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种后现代课堂观:关注课堂生态

 jianggzh 2009-11-11

一种后现代课堂观:关注课堂生态

 

汪霞

 

发端于当代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所以能越过大洋,引起国内学者的极大关注,主要不是由于它的"声势浩大",而是由于它思想的新颖与独特,由于它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与今日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息息相关的,都是人类要生存和发展下去须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教育层面而言,以后现代主义者的观点来看,要从根本上变革现代世界观,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特别是要从教育入手,从课程教学入手,从儿童抓起。在教学过程中,将诸如"相互依存""协同合作""伙伴关系""灵活性""整体性""多样性""开放性"等教育生态意识观念贯彻其间,将教学超载、关系失衡、无视人性、无话语泛滥、权力控制、缺少和谐的课堂来一番彻底的改造,使之成为迷人的后现代生态课堂。

确实,如果从生态观的角度衡量,当今课堂存在的疾患足以令人警醒,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恐怕亦不为过。作为一名教育研究工作者,笔者曾多次到中小学听课或调研,对其间的所见所闻感触颇深。下面所举均为实例实录。

案例1,××小学4年级×班的教室,下午第一节课间,教室的后面靠墙站着3个学生。问:"他们站在后面干什么",有学生答:"他们上课插嘴,老师罚他们靠墙站到放学。"

案例2,××中学高1年级×班,一男生低头抹泪,询问原因,旁边有学生哄笑:"他活该!""还老想争第一呢,臭美!""想借了看看,人家都舍不得,有什么宝贝的,不就是本参考资料吗?这下好了,小偷有眼。""我说你怎么这么木啊,不是小偷有眼,而是君子有心,自取之。"

案例3,××中学各班级,学生第一排课桌紧贴讲台,讲台与黑板间只有一人之距,仅容教师转身。教室的最后一排,学生贴墙而坐。学生入座需抬腿跨进座位,无法走进座位。上课起立时,学生均屈腿而站。班级人数70左右。座位分为31112排,由前向后排列。

案例4,下午放学时间,××小学大门口。一教师在大声训斥,家长、孩子低头不语。"你儿子我管不了啦,他要是能转到别的班级或学校去,我就谢天谢地了。""倒了八辈子霉,碰到这样的学生,他上课从来不听讲,不是做小动作,就是挑我的刺,昨天上公开课黑板上有个字没写好,他在下面嚷嚷说写错了,这不是存心跟我捣蛋吗。""哼!昨天的帐还没来得及跟他算,这不,今天又来了,叫他们用'虽然……但是'造句,你知道他怎么造的,'虽然我学习很努力,但是老师就是不喜欢我',我这是罪加一等了,认得你们很了,你们走吧!"家长涨红了脸,不住地老师赔不是,"他个小畜生不懂事,请老师多加管教,要不听话,您只管打……"

案例5,××小学4年级语文课,整堂课中师生的互动90%仅限于齐声回答,教师问"……,对不对?""……,是不是?"学生则齐声作答""""。其间,笔者曾问坐在旁边的学生,"你知道刚才老师为什么讲……"答:"不知道。"问:"那你刚才怎么也跟着说''呢?"答:"不是大家都这么说吗,再说,老师也没想让我们说'不对'"。课后笔者与学生聊天。"问:"刚才看了你的作文本,你的故乡××很美呵,放假常去那儿吗?"窃笑,答:"那儿呀,瞎编的,唉,你可别告诉我们老师哟。"问:"假期不出去看看吗?"答:"我可不敢!再说上哪去看啊。"问:"老师不组织你们外出参观或搞调研吗?""哎哟,我们老师吧,还觉得教学时间不够呢,有时下午都给我们补课。"

上面几例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课堂生态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

其一,课堂教学生态中的教师行为:霸权与控制

课堂教学生态中,教师处在一个与学生因素和环境因素构成的复杂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课堂教学角色。由于课堂生态关系的复杂性,需要教师拥有多种身份,并伴随有多种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各种不同的生态角色,以发挥多样的教育功能,全面和谐地促进学生发展。如知识的传授者、能力的培养者、榜样、心理医生、家长的代理人、朋友与知己等。而且,随着后现代社会的来临,教师的职责恐怕已经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而不是如例中显示的,仅扮演霸权角色,发挥控制作用,通过命令、威胁、责罚,表现自己的权威,通过批评学生的行为和通过提出明确的、硬性的要求和作出评价,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以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往往只是对教师的霸权与控制的服从。这种服从表现在课堂上,大多数是以"应答"的行为表现的。应答多半是满足别人的问题、命令或请求中所含要求而采取的言语或非言语的行为。如此课堂既缺乏平等的对话,也没有经验共享,学生更不可能发现自我。

其二,课堂教学生态中的学生行为:从众与退缩

在课堂教学生态中,学生处于重要地位,没有学生就意味着没有课堂教学生态。从本质上说,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无能到有能,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转化,最终都是由学生自身决定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教育、教学的效果最终也是受学生学习状态制约的。课堂教学生态中,学生个体是最基本的、最活跃的"细胞"。但在非生态性的课堂中,学生的行为却是最不活跃、最不主动的,常常表现为一味的从众和退缩。

