篇,
每篇都有很多章,
有349章,16000字。
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
那是人家嘲讽他的话,
因为赵普在当时,
在最高的官吏里面,
他可以说是文化最低的一个人物。
他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了”,
这是他一种自嘲。
但的确也是可见《论语》的重要。
半部《论语》
其实主要是指的上论语,
所以我们看论语这本书,
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的。
这是我们刚才已经所学到的。
如何读《论语》呢?
读《论语》我们要抓住它的总纲,
它的总纲就是“志于道,
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是心之所知,是一个目标,
是立定志向,一心向慕。
据,是坚执固守,根据。
依于仁,依是不违,
是依靠、依据,
游,是游学,从容地游憩、
优游、涵泳、陶冶之中。
所以我个人读《论语》
是主张抓住这十二字,
作为它的总纲,
把它作为一个总纲。
其实非常的丰富,
它绝只所谓黑格尔所讲的
常识伦理,伦理教条,
常识性的东西,
它不是这样的,
其实它里面非常的生动,
非常的丰富,
它是在六艺之中,
来陶冶我们的情操,
在礼乐射御书数,
在诗书礼乐之中
来也陶冶我们的情操,
所以孔子和当时的弟子的对话,
他是在具体的时空场景中
来进行的,
有特殊的语言场景,
提问者或者对话者
有不同的年龄、身份,性格、经验,
问题意识和提问方式,
那么孔子的因材施教,
我们慢慢地琢磨,
慢慢地去体会孔子之言。
关于《论语》,
它有论孝悌,论忠信,
它有它的一些政治的主张,
它有其仁德,
有这样一些东西,
我们可以慢慢地去体会,
比方说我们讲仁学。
我们讲孔子的仁学,
大概是这样几点。
首先以“爱人”为“仁”。
孔子重礼,我们知道。
礼仪文化,
它可以说是周公以来,
很伟大的文化成就,
当然其实周公以前就有了,
所以孔子重礼,重仁,
是对三代至春秋时期的文化成就,
尤其是对周公以来的
文化成就的继承。
《国语》这本书里面,
关于仁爱的“仁”字只有24见,
《左传》中关于仁爱的“仁”字,
有33见,
那么当时春秋时代的思想家,
已经把人,我们这个“人”
和仁爱的“仁”相提并论了。
孔子特别重视仁德、仁爱,
所以《论语》里面提到礼,
提到礼乐一共是75次,
但是提到仁,仁爱的“仁”
就有109次,
所以孔子超过 超越
他的前代思想家的
超越于他的前代思想家的
一个重要的贡献,
那就是把中华人文理想的
最重要的最核心的观念,
仁爱的“仁”,把它弘扬了出来。
当然关于什么是仁,
我们可以见仁见智。
老子不直接地说道是什么,
孔子也不直接地说仁是什么,
当然也直接地说过,
但是说的很少,
他主要是要我们去体会
在特殊的语言场景中,
大家去体会孔子之言。
以“爱人”为“仁”
这是仁德的第一个意向,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
你看孔子主张爱人。
我们知道孔子那个时代,
他继承周公以来的
人道主义的传统,
他反对人殉、人身,
甚至反对以人形的
木俑、陶俑去做陪葬,
他都表示厌恶。
有一次退朝,
孔子听说他们家里的马厩烧了,
失火了,被烧了,
他首先问,伤人乎,不问马,
所以他很重视的是
同情关怀的事,关爱的事,
包括像养马的人 这样的老百姓。
孔子所重视的是民事上计,
老百姓的生活。
他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
礼所生也。”
我们看他很重视老百姓的生活,
他爱民众,他是强调,
他的政治哲学里面也很强调,
如何的是富民,如何的教民,
他强调放爱纵,亲人,
在这里他是把仁爱的仁和人
这个是相互来界定的,
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
礼所生也。”
他讲仁是人的内本质,
是人之所以为仁的之道,
他是以亲爱亲人为起点的,
一个道德岗,
那么使孝敬父母等等
亲情的一个扩大,
一个推己及人。
这是讲的人。亲亲为大,
并不是亲亲的为一,为至上,
而是说亲亲非常重要,
大家从亲爱、亲人中,
我们体会到,
然后把它推己及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义者宜也,
义就是合宜、适宜、恰当。
尊重贤能是社会的
义德的重要内容,
它是我们尊敬兄长的一个扩大,
亲亲之杀,是说亲亲有亲疏、
远近、等级上的差别。
尊贤之等,
它是说尊贤,尊重贤能,
在德才论位上,
有尊卑高下的等级,
那么什么是礼,
礼就是把仁和义的次序
等级具体化、形式化,
也就是亲亲
有亲疏、远近的差别,
尊贤,有德才论位的不同,
那么我们把它
等级化、形式化就是礼,
但是礼的核心的东西是仁德,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所以礼乐的核心的价值是“仁”德,
这是从人和仁的方面
做的一个基本的规定。
此外,以克己复礼为仁,
“仁”德是礼乐文化的
一个真实的内涵,
我们看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仁德,
那么他讲“克”,
“克”就是约的意思,
克己就是约束,
克制 修养自己。
复礼是合于礼,
克己复礼是为人,
这在孔子以前就有人讲过了,
《左传》里面也有记载。
那么这个礼
是一定的社会次序规范,
用一定的社会次序规范
来节制我们人们的行为,
来协调各种冲突,
来调整人际关系。
所以一个和谐稳定的人间次序,
它总是要有一定的
礼仪、规范来加以调节,
那么要有一定的礼文仪节,
要有一定的等级次序,
这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事情,
那么孔子重复了古代的讲法,
他强调克己复礼,
强调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以礼来修身,
强调教养的重要性,
所以颜渊向他请教仁德,
孔子回答说,
是“克己复礼为仁”,
一旦我们克制自己,
来实践礼,
天下都归人焉,归诸子,
助词是心,信人。
大家都信起了仁德,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为仁”是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
那它是由他人决定的吗,不是的。
所以颜渊说,“请问其目。”
具体的子目是什么呢,
他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说是,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我虽然不聪明,
那我想实践你这个道理,
那我们对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有很多觉得他太紧张了,
他太过于严肃了。
那实际上就是说,
这只是大而言之,
就是视听言动还是要遵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