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彦滨说《论语》第9集

 儒学家风 2017-08-28




内容概要  

八佾篇(1-5)

1.非礼勿为 风闻自止

2.仁而知礼 不慕虚荣

3.礼乐不加 无德之人

4.礼仪之本 庆俭丧戚

5.传统文化 民族之魂


我们上一期《说论语》讲完了论语的前两篇,《学而篇》和《为政篇》。

我们总结一下,《学而篇》是在讲个人的修养,《为政篇》是在讲学问的外用,而我们今天要说的第三篇《八佾篇》是在讲什么呢?



 非礼勿为,风闻自止。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正常版翻译: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竟然用六十四个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真是不可以容忍的事!”


      彦滨说: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八佾。

      八佾,是一种舞蹈,在古代的一种礼乐。

      它的规格是:八人一排,一共八排,共有64人在一起跳的舞蹈。

      但是八佾之舞可不是轻易能舞的,只有在天子举行国家大典时才能开跳。

      诸侯之邦,允许六佾;

      大夫之家,允许四佾。

      这是固定的形式,你超出标准了,那就是要犯上作乱。


      但是季氏不管那一套,自己家搞晚会搞出个八佾的仪式来。

      季氏是谁啊?

      当时在鲁国有三家权臣,孟孙、叔孙、季孙,这三家权臣非常厉害,是可以动摇政权的,孔子后来就是被他们这三桓撵出鲁国的。

      他们操控着政权,连鲁国国君都拿他们没办法,挺可怜的,要不怎么谥号为哀公呢。


      季氏在家里搞八佾舞蹈的事情让孔子知道了,后人把孔子当时的表现表现成这样:孔子大发脾气,拍着桌子咬着牙大声斥责道:这事我忍不了了!忍无可忍,无需再忍了。

      这个翻译,到现在对我们都有影响,我们都认为‘是可忍孰不可忍’是一句形容忍无可忍的话。 

      我对这种翻译法保留意见。

      假设孔子说的意思是忍无可忍,无需再忍,那么之后怎么没动静了?不忍的结果是什么?没有表达,那么这一章就不完整了。

      而且孔子真这么说话,那么他就是子路了。在《学而篇》里形容孔子温良恭俭让的温字下面就可以画个叉了。


      那么该怎么翻译呢?

      南怀瑾大师认为:孔子早已经看出来季氏的不臣行为,于是在知道了他违规动用八佾之礼后说:这要注意了,季家野心太大,连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做,还有什么事他不忍心去做呢?估计叛变、造反的事他都能干出来。


      那么这一章能够带给我们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我们不从孔子的角度出发,我们设想假如我们是季氏,现在在不合规矩的做一件事。传出去了,让某人听到了,于是他根据我们不合规矩的情况,对我们进行评价。

      要知道在现实社会我们不是能左右政权的季氏,未知的上级也不是无奈的哀公,评价我们的人把话递到未知上级那里,我们就很被动了。

      所以啊,不合规矩的事少办,现在中央规定告诉不能大吃大喝,不能贪赃枉法,你非要不合规矩,迎风上,什么饭都敢吃,什么钱都敢收,那最后会是什么结局呢?


      所以我们对这一章的总结是:非礼勿为,风闻自止。



仁而知礼,不慕虚荣。





3.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正常版翻译: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彦滨说:

      是的,仍然是这三家权臣,三桓, 他们眼里不仅仅没有顶头上司鲁君,连中央的周天子他们也不当回事。

       这不,在家里开舞会,摆八佾之舞,撤席了,竟然奏起了天子才能用的撤席音乐《雍》撤席。(以雍彻通撤)。

      孔子听说后,很文明的引用了《雍》中的一句‘在演奏雍乐时,代表国会(国宴)结束,此时诸侯都站在两边维护在中央的天子,而天子从中走过,目不斜视,非常庄严。’引用这句话后,说:但是现在呢,这三家臣子竟然在家中奏起了国乐,他们的用意何在呢?

      和上一章一样,意在提醒国君当心注意。

      

      这一章告诉我们两件事:

      1.从社会的角度讲,一个时代的不良风气,是由有权势的人最先引导的。

      2.从现实意义角度讲,我们做事别过了,别让人挑出毛病,你在一个单位工作,领导才开个福特,你非要买个卡宴,那不是找别扭么。


      所以这一章我们总结为:

      仁而知礼,不慕虚荣。



礼乐不加,无德之人。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正常版翻译: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彦滨说:

       我们是这样翻译的,首先‘仁’字包含了很多:孝悌、善良、知省等等,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连基本的仁德都不具备,文化和艺术对他有什么用呢?

       没有仁德的人,学得知识越多不就越给社会添麻烦嘛。

       没有仁德但是想学礼乐那么该如何做呢?

       还是回炉重造,待修好了仁德之后,有余力再学文吧。


      这一章我们总结为:

      礼乐不加,无德之人。


礼仪之本,庆俭丧戚。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正常版翻译:

      这句话的正常翻译是: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彦滨说:

      我对这个翻译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他把‘与其奢也’和‘与其易也’这两句话完全按照文字上的翻译,翻译成了与其怎么怎么样,不如怎么怎么样了,这么翻译我觉得有问题。

      不信大家跟着他的翻译逻辑往下来: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你这个问题问得意义重大,礼仪就是与其奢侈,不如简单。’这里没有问题,不过下一句就有问题了。‘丧事,与其简单,不如悲戚。’这句话怎么翻译也不通啊。因为与其什么什么,不如什么什么应该讲两个对比明显的事,比如与其浪费不如俭朴,与其多语不如寡言等等,什么叫与其简单不如悲戚呢?

      哪怕他说与其铺张不如悲戚我也能理解啊。(不过我的观点是丧事必须要铺张,不能从俭。父母生我们养我们,他们百年之后必须得视死如生,隆重的让他们入土为安,这个钱可省不得。当然,除了丧事,像婚事啊、孩子满月啊、升学啊之类的就不要过于铺张高调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翻译呢?

      孔子说,礼的根本是这样的。活人的礼仪,太奢侈了不好,要根据实际情况俭朴来做。而故人的礼仪,太简单了不好,要根据实际能力发心去做。

      孟子,曾因为办丧事铺张浪费被人批评,说你不俭朴,孟子很正式的告诉他说,我对待一切事都从俭,但是对于父母的丧葬大事必须竭尽全力做到最好。

      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应该拥有的品质。


      这一章我们总结为:

      礼仪之本,庆俭丧戚。


传统文化,民族之魂。



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正常版翻译:

      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彦滨说:

      过去的夷狄,是指文化落后的边疆地区,什么东夷西戎鬼方南蛮北狄啊统称了。泛指没有文化基础的部落。

      孔子说,这些蛮夷,就算有头子,有酋长,也只能是茹毛饮血,连文字都没有,光有形态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夏朝商朝这些灭亡的国家,因为虽然国家亡了,但思想还在,礼还在。

      我们通过这一章要意识到文化和礼的重要性。

      国家不怕亡国,亡了还有办法复国,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

      可是文化和礼要是亡了,那么可就永不翻身了。

      试看古今历史,这二者亡了的民族还能翻身的,一个都没有。


      我们现在人不将文化和礼当回事,说我有文化啊,我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学得呱呱叫,计算机弄得特别好,但是这些可不是我们民族的文化。

      扪心自问,你还保留着中华民族的特点、信仰和文化么?

      如果流失了,快一点跟上我们的节奏,一起为推动中华文化觉醒而努力吧!


      这一章我们我们总结为:

      传统文化,民族之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