从众行为,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压力与群体压力,使个人产生了符合社会要求与群体要求的行为与信念,个人不仅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而且会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不同的意见。从众的学生,其思维特征主要表现为独立性特别是批判性较差,喜欢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盲目附和。在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对学生缺少研究并充满霸权和控制的课堂中,多数学生会懒于独立思考,往往一呼百应,表现出较强的从众倾向。而从众行为极不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张扬和求异思维的培养。一旦养成随大流的习惯,又会导致无自信的退缩行为,表现为在问题面前、困难面前、公众活动面前的退缩。上课不爱发言、集体讨论不愿参与、公共场合不敢开口就是明证。

其三,失衡的课堂群体生态

物种在其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功能作用,物种之间的关系,一般称为生态位。从生态位的角度看,在一个群落中,每个种都有不同于其他种的时间、空间位置,也包括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地位。与生态位相关联的是竞争排斥原理。班级是一个适度规范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处于同一生态位的生态个体之间,由于所处层次(年龄层次或教阶层次)相同,面临的任务相同,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更为激烈的竞争现象。

竞争往往是在互相攀比中表现出来的,有时伴随相互学习,暗暗地努力。一般表现为,学习上你追我赶,友谊竞赛,先学别人,再争取超过别人,而这种变化的基础是刻苦好学,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既下功夫苦学,又想办法巧学。这是一种正当的、积极的竞赛。

适当的竞争是激发努力和抱负的强烈动机,是产生自信和自尊的根源,能发展学生自力更生、不屈不挠和勤奋刻苦的个性特征,能激起学生个人发愤努力,从而在学习上得到更大的收获。

但是,如果把竞争行为理解为相互排斥,在力图使自己名列前茅的同时,尽力通过自己的行动,纷扰和阻止别人取胜,这就成了一种非理智的竞争、失当的竞争,其后果是消极的,极易形成课堂群体生态失衡。群体中会出现相互保密、学习中留一手,常令学生感到"世态炎凉",心理压力加大。过度的不当竞争,甚至会导致群体中的贪婪、欺骗和仇恨,造成不安全感、自我怀疑和个人不幸。上述案例二中那个哭泣的男生,周围幸灾乐祸的同学恐怕正是课堂群体生态失衡的一种表现。造成失当竞争引起的课堂群体生态失衡,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而教师恐怕是直接的原因。许多教师津津乐道于公布考试(包括小测验)的成绩,并将全班学生的成绩进行排队,甚至还在家长会上散发排名表。对名列前茅者大加宣传表扬,对名落孙山的则冷嘲热讽、横眉冷对,或责令其带家长。

其四,危险的"花盆效应"

"花盆效应"亦称局部生境效应。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境,一方面,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由于人为地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阈值在下降,一旦离开人的精心照料,就经不起风吹雨打。

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说是在花盆环境中进行的,学生的能力是在花盆式的环境中发展的。教育质量的不尽如人意,社会对学生的知识才能评价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注意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不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学生整天被关在教室里,与沸腾的现实生活脱节,加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从书本到书目,进行闭锁式小循环。只要求记得住、背得上、答得出,不要求独立思考、鉴别真伪、理解应用。只要求掌握现成的结论,不要求洞察产生这种结论的过程。"花盆效应"削弱了课堂生态个体、群体的创造性、求异思维能力、生存能力,泯灭了实践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导致肤浅、狭隘、僵化、封闭。

其五,超耐度的生态空间环境

课堂的个体、群体生态,其承受力和耐受度是很明显的,达不到或超过"",就会产生不利的或相反的影响。班级规模和座位编排方式就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在建筑面积固定的课堂中,班级规模越大,班级密度越大,空间越拥挤,对教学的负面影响就越大。中学的教学班一般规定45人左右,若像案例三中的班级,学生多达70人,教室内拥挤不堪,最后一排学生只能贴墙而坐,必然造成班级群体生理与心理压力增加,使学生感到烦躁,影响上课效果。由于人多嘈杂、相互碰撞,容易引发矛盾。加之室内空气污浊,有害健康。

座位编排方式其实就是一种课堂教学空间形态,目前,基本上呈现为统一格局,即学生与学生前额对后脑、左肩邻右肩,全班学生横成行、竖成列,统统面向教师,形象地说这是一种"秧田型"的空间形态。

在这种空间形态中,学生相互干扰少,听课注意力容易集中。从教师来说,也易于观察与控制全班学生的课堂行为,利于进行系统讲授。

秧田型课堂座位编排方式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物,最适合于大班教学,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它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其有诸多不足之处。从师生关系看,教师居高临下,师生在空间位置上不平等,不利于平等民主的师生人际关系的培养。从学生角度看,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交往活动,并且容易造成身体特别是眼睛的紧张与疲劳。从师生人际交往看,教师和每位学生个体的交往频率是不相等的,坐在前几排的、中间的学生往往能更多地接受教师的影响,而坐在两边的、后面的,特别是角落里的学生受到的教育影响则明显减少,导致课堂教学中总是存在着一些"死角"

目前,一种"教育必须开始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的呼声日渐高涨,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有利于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呢?首先,要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和氛围,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其次,要改善课堂的生态空间环境,比如课堂中座位的改变就是一种形式,使其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学生是重要的。研究显示:环形排列座位比传统的"秧田式"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发言、参与课堂讨论。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人类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精神现象、生理现象、心理现象和环境因素相互依存的世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系统观、生态观,促使课堂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发生转变,强化关联,避免割裂,注重实践、体验;另一方面要促使课堂生态的改善,通过转变课堂教学生态中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平衡课堂群体生态,避免"花盆效应",建设耐度生态空间环境,使教师与学生成为合作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学生与学生成为协同的学习者。总之,要重视课堂生态,应让课堂成为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迷人的生态王国。

                  《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十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